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靠感覺

我很少追憶過去,除了忍不住。房子就是我最最忍不住回憶的事情,回憶過往的一幕幕,我只能看到血淋淋的現實,從來沒有美好的感覺。身邊的親戚、朋友前赴後繼、義無反顧地往開發商的陷阱裏跳,沒有人能夠看長遠哪怕5年。

多讀歷史的人都知道,朝代更迭,卻總是在犯同樣的錯誤。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真是的歷史更加血淋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人性一直如此。

那年我聽說長白島是泄洪區、丁香湖有x人坑,於是我買了大東...


既然歷朝歷代都一個鳥樣,那我們還有必要追憶過去,學習歷史嗎?當然有必要,你改變不了社會,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不隨波逐流,讓自己不被時代拋棄。

說回瀋陽樓市:看着大部分人像羊羣一樣被政策和時代驅趕,你要做的是保持清醒,獨立思考。

買房是一門學問,但你卻偏偏要憑感覺,這是最悲哀的地方。你是否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老觀點影響呢?

我的一個朋友當初因爲被身邊對觀點影響,結果錯過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階段。

那年,有人和他說:長白島是瀋陽的泄洪區,丁香湖有“萬/人坑”。。。於是,他買了大東區。。。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我們先看看這兩條流傳甚廣的故事:

風言風語

長白島是瀋陽的泄洪區?

這種說法有可能來自於瀋陽人的洪水記憶。

1995年,瀋陽突降暴雨,發生了百年一遇的洪澇災害。下個不停的暴雨導致水位上漲至距老渾河橋不到半米的高度,渾河的南、北防護堤爲此加高了2米多,上級指示,如果降雨再持續20分鐘,立即將渾河橋炸掉,使渾河水能順利通過瀋陽城區河段,同時炸開下游渾河南堤,向甦家屯郊區泄洪。各電視臺、廣播電臺向全市發出通知,請各機關單位將能使用的船隻立即運至抗洪一線,具備生產防汛物資的單位立即無條件轉產,並立即與市防汛指揮部聯繫。那年,洪水甚至漫上了地勢頗高的大二環。1998年,全國人民記憶深刻的特大洪水在長江發生。那時,趙本山老師如日中天,他的臺詞“9898不得了,糧食大豐收,洪水被趕跑”深深地刻入瀋陽人的記憶裏。


那年我聽說長白島是泄洪區、丁香湖有x人坑,於是我買了大東...


這些是50、60、70、甚至80後不可磨滅的記憶,深深影響着他們的世界觀。不經意間,潛意識影響着他們做決定。他們骨子裏瞧不上渾南,認爲那裏是險地,搞不好就被戰略性放棄了。怎麼能去那裏居住生活呢?然而,現實重重扇了這些“無知”的人的臉。但是,沒用。歷史總是在重複,現在還有很多人看不上渾南,還在守着不拆遷、不漲價、不宜居的老房子。

丁香湖有“萬/人坑”?

2005年7月下旬,瀋陽丁香湖某工地發現了一個日\軍的少佐墓,墓碑上寫的竟是甲級戰犯鬆井石根。之後,人們又在附近發現了大量白骨。關於這些白骨,有人認爲是埋瀋陽人的“萬/人坑”。這個坑還原之後大約是一個50米長、5米寬、1米深的坑。有專家認爲:丁香湖原是日jun倉庫,掩埋的時間應是60年前,而且坑內多爲青壯年。遺骨上沒有彈孔、外傷等痕跡,但用毒氣的可能性是有的。

關於“萬/人坑”的傳聞經常有,但傳來傳去也沒有個定論,網上的信息都是多年以前的新聞,還有專家說這可能是清朝時期的墳地。相信很多購買丁香湖住房的人都或多或少聽說過類似說法。房哥是徹頭徹尾的唯物主義者,不信一切牛鬼蛇神。我不會因爲“萬/人坑”影響我的居住生活,雖然有些普通購房者難以接受。

吃了大虧

我的這位多年好友就是因爲長白島泄洪區和丁香湖“萬/人坑”的風言風語,最終選擇放棄在長白島和丁香湖購房。留在了離父母最近的大東區。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長白島和丁香湖房價大漲,而且有美好的前景,而他買的大東區小開發商的房子,至今依然死氣沉沉。

我這位好友多次和我訴苦,後悔買了大東。但是,他只知道後悔,卻沒有反思。他根本不知道他爲什麼當初選擇了大東,也很可能在未來中繼續犯錯。

我們做個理想化的模型:


那年我聽說長白島是泄洪區、丁香湖有x人坑,於是我買了大東...


模型有些理想化,但是操作性很強。只要能夠買對區域,懂得投資,節儉度日,成功並非難事。有人會說這是馬後炮,誰能想到長白島漲這麼多呢?即使不買長白島,很多區域的房價翻個倍還是很簡單的。

那些傳言

關於這種類似的“傳言”有很多,有的真實,有的虛假,但是無論真假,他們不一定會對房價和居住體驗造成負面影響。“傳言”彙總:

  • 渾南是泄洪區
  • 丁香湖有“萬/人坑”
  • 長白島以前不就是狗肉一條街嗎?
  • 渾南南岸河邊都是墳地
  • 市政府馬上要搬回市裏了
  • 瀋陽要變成直轄市了
  • 。。。

你又聽過那些傳言?這些傳言是否影響了你的買房決策?歡迎留言補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