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導讀:

  當曾經的少年跋山涉水,成爲師父;如今的少年們又循着足跡繼續前往。《少年可期》的意義就在這裏:每一次兩天三夜的拜訪,不僅把每一組可期的“師徒”傳承落到實處,更藉由期間多元的人生感悟打造出一堂堂行業新人的“經典語錄課”。

  文 | JHR001

  內蒙古草原,歌手騰格爾的家中,少年們圍爐而坐。

  酒過三巡,師父有感而發,把自己寫給兒子的信分享給少年們:“男人一定要學會勇敢,挫折和寂寞,男人都要經得起和守得住。男人不是鋼,也不是慫,該放棄時一定要放棄,但不能沒有尊嚴……”

  這檔破題“傳承”、構建新型師徒關係的《少年可期》,已於芒果TV上線,朱正廷、黃明昊、範丞丞、畢雯珺、李權哲、黃新淳和丁澤仁這七位少年與師父們的故事纔剛剛開始。

  少年,應該什麼樣?

  投師學藝是傳統視野里人才培養最原始、最基本的途徑。

  在中國,這種教育方式,爲舊時的戲劇藝術培養出一大批承繼者, 其中有不少都是京劇表演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師級人物。如“四大名旦”之一、著名的“程派”青衣創始人程硯秋先生就是標準的“手把徒弟”出身。

  在國外,也有這樣的“傳承”模式,衆多少年追隨各領域的領路人實現成長、完成蛻變。比如,年輕時的貝多芬曾跟隨海頓學習音樂創作,很多作曲的技法更是從海頓那裏學習併發揚。前輩的耳濡目染,總是最理想的學習過程。

  習藝,更習人。

  《少年可期》別出心裁地從師徒關係入手構架節目形態,以創新節目立意探討當下演藝圈少年成長的路徑,既鮮活也生動。

  除了第一集讓人感受到情懷的內蒙古音樂人,在每一期中亮相的“師父”,都代表着從藝的各領域中藝能、藝德、藝品等綜合素質極其具有說服力的“前輩”,從騰格爾到鄭秀文,再到蔡國慶等,他們無一不是德行俱佳、能力優異的音樂“匠人”;當然,也有着在演藝圈摸爬滾打多年積累下的經驗。例如,第二位“師父”鄭秀文,出道於香港“黃金時代”,影視和音樂兩方面都取得了較大成功,不僅在紅館連開八場演唱會,曾經從抑鬱症中成長與蛻變的經歷也讓她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悟,她的話語勢必能給後輩帶來更充分的啓發。

  師父們都是曾經的少年,年少懵懂的問題也有了答案。那麼,節目究竟選擇了怎樣的少年?

  先導片中,範丞丞自曝“每天都只睡了兩三個小時,連續一週,撐不住了,實在有點太累了”。《少年可期》的首期節目裏,他也透露騰格爾老師的“反差萌”和自己以前瞭解的完全不一樣。“能跟這些老師們相遇,並且能學習到他們在娛樂圈摸爬滾打這麼多年的經驗,很難得,一定會變成一個很好的回憶。”

  七位少年應該是作爲極具塑造力的傳承人存在。他們毫不鬆懈地努力,以及初入行業可能面臨的迷茫,亟待有更多前輩充分的指引——

  “言傳身教”,這是節目要展現的核心立意。

  “我能感受到他想把他的知識告訴我們,像一個父親一樣。”李權哲在節目中這樣期許。

  第一期節目裏,從射箭到摔跤,再到各種內蒙古美食的鋪陳展演,師徒關係被描摹得更加多元。與此同時,這種相互依存的“特別關係”,既能讓師父在技藝磨練、生活閱歷等方面可以幫助後起之秀成長。另一面,對於後輩,他們也在這樣的過程裏完成了對自己的能力,以及看待行業和世界的眼光的提升,進而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實現對自己的反觀和審視。樸實語言道出了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登上節目的七位少年,都有着年輕的銳氣和朝氣,也有着對行業的困惑和期待,在每一次師徒之行中,他們能夠獲得啓發或許還有更多。

  師與徒,構成了兩個相互關照的側面。

  對於節目創作而言,其所講述的每一組新師徒的故事,既能夠從前輩的視角來審視當下的年輕人,也可以透過少年的視角去理解這些“音樂匠人”之所以能成功的成長路徑,投射自身、進而完成素質進階。

  三天兩夜的“言傳身教”

  身處蒼涼的內蒙古高原石林中,吉他聲起,騰格爾唱起《天堂》,七位少年圍着他席地而坐。

  師父出了一道題,“當你們看到這些場景時,腦海裏會出現什麼樣的音樂?”

