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死如事生。

  這是30歲的王川對殯導師這一職業的思想態度,他曾主持了上千場遺體告別儀式。

  在生與死的告別點,殯導師是最終“告別”的策劃者。他們聆聽逝者的人生和榮耀,分擔生者的哀痛,將所有的敬畏和深情策劃成出完美的告別。

  在民政部今年公佈的國殯葬服務專業人才資源庫首批入庫人員名單中,來自重慶市江南殯儀館的王川入選遺體告別類專業人才資源庫,也是重慶唯一入選的專業人才。

  4月6日,重慶市殯葬協會公佈了首次“最美殯葬人”評選結果,王川與10位殯葬從業者一同入選。

  主持上千場告別儀式每次都緊張

  在走進靈堂之前,王川需要對着鏡子再次檢查自己的着裝和儀容。他的牙齒很白,有時一天要刷幾次。

  4月4日,我們在江南殯儀館見到王川的工作場景,他正身着儀式服爲逝者擡棺,這也是爲逝者送別的尾聲環節。他與同事們邁着有力的步伐,又送走了一位逝者......

  今年是王川入職殯葬服務行業的第8個年頭,喪事業務接待洽談、主持告別活動、指導辦喪風俗、全程引導家屬辦理喪事等是他的日常工作。

  儘管主持過上千場遺體告別儀式,但用王川的話來說:“我其實每一次都很緊張。”

  殯葬無小事,王川緊張的是工作千頭萬緒,從花籃、輓聯等佈置到悼詞的表達,他需要代表家屬表達情感,讓親人“逝有所安”。

  王川說,每一場人生告別會是逝者家屬與逝者最後的分別,這場告別不能出任何差錯,不能留下一絲遺憾。所以,他的手機裏存放着家屬的發言錄音、悼詞稿子、禮廳佈置效果圖,隨時隨地熟悉內容,在腦子裏演繹告別會流程。

  實習住在室內墓地“破膽”

  從事殯葬工作,必須要“破膽”,王川也曾經“怕過”。

  高考結束後,王川在家人的建議下報考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殯儀專業,從此踏上殯儀服務之路。他的初衷是覺得“好找工作”。

  王川的普通話講得不錯,這讓他在學校有了更多的主持鍛鍊機會,提升了做這行的信心。通過學習殯葬管理、殯葬文化、防腐整容、殯葬環保、公墓與陵園管理、火化設備與技術、殯儀服務、人體解剖學多門專業知識,他不斷深入瞭解殯葬行業併產生了極大興趣。

  真正的挑戰從實習開始。王川從2009年寒假開始第一次實習,他被分配到公墓,負責刻碑、帶領家屬挑選墓地等後勤工作。由於單位條件有限,他的住宿只能安排在存滿骨灰的室內墓地。

  晚上根本睡不着,稍有響動,王川就嚇得整晚失眠。

  “怕是心頭怕,我只能一遍一遍地告訴自己:不要胡亂聯想,一切都是正常的,我一點都不怕。”隨着實習時間長了,王川漸漸習慣。

  畢業後,王川進入重慶錫周殯葬服務有限公司蓮花堂分公司工作。兩年後,他因爲表現優異被調至重慶市江南殯儀館,主要負責遺體告別。

  20分鐘的告別儀式需要兩天來準備

  王川的工作需要連續三天上班,服務逝者三天的治喪,往往要從接運遺體開始。

  讓王川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盛夏,他隨車接運遺體。這是一具高度腐敗的遺體,親人們都不願意靠近。他二話不說,上前清除污物,裝殮遺體;樓道狹窄,他一個人肩挑背扛把遺體搬到車內。

  治喪的核心是遺體告別儀式,雖然只有短短的20分鐘,王川和同事們卻需要花兩天的時間來準備。

  尤其是悼詞的擬定,王川往往需要與家屬們充分溝通,然後再整理成稿。有時候悼詞需要修改10遍,他的儀式服兜中,隨便就能摸出幾份修改中的悼詞。

  在告別儀式中,家屬們往往會有這樣的分歧:老一輩希望整個儀式嚴肅、傳統,比如哀樂、流程等等;年輕一輩則希望儀式更溫馨。

  “這也是我們參加殯葬職業技能競賽的考題。”王川說,一般遇到這種分歧,會綜合雙方的意見,給出多個方案供家屬參考。

  比如,保留傳統的叩拜、鞠躬、哀樂、輓聯等等,也會考慮點燈祈福、播放親情的歌曲、聲光電呈現逝者生平等等。

  遠赴3000公里讓烈士回家

  讓烈士回家,王川與烈士家屬曾遠赴3000餘公里外的黑龍江。

  譚書彥烈士,重慶市南岸區南山街道人,1961年9月入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8679部隊,先後在福建、東北地區服役,1963年7月20日在黑龍江省木蘭縣因公犧牲,終年21歲。譚書彥烈士犧牲後,部隊將其遺體安葬於黑龍江省通河縣青峯林場。

  2017年5月,家屬幾經輾轉找到烈士墓地,要求將譚書彥烈士的墓及遺骸遷回原籍安葬。重慶市南岸區民政局根據《烈士安葬辦法》,於2018年10月8日派員陪同家屬前往黑龍江省通河縣將烈士遺骸遷回重慶市南岸區英烈園安葬。

  陪同家屬前往烈士墓地的正是王川,他說,接烈士回家,是了卻烈士兄弟姊妹五十五年團聚夙願。之後,譚書彥烈士安葬儀式在重慶市南岸區英烈園舉行。安葬儀式由王川主持。

  上游新聞 陳翔 攝影 李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