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夜深都不怕找不到人傾談或求助,感覺好安心。」

資料圖片

提起平安鐘,大部分人都以為長者才會用來「救命」,但長者安居協會發現「一綫通平安鐘」求助個案中,逾九成半為非緊急求助,包括情緒支援、代為預約門診、社區資訊查詢等。七十一歲的癌症康復者鄭佩玉表示,預約提醒、關懷服務等非緊急平安鐘服務,有助提醒她定期接受檢查及覆診,「就算夜深都不怕找不到人傾談或求助,感覺好安心。」

過去二十多年,長者安居協會處理超過一千萬宗平安鐘用戶求助,當中卻只有百分之五為「救命」的緊急求助,需要協助召援救護車送院,其餘九成半個案則為非緊急求助。

癌症康復者鄭佩玉認為,非緊急平安鐘服務可為用家提供情緒支援。

長者安居協會業務營運主管馮志恆表示,長者在生活及精神上均有不同需要,協會的「一綫通平安鐘」服務,除了為緊急個案提供快速支援,職員平日也會收到各類型的查詢,「例如打來問我們現時幾點鐘、有沒有下雨等,亦會找我們代為預約門診。」

馮志恆續指,不少長者傾向靠自己,即使出現情緒問題也不自知,惟子女平日要上班,想找人傾訴時便會致電中心,「其實與長者簡單閒談幾句,已照顧到他們心靈上的需要。如果同事發現長者出現抑鬱及精神情況,亦會轉介至社工跟進。」因應長者用戶的生活情況,協會職員也會向他們講解不同社會資源服務,甚至將個案轉介至社區單位,以及為他們申請合適的資源。

一五年鄭佩玉參觀長者安居協會後,得知該會推出生命故事書服務,便將其日記內容輯印成書,後來加入成為協會義工,更加認識平安鐘服務內容,「我打電話慰問用戶時,發現不少人都想找人傾訴,意識到情緒支援的重要。」

鄭佩玉憶說,曾收到一名尋死者來電,因母親去世感到很傷心,「當時我嚇一嚇,不知如何安慰她,唯有先聽她發泄情緒,再嘗試分散她的注意力,幸好最終令到對方平伏心情。」

雖然獨居多年,但她坦言,沒想過會成為平安鐘用家,直至一六年患上淋巴癌,擔心突感不適時,未能及時通知兒子,故開始使用相關服務,「協會二十四小時有職員當值,就算夜深都不怕找不到人傾談或求助,感覺好安心。」

後來她抗癌成功,亦繼續使用平安鐘服務,「我有坐骨神經痛,成日都要覆診及做磁力共振。覆診提示等非緊急服務可以幫到我,例如提醒我要預早多少小時進食。」

除了室內平安鐘,協會亦推出平安手機及「智平安」手機app,方便長者使用之餘,亦為他們外出時多添一份保障,馮志恆稱,「即使在街上遇上突發情況,按一下按鈕便能接通我們的服務中心。」為讓長者用戶定時接收新資訊,協會亦會傳送短訊或由名人錄製的「溫馨提示」,「有些婆婆聽到羅蘭的錄音都感到很窩心。」

不少人認為平安鐘專為長者而設,但馮志恆稱,該服務並無年齡及區域限制,「只要你住在香港,只要你有需要,便可申請使用平安鐘服務。」為確保有人即時處理個案,協會已設立後備中心,並一直沿用本地電話服務中心,她表示,「二十四小時的服務不能斷,故我們沒有將電話服務中心搬到內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