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狼2》票房的壓力下,

三部國產片迎難而上,

其中表現最好的是《心理罪》,

上映兩天完美破億。

不過有些慚愧的是,

low 君也是「破億貢獻者」中的一員,

看完影片我就一個感受:

《心理罪》小說作者雷米,

是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的老師,

精通犯罪心理和刑偵學的他,

將自己所長全部注入《心理罪》中,

於是主角練就一身通過現場狀況,

就可以推算出兇手性別、身高、

生活行為和心理活動的技能。

同時還給這個技能起了一個狂炫拽的名字

——「罪犯心理畫像」,

通過「犯罪心理」的構建牽起邏輯和劇情,

無疑成為國產懸疑小說圈中的亮點。

但到了電影版,

這個亮點卻好像供電不足,

無論從人設、節奏還是劇情來看,

似乎都有些力不從心。

首先是電影人設:

原著中性格孤僻、陰鬱、不討喜的方木

因室友和女友的死亡,

有嚴重的抑鬱、自責的心結,

可以說方木本身就擁有「罪犯心理」;

(low君猜測這也是為什麼後期

會出現黑化版方木的原因!)

但到了本片中卻搖身變為一個

夢想成為警察一窺人性陰暗面的有志青年;

而原著中的邰偉是個痞警,

四肢發達但腦餘額不足;

到了影片中邰偉卻因悲慘身世變得內斂老練。

從原著配角到影片的「雙男主」人設,

影帝廖凡的戲份全部體現在教育方木的嘴架上,

以及多到已經成為重點的動作戲上。

好好的一個影帝就這樣被人設帶跑偏了,

雖然眼神一如既往的滿分,

但是也僅止於此。

懸疑劇好像總喜歡有一個「雙男主」設置,

無論是夏洛克和華生:

還是《疑犯追蹤》的宅總與四叔:

這種「搭檔&基友」模式,

增強了推理趣味和劇情發展,

而《心理罪》卻感覺為了凹人設,

而多了很多刻意劇情。

當然拖垮這部劇的除了人設,

就是快到秒射的節奏。

所有的劇情推進,

幾乎都可以套用方木一句

「沒時間解釋快上車」搞定:

兇手:方木點點豆豆一下指出;

劇情推進:方木一下說出;

劇情轉折:方木皺眉然後表明事情並不簡單;

當然一部好的懸疑劇節奏勢必要快,

但是還需要張弛有度,

雖然本片也有類似方木邰偉喝酒聊心等慢節奏:

但是還是擺脫不了明顯的節奏點。

連導演也說了:

觀眾都是閱片無數的行家,

本片不需要邏輯過硬和燒腦,

放大節奏減弱推理就對啦!

這話說的讓看過《唐人街探案》的 low 君打抱不平:

想當初該片上映也是不被看好,

但結果卻意外的精彩,

除了縝密的邏輯外,

整體節奏把握的也剛剛好,

追殺、動作戲的快節奏,

和冷戰、搞笑的慢節奏並不衝突,

反而很融洽。

所以導演究竟想做什麼類型的片子暫且不管,

反正這種快節奏讓應該出彩的推理更是大打折扣。

在這樣的高能節奏下,

劇情空洞和趕時間就顯得很正常,

它讓「罪犯心理畫像」完全沒有施展之地。

例如開篇醫院小插曲,

方木看著犯罪現場說了一大堆話,

隨後指出兇手是人羣中的一名護士。

一秒破案,

「神探」的牌坊如此簡單就立了起來。

但是原因呢?

說好的心理畫像呢?

被編劇喫了麼?

隨後就是本片的重頭戲「吸血案」,

方木僅僅從屍體血液大量減少就判斷出

兇手對血液有特殊癖好;

從第一具屍體現場,

立馬判斷出兇手還會繼續作案;

通過「多點跟蹤」,

立馬確定罪犯藏匿在蝙蝠島;

方木全程開掛的有些猝不及防,

也可以說把「神探」的裝 X 技能發揮到了極致。

然後在這個極致的背後,

卻是完全撐不起這個技能的

邏輯漏洞和推理空白。

其實編劇但凡只要給其中一個「心理畫像」

足夠的時間去描寫,

讓觀眾明白什麼是「心理畫像」,

給方木的超神力一個合理出口,

《心理罪》也就不至於還沒有觸碰及格線。

在這一點上原著做的很是到位,

例如《心理罪·畫像》中的「強姦城市」案件,

方木根據兇手站在大樓頂層強姦女性的體位,

以及被害女性指甲中的殘留物,

推算兇手是在強姦這座打壓他的城市:

他高考落榜年齡 20-25 歲左右、

並在施工隊中工作,

心理陰暗卻不甘和大眾外表一致,

因此他會穿著整潔以示區別,

同時會佩戴手錶、眼鏡等彰顯自我認可。

這樣的推理和描寫,

就使得「心理畫像」所得結論合情合理,

而不是像電影版中像「跳大神」一樣

成為一門玄學了!

