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這件事,有沒有科學的時機呢?

本書中提到,一天中不同時刻應該做不同的事情

比如,下午不適合作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

如果真的需要在下午做重要會議、考試等,該怎麼辦?

解法是,你應該先休息

 

我們知道,很多人中午都會小睡一下

想要靠著小睡來提升下午的工作效率

更有甚者有些公司直接在公司設置「小睡間」

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效果並不好

有些人一稅就一兩個小時,起來還昏昏沉沉的

工作效率不增反減

 

這就是對休息的控制"不精確"

那該如何"精確的小睡"?

1. 先喝一杯咖啡,普通咖啡因含量的咖啡

2. 手機設定25分鐘鬧鐘

3. 喝完咖啡馬上開始睡覺

4. 25分鐘一到,馬上起牀

 

接著我們來說,精確休息的原理


一、為甚麼不要在下午看病

美國每年死於醫療事務的人,比死於交通事故還多

不過醫療事故大多數發生的時間,是在下午

 

杜克大學也對9萬次手術做統計分析

如果早上9點做手術,麻醉師犯錯的機率是1%

而到下午4點做手術,麻醉師犯錯的機率上升到4.2%

 

現在你知道如何提升手術麻醉的安全性了

就是,把手術安排在上午

 

醫學,並不是一個需要高度創意的職業

他們更強調的是嚴格操作,按照程序走

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不犯錯

醫生也是人,不可能隨時都保持最高水準專注

醫生上午已經耗盡許多專注力

下午就更容易因為程序問題出錯

 

英國交通部的統計發現

一天24小時中,最容易因為犯睏導致交通事故的時間點

第一個、凌晨2-6點,很明顯是因為這時大家都在睡覺

第二個、下午2-4點,甚至找到了精確時間點,下午2:55分

 

這個時間點不適合工作,你應該用來休息


二、休息的方法

在目前的書籍、研究、知識體系中

我們會發現對不同人對同一個觀點常常是衝突的

但"休息"這件事,所有說法都是比較一致

也許,可學家已經找到了休息的"統一理論"

 

本書的說法,歸納五點上班的休息法

 

第一、要有定時的"短休息"

就像我們讀書一樣,上課50分鐘,休息10分鐘

可以依照自己的工作進度做出些微調整

總體來說,就是工作不到一小時,休息十來分鐘

第二、休息一定要跳脫工作

消耗精力的活動,都不叫休息

看影片、玩手機、看書,這些都不叫休息

要整個讓大腦離開運轉狀態的休息纔是有效的

第三、動起來

伸懶腰、拉伸、散步、走走,都比坐在椅子上要好

第四、把短休息用於社交

隨便找人聊聊天,比單獨休息更好

第五、室外比室內好

找個有樹、草地的地方,接觸一下大自然

或是眺望一下窗外的景色,放空大腦

 

在工作中,除了定時的短休息(Break)以外

下午的時間,一定要小睡一下

尤其是在2:55分

 

我們都知道睡眠是有慣性的

但腦科學研究顯示,20分鐘的小睡慣性幾乎不存在

所以設定25分鐘,給你5分鐘睡著,20分鐘剛好醒來

 

喝咖啡提神,更有效的方法是-配合你的小睡

咖啡因的提神效果也是需要經過血液、大腦的

而這所需要的時間正好是25分鐘

代表,你喝完咖啡馬上稅,起來咖啡因剛好發揮作用

你的認知能力是雙重提升

 

綜合上述重點

最理想的工作環境應該是-幼稚園

有上課鐘、下課、休息時間就出去玩、還有午睡時間


三、成本收益原則

提高醫療安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上午做手術

但不可能所有人都在上午做手術

那你知道,提高醫療安全第二簡單的方法是甚麼嗎?

就是在手術前讓醫生休息一下

 

研究顯示,讓小學生下午參加數學考試

等於一個學期少上了兩週的課

但如果在考試前給孩子20分鐘的,去操場上玩一會兒

考試成績不但不會下降,反而能提高

一個20分鐘的玩耍,相當於一年多上了三星期的課

 

這就是量化研究的力量,我們都知道休息很重要

量化則會告訴你重要到甚麼程度,具體的研究成果

 

作者 丹尼爾平克提到,小睡20分鐘,大概能帶來3小時的清醒時間

如此看來,休息時間,是你最值得花的時間


結論

1. 對於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來說,下午太容易犯錯了

2. 休息可以大大提升你的工作效率,休息的關鍵,在於精確

 

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上都有一堆工作

比起急急忙忙完成這些工作

更應該要先停下來,不工作

 

高手應該隨時關注自己的狀態,保持在關鍵工作中精力充沛

精確休息,就是帶來精力充沛的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