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年會23至25日在北京舉行,期間,中國“一行兩會”高官出席論壇,向外界釋放了中國金融擴大開放的三大信號。

  態度

  外界有人疑慮,中國金融業開放是否會影響中國自身金融系統的穩定?是否會增加跨境資金流動的風險?

  “開放並不一定會造成金融風險,或者是金融不穩定。”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認爲,實現經濟和金融改革、實現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執行正確的經濟和金融政策、控制債務槓桿等纔是中國保持經濟向好、金融穩定的前提。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

  中國人民銀行(央行)行長易綱直言:“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勢在必行。”

  在他看來,過去中國開放的經驗表明,凡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領域,競爭力都變得更強,提供的服務也更優質,而未開放的領域效率相對要低一些。所以金融業開放對中國是有利的,對中國人民尤其有利,這將允許內資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競爭,提供更好的服務,從而提高金融市場的效率。

  領域

  過去一年,中國金融業開放提速,自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公佈中國金融業開放“11條”的時間表以來,絕大部分措施都已落地並結出“果實”。

  瑞士銀行對瑞銀證券的持股比例提升至51%,實現絕對控股;安聯(中國)保險獲准籌建,成爲中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美國標普公司獲准進入中國信用評級市場等都是中國金融業開放交出的“答卷”。

  開放新領域在哪?易綱表示,金融服務業開放要在持股比例、設立形式、股東資質、業務範圍、牌照數量等方面對中外資機構適用同等監管要求和標準,以更加透明、更符合國際慣例的方式同等對待內外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開放則要進一步聯通境內外資本市場,進一步完善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完善“滬港通”、“深港通”。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

  談及市場準入的還有王兆星。他透露,銀保監會正在研究取消或放寬外資進入中國銀行保險業的規模、年限、股東類型、持股比例等數量性限制,並將進一步拓展外資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範圍。

  “我們也會給外資金融機構參與創新試點的一些新領域的機會,充分激發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市場活力。”王兆星說。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更加直接:“我是證監會管證券部門的,還有公募基金等。在這個領域我們都沒有問題,都可以去開放,可以去競爭。”

  監管

  金融業開放勢在必行但也不能盲目,對於開放下的監管必須加以配套完善。

  王兆星稱,擴大金融開放,對於監管者而言既是挑戰也是促進。銀保監會將以擴大開放爲契機,通過加快自身法律制度建設,對接國際通行監管標準,完善監管手段和工具,在開放過程中平衡好促進發展和風險防範的關係,在開放實踐中提升防範風險和監管的能力。

  易綱指出,金融業開放本身並不是金融風險產生的根源,但開放過程可能提高金融風險防範的複雜性,因此需要不斷完善與開放相適應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

  他特別強調,在進一步擴大金融業開放時完善金融監管。中外資機構開展金融業務都必須持牌經營、接受監管。擴大市場準入的同時不斷完善金融監管,使監管能力與開放程度相匹配。

  本文配圖均有中國高層發展論壇提供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夏賓

  編輯:郭凌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