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4月5日訊 吳立新院士獲2018年度山東科技最高獎!作爲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發展中心主任,他帶領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取得了多項世界第一。

  建成全球最大區域觀測網

  2015年10月30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正式開園啓用,我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由此啓程。作爲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掌舵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長期致力於大洋環流與氣候研究。

  他發現20世紀全球副熱帶大洋西邊界流區“熱斑”現象,提出全球增暖導致西邊界流加速是其主要形成機制,推動傳統西邊界流研究向物理、生態等交叉方向發展;創建以“部分耦合”爲核心的耦合模式動力實驗體系,系統揭示中緯度海氣耦合與副熱帶-熱帶相互作用在氣候年代際變化的作用機理;開拓利用國際Argo觀測來揭示深海大洋混合時空分佈及變化的新路徑,闡明風驅動深海大洋混合的能量通道,澄清了長期以來有關風能否驅動深層大洋混合的爭議;闡明南北半球熱鹽環流變異影響熱帶海氣過程的動力學路徑, 爲認識全球變化對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提供理論支撐。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積極助力我國“透明海洋”建設,建立海洋立體觀測系統,實現目標海域“看得清、查得明、報得準”,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兩洋一海”區域定點觀測網並持續運行,破解了深海潛標數據實時傳輸世界難題;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全球高分辨率海浪-潮流-環流耦合模式和“兩洋一海”耦合預報系統,突破了颱風強度預報偏差國際難題;構建了超高精度的全球海洋與氣候預測系統,將系統分辨率由過去的10公里級顯著提升到了3公里級;構建了全球首個馬裏亞納海溝觀測網,成功回收萬米綜合潛標;構建了渤黃東海高分辨率精細化短期預報系統,降低海洋災害強度。

  構建全球首個超算互聯網

  據介紹,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不斷強化科研支撐能力,規劃建設大洋鑽探船、海上綜合試驗場、深海空間站等一批大型科研基礎設施,積極打造“國之重器”。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建有每秒2600萬億次運算能力的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並與中國電信集團、國家超算濟南中心和國家超算無錫中心共同合作,通過重大技術創新構建了超算互聯網,構建全球首個超算互聯網。”吳立新表示,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還承辦了全國高性能計算學術年會,以人工智能、大數據、超算的協同創新迎接產業發展新機遇,並通過亞公里級的海洋中長期模擬與預測,探索構建“空天地海一體、感聯知用貫通”的海洋物聯網體系,打造未來智慧海洋。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積極構建以深遠海科學考察船共享平臺爲代表的共享機制類平臺,集合全國7個單位24艘科考船及526臺套船載設備,建成深遠海科考共享平臺和科考船共享信息系統。積極探索共享航次分類管理模式,通過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組織的專項航次、各創新單元組織的功能航次和擁船單位組織的搭載航次,實現全方位共享,有利於盤活存量,提高儀器使用效率。此外,還佈局了海洋創新藥物篩選與評價平臺等其他8個公共科研平臺。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成果獲認可

  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記者曾採訪過吳立新院士。據介紹,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匯聚全國乃至全球的科技優勢單元,圍繞“海洋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開展前沿引領性、戰略性、基礎性科技創新,逐漸成爲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的海洋戰略科技力量。

  據瞭解,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國際上首次於印度洋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大陸架科鑽在南黃海中部隆起中-古生代海相地層首獲油氣顯示;水合物試採技術方案在我國南海神狐海域的水合物試採中得到了成功驗證,創造了持續產氣時間最長、產氣總量最大的兩項世界紀錄;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使我國成爲國際上繼日本之後第二個開展海底稀土資源調查的國家。

  改性黏土治理有害藻華技術在應對近海核電棕囊藻赤潮威脅、近海赤潮防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該技術走向智利,應用於智利近海海域有害赤潮應急治理,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揭示了黃海綠潮形成的環境機制,實現了提前30-40天對黃海海域綠潮規模的預測;並在黃海銅藻金潮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協同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共建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促進南半球海洋環境與氣候變化規律認知和預測;攜手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建立國際高分辨率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爲科學應對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與俄羅斯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簽署合作意向書,探討共建“中俄北極研究中心”。(據山東商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