誦經,就是誦唸經文,是道教齋醮中非常普遍的一種儀式。道教徒在剛入道初習儀式時就要學習誦經。

《道門通教必用集》稱“童子長成,教習音韻。單聲誦唸,贊助行持。

傳聞舛差,蹈襲蕪鄙,悉加釐正,俾就謹嚴”,就是通過誦唸經文,幫助“行持”,修習道學的意思。

但誦唸經文大多呆板平穩,與意無涉,其節奏往往由某種打擊樂器控制。(圖源問道青城山公號)

誦唸方法同一般詩文的朗讀不同。詩文朗讀一般按文意抑揚頓挫,節奏變化,但誦唸經文大多呆板平穩,與意無涉,其節奏往往由某種打擊樂器控制。

誦唸時,有個人單獨誦唸的,也有多人集體誦唸的,有誦唸一遍而止者,也有反覆誦唸多遍的。誦經的方式有多種,計有:心誦、氣誦、形誦、神誦。

“誦”亦即“祝”,所以也有心祝、密祝、微祝等等。概括上述種種誦經之法,可用無形的“神誦”和有形的“形誦”來形容。

無形的神誦,包括心誦、氣誦、心祝、密祝等;有形的形誦則包括:音誦、明誦、微祝等等。

這一制度從金代王重陽祖師開創全真道,建立叢林制度以後確立下來。(圖源問道青城山公號)

道教宮觀一般每日早、晚兩次上殿誦經。這種誦經叫做早晚功課、日誦功課或玄門功課。

早課時間大約在四點至五點之間。每日晚課通常在下午五點至六點左右。在家修持道教徒亦尊此例。

道教逢“戊日”不焚香誦經,不鳴鐘鼓,不申表文,不作吉祥事,名曰“鬼哭日”。功課前一般以鐘鼓爲號。全真道早壇功課程序是先起澄清韻、吊掛、提綱、中起請等韻。

後接着念有淨心、淨口、淨身、安土、安天地和祝香等神咒,然後誦《常清淨經》、《消災護命經》、《禳災度厄經》和《玉皇心印妙經》及三清、四御、南極、南五祖和北七真、雷祖等寶誥。

拜誥是遇到哪一位祖師或聖人聖誕,就禮拜他的寶誥。平時主要是禮拜玉帝和雷祖兩個寶誥。

晚課首起步虛韻、吊掛、提綱、和中啓請等韻,接念《救苦拔罪妙經》、《昇天得道經》、《解冤拔罪經》及鬥姥、三官、玄天、呂祖、邱祖、薩祖、靈官和救苦等真誥。

平時也是拜兩個誥,即鬥姥和救苦寶誥。早壇經是延生保安,以《清淨經》爲主。

晚壇經主要是超陰度亡。出家道士每日上殿奉誦經文,這一制度從金代王重陽祖師開創全真道,建立叢林制度以後確立下來。

變直誦爲音誦,增加了音韻和器樂伴奏。(圖源問道青城山公號)

道教認爲不同時間誦唸有不同功能。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稱:“正月爲上元,自十一月、十二月、正月,皆存在上宮天尊誦經;

七月爲中元,自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皆存在中宮天尊誦經;十月爲下元,自八月、九月、十月,皆存在下宮天尊誦經。凡誦經誦經,是學道者初習儀式必學的一種儀式行爲。

古代高真先師們說:“功課經乃修道者入道之門徑”,是許多修道高真的深切體會而集結的智慧之言。道教每日誦經以求安寧,懺悔以消罪孽,祈禱以冀祥和。

所誦經文字數適中,文淺意賅。在南北朝時期經寇謙之、陸修靜改革,變直誦爲音誦,增加了音韻和器樂伴奏,沿襲下來,

平時道士的早晚功課用的法器主要有木魚、提鍾、磬、鈴、鼓、鐺等。

功課經用韻各地不同,全國大約有五種:北京韻、嶗山韻、東北韻、子孫韻、十方韻。較大的叢林宮觀一般均以十方韻爲通用主韻。

經不“過”,則無師承;無師承,則失其魂。(圖源問道青城山公號)

見經典如見聖真。凡翻閱經典之前,先沐手叩齒,平神靜氣,恭敬不二第一。凡玄門經典,乃三界自然之真氣凝結而成,來之不易,故要用黃布、紅布層層包裹。

所陳之處,必有鋪墊。開卷之前,雙手捧經,平舉齊眉,後揭開包裹,左手開經。翻閱頁碼,不得用手,一般須製作經籤來翻頁。

讀經時,應謙虛謹慎、誠惶誠恐、畢恭畢敬,不生一絲懈怠。經者,口口相傳,祕法均不在字面。習閱經典,先拜明師或請有緣老修行,進行教習“過經”。

未“過”之經,不得修持。經不“過”,則無師承;無師承,則失其魂。若是居士讀經或跪經,須在前一日起齋戒沐浴。女人經期不進殿堂。

道教的誦經儀軌反映了道士們與人向善的美好心願和追求進步、杜絕戰爭之念的和平思想。(圖源問道青城山公號)

道教認爲,通過誦經萬遍,道士可以達到修道成仙、與神溝通的目的。

據《無上祕要》引“洞玄空洞靈章經”稱:“善信男女,香燈供養,見世光明,身入無爲,受福自然。若能長齋,誦經靈章,萬遍道成,身生水火,立致飛行,其道高妙,不得漏泄。”

因爲,“千遍通神,萬遍通真”,通神就可以“逆知吉凶”,通真就可以“經災履厄,騰景三清”。

正由於如此,在天地運終,星宿錯度,日月失昏,四時失度,陰陽不調,國主有災,兵革四興,疫毒流行,兆民死傷,師友命過等事發生時,都要誦經,“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

宋代的白玉蟾在《贊救苦經辭》中則認爲諷誦《太上靈寶天尊說救苦經》的人,就是“莫不代天尊而演說經教,體大道以引接浮生”。代天說教就是宣傳教義。

反映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圖源問道青城山公號)

道教的誦經儀軌也很好地反映了道士們與人向善的美好心願和追求進步、杜絕戰爭之念的和平思想。

與人向善的理念體現在方方面面,其不僅是給予人們物質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慰藉,還體現在道教對人們的告誡,對不合理行動的禁止。

道教長期以來積累了豐富的戒殺放生、戒奢以儉、遵循自然、是道則進、非道則退、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等思想內容,反映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

(編輯:孟淅)

聲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