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菜都做好了,我要準備分菜啦!

  3月25日上午11點半,長沙市天心區金盆嶺街道赤嶺路“暖心廚房”內,63歲的陳西林將剛炒好的飯菜端上桌,開始給每位老人添菜。紅燒魚塊、香乾炒肉、黑木耳炒肉、水芹菜、菌子紅棗肉片湯,每一道菜都讓老人們讚不絕口。

  在長沙市天心區金盆嶺街道的支持下,這家餐廳已經營業4年了。小區65歲以上老人,只需花7元就能喫到三葷一素的兩餐,時不時還會有加餐。像特困戶、低保戶、殘疾人等特殊人羣,還可免費用餐。

  飯菜可口,“暖心廚房”解決了老人們的剛需

  這間“暖心廚房”位於二機小區內,兩室一廳,約70平方米,裏面擺放了三張大圓桌。牆上貼着每日的菜譜,還有各種溫馨提醒,比如,不同老人的忌口食材、注意防滑等等。還沒開餐,老人們就很自覺地擺放好了自帶的餐盒,等待着分菜。

  廚房牆上貼着每日的菜譜,還有各種溫馨提醒。

  這裏的廚房很乾淨,飯菜也可口,像我們老人愛喫的酸菜,小陳也會做。每週三還會有大餐,這周是喫鴨子,以前還會喫豬腳、鹽菜蒸肉、粉蒸肉、雞蛋肉丸雜燴湯,搭配得挺好的!

  92歲的吳娭毑告訴記者,她的家人要忙工作,這個“暖心廚房”的出現,解決了她的剛需。

  老伴走了後,我一個人在家做菜也沒什麼味,來這裏喫現成的,還能和熟人聊天,也是不錯的。

  陳娭毑說,來這裏喫飯的多是一個單位的,熟悉的面孔聚在一起,總會有說不完的話,“我們特地請小陳來做飯菜,她做的我們放心,油米也是衛生乾淨的。”

  “分給每一位的量不多,但對老人來說夠了,菜品很豐富,味道也很好。”張爹爹把飯盒裝好後,準備提回家與老伴一同享用,他說,自己年紀大了,兒女有兒女的不方便,自己買菜做飯都很喫力,有現成的買很不錯的,“7塊錢能買中餐和晚餐的量,喫不完的,晚上熱了可繼續喫。”

  三葷一素,菜品每週不重樣

  老人喫的飯菜不能太硬,需要多煮一下,還要少鹽少油,像筍、扁豆等發物儘量不做。

  陳西林說,老人的膳食需要特別注意,她會將菜分成兩個碗來裝,一個放辣椒一個不放,滿足衆口難調的問題。“每餐都會準備三菜一湯,一般是三葷一素。菜譜也要變化,一種菜,每個星期只能喫一次。”

  餐廳的營業時間是週一到週五。從清晨6點起,陳西林就得準備每日的飯菜。9點前要確定好報餐人數,再根據人數來淘米煮飯,確保11點半準時開餐。到了下午2點半,收拾完餐廳的衛生後,她纔回家。

  我下午還會去附近的菜店買第二天的菜,如果當天去買,時間上搞不過來。

  陳西林說,老人們支付的7元錢都是用於每日買菜,所選的菜品也是按照營養搭配來做的,算是中高檔的家常菜,以良性清火爲主,而柴米油鹽、場地費用均來自於街道、社區。

  “我家人也常勸我在家裏享享清福,可我就是閒不住,想給大家做點事。”陳西林第二機牀廠的退休職工,餐廳開業後,她就一直在爲老人們做飯菜。而她這份能堅持下來的動力,是老人們的一張張笑臉,“他們跟我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謝謝’、‘辛苦了’,我也很開心。”

  社區:擴大場地,讓更多的老人就餐

  一羣穿着紅色馬甲的志願者來餐廳幫忙,爲一些腿腳不便的老人上門送餐。黃莎莉和同事是赤嶺路社區的工作人員,每到上午11點,她就會來這裏做志願者,特別是雨雪天氣,爲老人上門服務。

  記者瞭解到,這個“暖心廚房”是在2015年上半年開張的,至今已有49名老人登記就餐。實際每天來就餐的一般在30人左右。每一天,社區都會有負責監督食品安全的專幹來這裏檢查,確保食物的安全。

  “之所以開這個廚房,是基於當時小區的退休人員比較多,有600多人,其中空巢、孤寡、獨居老人也有80多人。”長沙市天心區金盆嶺街道赤嶺路社區黨委書記詹莉雲說,餐館的費用都是由街道來全額補貼的,屬於全公益性質。爲了方便老人就近就餐,社區特意租了1樓的房子做餐廳。“房租一年要1萬多,人員工資一年要2萬多,節假日還要準備各種貼心禮物,包括柴米油鹽,每年加起來也要用到六七萬元。”

  詹莉雲說,目前的廚房面積不夠大,社區正打算擴大場地,讓更多的老人能來這裏喫飯,“老人們因爲餐廳,收穫了幸福和滿意,我們也會把餐廳繼續開下去的。”

  記者 楊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