  “冬天那個地方非常的荒涼,我也希望找一個靈感,我主要給他們介紹一種我童年的感受。”騰格爾分享了自己“畫畫”,也即,捕捉靈感創作音樂的心路歷程。儘管周圍冷風肆掠,但少年們都陷入沉思去感受周遭的世界。

  黃新淳說:“第一次會有人告訴我,看到這些風景會想到一種什麼樣的音樂。可能之後我看到某種風景的時候,我也會去聯想某一種音樂風格,所以這件事對我們也有好處。”

  最後,騰格爾用吉他彈唱起鄂爾多斯民歌《希拉草原》,朱正廷也即興跳起了一段蒙古舞,是動,亦是靜。“我還挺嚮往這種大自然的生活,只有在這種環境下,纔可以讓你的心靜下來。可以讓你想很多事情,平時注意不到,和不會去想的問題。”

  相差了40歲的師父和少年們,在藍天下一瞬間重新認識了彼此。楊迪說,“很神奇的氣場,可以改變整個環境,你會覺得那種歌聲直接到你的心靈裏面去了。”

  古老的師承關係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但隨着整個文化行業的快速發展和迭代,真正踏實地向老師全方位的學習變得越來越少。

  《少年可期》打造了這樣一種“沉浸式”的學習空間。

  騰格爾說,“我主要是想讓他們感受一下那個環境。”

  不僅要做音樂,騰格爾也希望少年們還要保持讀書和寫日記的習慣。

  “雖然不是天天寫,但一定要寫,這是一個月當中特別觸及你心靈的。”他同時獻上箴言,“我跟你們說句心裏話,你們一定要有首詩,永遠記在心裏。”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經典語錄的誦讀中,師徒之間的情感達到了一個高潮。

  能夠看到,遠離大城市的練習房,深入到不同老師們的家中,少年們感受到老師創作的環境,以及作品背後的靈魂。

  節目不僅僅呈現了技藝的傳承本身,更是這些老一輩音樂人爲此付出的心血、努力,以及對世界的感悟。

  從“拜師”的視角,《少年可期》以小見大地從三天兩夜的零距離接觸中找到親近音樂傳承的更理想路徑,爲節目注入年輕氣質的同時也融入了更多人文氣息。或許,節目所能展示的技能培訓終究有限,但在每一次“教”與“學”的具體側面裏,這些前輩和少年們都在用自己的努力來回答——

  技藝之外,成長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呼籲“傳承”關係的新課堂

  在騰格爾出名前,有記者採訪他的母親。這位內蒙古老太太只說上了一句特別簡短的話:“出不出名不重要,不要做壞事就行了。”

  騰格爾把這句話當做自己的座右銘寫進了一個時刻攜帶的日記本中。在這三天兩夜的拜訪中,他同樣和少年們分享了這句母親的箴言,也得到了少年們深度的共鳴。

  丁澤仁說,保持初心,這個在當下的“充滿誘惑”的環境中非常重要。

  《少年可期》顯然不止於一檔節目,它更像是一個適用於整個演藝圈的課堂,從師父這裏學到的,對所有行業新人也頗有大有益處。某種程度上,這也代表了當下綜藝節目的一種轉型:

  重體驗而輕說教,重價值引領而輕娛樂消費

  ,從傳統文化中尋求節目創意創作的靈感,更能避免進入當下節目同質化跟風的畸形潮流之中。

  也正是褪去了華麗的外包裝,《少年可期》讓同行業者和觀衆、乃至所有人都能體會到從少年成長而來經驗心得,這反而是最具有價值的課堂集錦。用6位老師和7位少年的深度接觸,也讓這種師徒間的文化傳承,不僅體現在從業者單方面的努力,而落實到所有人的參與之中——這或許是節目更重要的社會意義所在。

  “古今學有大小,未有無師而成者也。”節目隻言片語背後,實則在倡導一種對新人培養的希望。大環境的改善得從小處着眼,無論是音樂亦或表演,

  文娛行業也需要真正建立起一種“傳承”關係

  ——前輩有責任爲行業培養更多有擔當、有能力的後輩,後輩也亟需向前輩汲取知識、學習技藝,有益的雙向互動之中,我們對“藝人”這個身份的想象,或許還會迎來更多可以期待的發掘空間。

  【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