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附子的確有毒,過量會有眩瞑反應。我親身經歷過兩次。因本人是內裏虛寒體質,長期受胃潰瘍、十二指腸困擾,身體很弱,一米七幾的個頭,體重最輕時有八十多斤,附子類的葯沒少喫過,有過兩次眩瞑反應。一次是喫附子粉,出現眩瞑反應,當時在辦公室裏不知道,只是覺得手腳有些麻,有同事來去開門時,竟一下子跪倒在地上,起來後站不穩,兩三個小時後才緩和了。還有一次是病重喝中藥,葯中有附子,因本人治病心切,又偷喫了附子理中丸,晚上出現眩瞑反應,當半夜裡要起來小解時,卻下不了牀,感到全身麻,頭暈的歷害,有人扶著也站不住,直到天亮纔好,不過,這次解出了大量黑便,病也慢慢地好了。這可能就是中醫說的葯不眩瞑不效吧。以後再喫藥時,把附子先煎九十分鐘,就沒事了。附子這葯有回陽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有內裏虛寒症的人用它還是很好的,也別因為有毒就拒之千里,如果出現中毒癥狀,喫點炙甘草、水蘿蔔籽會緩解的。


附子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的子根加工品。臨牀應用必須炮製後應用,有鹽附子、白附片、黑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其功效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常用於亡陽證,附子能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中醫界稱其為「回陽救逆第一葯″,常與乾薑同用。有附子無姜不溫之說法。代表方劑如四逆湯或參附湯!臨牀上入煎劑必須先煎30分~60分鐘,以破壞其毒性。本品有強心作用,煎煮時間愈久,強心作用愈強。因其辛溫大熱,有毒。故臨牀上常用於寒痹證,因其辛散溫通,有較強的散寒止痛的作用。凡風寒濕痹周身骨節疼痛者多用之!故附子又稱為「百葯之王」!


謝謝邀請!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味辛,甘,性大熱,有大毒,歸心,脾,腎經,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入湯劑多制附子,常用量為:3一9克,生附子有大毒,多外用。附子內服要先煎30一60分鐘,以防中毒!

附子,臨牀多用於心陽虛脫引起的心慌,氣短;脾腎陽虛引起的男子陽痿,女子宮寒不孕等;也可用於寒滯經脈引起的關節腫痛,四肢發涼等病症。

另外,李時珍《本草剛目》中明確提到,附子和半夏,瓜蔞(天花粉),貝母(浙貝,川貝),白蘞,白芨相反,屬配伍禁忌範圍。


附子,性辛,味甘,大熱,具有較大的毒性,歸臟在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通常運用於亡陽症,陽虛症,寒痺症的治療,這種藥品反半夏,瓜婁,貝母,白蘞,白及,其生品外用。內服須炮製。如果內服過量,或炮製,煎熬方法不當,可能引起中毒,在臨牀運用中,常用量一般在3至15克之間,除了要炮製外,在煎熬的時侯,要先煎0.5至1小時,至口嘗無麻辣感的時侯才安全。


因人而異,辨症下藥。嚴控用量,確保安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