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杀的人与杀我的人_小封.jpg

(一)本书介绍

书名:《我杀的人与杀我的人》

作者:东山彰良

出版社:尖端出版社

 

(二)试读心得

★内容介绍

一九八四年。那一年,我十三岁。

在暑假即将结束的两天前。

我们的人生从此完全变了调。

 

二〇一五年,连续杀人魔「布袋狼」在美国遭到逮捕。「我」注视著底特律荒废的街道,回想起在台湾度过的少年时代。三十年前,我就认识了「布袋狼」。

 

一九八四年夏天。小云刚失去哥哥,和牛肉面店的阿刚和他的弟弟达达,还有整天打架,却很有正义感的阿杰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四名少年决定执行一项计划……

 

布袋狼到底是谁?

 

★本书的背景及写作手法倒叙的美好老台北VS.现代的暗黑底特律

  本书分成了两个时空,一个是在2015年的底特律,一个是在1984年的老台北。作者用身处在不同时空的「我」的自述,层层堆叠,构筑起故事的全貌,看到后来,其实也让我大吃一惊,发现自己完全想错了,这就是作者厉害的地方了XDXD。我特别喜欢故事中讲到的老台北风貌,华西街、布袋戏、小南门的牛肉面、黑白电视...等等,这些都是充满记忆感的事物,也让我特别的怀念。作者东山彰良先生出生于台湾,也在台湾就读过南门小学,难怪对于小南门这一带勾勒起来特别的有味道了。

★本书值得探讨的社会议题---家庭暴力的影响

  看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原生家庭深深影响孩子成人后的人格。尤其,感觉不到精神上的温暖这一点,影响是最剧烈的。本书中的三个少年ABC,各自承载著来自不同型态的家庭暴力,少年A承受著肉体上的侵袭,导致他的性格丕变,必须张牙舞爪的用武力来捍卫自己,然而,我觉得在师大夜市与大学生的相遇,A看到了裸照与可爱玩偶竟然一起并列著,他当时应该是心里想著:自己暗处的那一面,在某一天应该也可以像可爱玩偶一样被接受的吧!这一刻,我觉得A长久以来受伤的心,有被拯救了;少年B13岁那年,因为家庭的变故,被迫与父母分隔两地,在B因为失去手足而与父母同样难过的时候,父母躲进了自己的蜗牛壳里,只注视著自己的悲伤,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与B一同治愈内心的创伤,却反而远走高飞去了异地,独留B在家乡寄人篱下、孤独寂寞地生活,任由B内心的黑暗扩大,而父母回来后,父亲依旧让B感受不到精神上的温暖,而母亲的精神疾病也影响了B,这种精神上的暴力让B的身心隐藏著许多不安的因素,最终导致B走向了连环杀人魔的地步;少年C的原生家庭因为有钱继父的介入,让C的原生家庭破碎,C最终也必须臣服于继父的金钱之下,靠继父庇荫完成学业,某种程度来说,C属于被经济掠夺的家庭暴力型态,导致C在往后的人生岁月中,充满了要扩大事业版图、赚大钱的想法,也许在C心中,只有赚许多钱,才有办法巩固自己现在的家庭吧!身体、精神、经济的家庭暴力行为,虽然不同态样,然而都深深在这三位少年的人生中烙下了印记,在往后的人生岁月中,记忆偶尔会跑出来攀爬在他们的身上,也影响了他们往后的人格。在这三种不同的态样中,我觉得相对于肉体的痛苦,心灵上的创伤往往是更致命的。这也是为什么最终是少年B变成了连环杀人魔的原因。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

  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在故事的最后,少年B与少年A共同回想起ABC最初相识的那一天,是在小学三年级的第一天。当时的少年A是人人称赞的好学生(而不是大家眼中头痛的小混混),少年B的手足尚未过世,父母也都陪伴在自己身边,是个不错的家庭;而少年C的父母也都和乐的一起生活著,并未离婚,三个人没有犯下那个不可逆转的错误,仍然是单单纯纯的三个小孩。我一直在想,如果他们就这样子快快乐乐的过下去该有多好?但如果是这样,或许BAC的生命就会像两条的平行线,不会有交集了吧....。

★我与书中角色不同的想法...

  成年后的A去探望关在牢狱中的B之时,曾向B提到他对于B为什么会杀了七名少年的猜想?A认为B是想夺回以前被人抢走的1415岁的少年时光。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杀人可以夺回以前被人抢走的东西呢?在我心中,毋宁解释为,成年后的B之所以会杀人,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坠楼那天早已死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过得如此惨澹,为什么别人可以安安稳稳的活过1415岁呢?或许B通过伤害及杀人,能够抒发内心对此的不满,而获得平静。这是我和书中的角色A看法不太一样的地方。

★说在最后:

读完《我杀的人与杀我的人》这本书后,我发现作者利用了相当多的元素,同性恋、时空交错、老台北、国共斗争、台湾民俗、家庭暴力..等等,来传达他深刻的想法,也写得相当流畅,而且结局也出乎我的意料,真相让我猜想不到。这本书值得探讨的地方尚很多,值得推荐给大家!!

 

感谢尖端出版社提供试读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