除了原著,

韓國電影《信號》,

通過沒塗指甲油,

判斷兇手是有整潔癖的護士:

還有英劇《神探夏洛克》等都有不錯的

「罪犯心理畫像」的描寫:

真是看過了這些優秀的懸疑劇,

《心理罪》才會被對比著如此空洞!

除了方木之外,

本片中的罪犯馬凱在原著中也有深刻的心理描寫,

他因父親和哥哥都患有「嗜血癥」而自疑有病,

所有的罪行皆因「心理罪」。

但本片中的馬凱卻是個真實患者,

塗著大白臉畫著大紅脣的恐怖襲擊,

說實話,

真的沒有患有「心理罪」給人的衝擊強。

low 君一直認為,

懸疑劇中同智商水平的罪犯

是對主角和劇情的尊重,

國產懸疑劇中反面角色一味的

玄學化、妖魔化、弱智化,

這才砸了國產懸疑劇的牌子啊!

當然本片對比其他國內懸疑劇,

有很多不可忽視的優點:

例如廖凡好幾次一氣呵成的動作戲,

看得人酣暢淋漓;

逼真的血漿和道具,

讓很多觀眾捂住雙眼;

以及李易峯在眾多小鮮肉中進步的演技,

尤其是這個爆發的眼神

和這場哭戲

如果主創團隊可以在注重橫向的同時,

把劇情和邏輯線條往縱向深處多挖挖,

那麼《心理罪》會比現在更好。

據說雷米《心理罪》5 個系列賣給了 4 家公司,

未來還會有 5 部該系列電影要上映,

其中包括 9 月低鄧超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這裡 low 君就要提醒一下這些電影,

「邏輯」和「劇情」是懸疑劇的硬傷,

拿捏得當才能會有好作品。

謝東燊導演有一句說得很對:

觀眾對懸疑作品胃口都叼的很!

畢竟這年頭智商不在線的人,

只可能活在電影裏!


感謝邀請。

一個編劇,其水平修養應該全部體現在他所編撰的影視作品裡。

一部影片,叫座也好,挨罵也罷,編劇的作用佔有很大的比重,甚至可以決定一部作品的情感走向和價值取向。他就是把控那部影片的幕後操縱者。

但現在的情形貌似和以前的編劇形式有了一定的變化,經常可以看到的是編劇導演集於一身,那就絕對的權威一號,怎麼拍必須以他的意志為導向,他就是那個至高無上的no.1,在他的眼裡,無論你多大的腕兒,都必須遵循他的指揮棒,他的指揮棒就是指南針、定向盤,一言九鼎號令天下。

看一部電影,私下以為有幾個標準可以判定一個編劇的水準:一是是否具有打動觀眾的細節,讓事實說話;二是是不是符合事物的一般性規律,不搞節外生枝的拉郎配;三是掌控故事演變的技巧,從發生、發展到高潮,是不是逐步演進逐漸升華。

一部好的電影,她可以和文學作品一樣,產生難以抗拒的震撼力量,直擊人的內心深處,使觀者生髮出一種浩嘆,隨著情節的起伏跌宕而自然融入其中,為之牽腸掛肚為之撕心裂肺,更為之擊節喝彩。

當然,如果觀後能使人產生變革的力量,那就屬於功德無量,絕對成功的典範之作了。

目前的電影已然脫離了嚴謹的標準,開始趨向於搞怪、戲說,乃至胡說,看起來味同嚼蠟,也開始懷疑編劇之流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方外之人,把自己凌駕於觀眾之上,那就只有孤掌難鳴,甚至身敗名裂了。

一直在呼籲良心之作,也一直期待良心發現以後的大徹大悟,期望能有一部可以反應時代變革的槓鼎之作,做為編劇(導演)真情實感的回歸上位。


只能說電影是一個團隊作品,導演的把控,演員的演技,後期剪切都極其重要,《心理罪》是一個犯罪電影,這是有底線有限制的,導演無功無過,李易峯在轉型期間的努力可以從電影裏看出來,值得鼓勵,但跟影帝廖凡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後期不知道是不是被和諧過,天朝特色,沒辦法,所以,你問我是不是編劇的問題,我只能說:不完全是,要背鍋,也是團隊一起背


不好意思了,這個真沒看過。


事實上所有經小說改編的影視劇都是編劇的再加工,就是在別人創作的基礎上再創作

但是兩個作者的想法怎麼可能一致?所以就出現了驢脣不對馬嘴,細節無法銜接,邏輯不通的結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