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強”和“順其自然”並不矛盾,我們對過程需要勉強,但是對結果順其自然,不以功利的結果做爲自己行動的初衷。

“勉強”也可以開出美麗的花朵。“只要結果是好的,過程曲折一點也無妨。”

一開始勉強做的事情,

慢慢就喜歡上了。

竇文濤是我挺喜歡的一個主持人,達觀開朗,文化修養和職業素養都很好。

無論是《鏘鏘三人行》還是《圓桌派》,從陽春白雪到接地氣的熱點問題,竇文濤都可以舉重若輕,把自己隱匿起來,很巧妙的引出嘉賓的角色,帶動話題,維護一種既不張揚也不卑微的談話氛圍。

竇文濤出生長大於河北農村,爲此他常常自嘲。有一次竇文濤講了一個小故事,他說魯豫曾經問他說,你爲什麼要勉強自己去學那些名畫兒、建築、瓷器等等,你本身也並不那麼喜歡,你順其自然不好嗎?

竇文濤說:

“你知道如果我不勉強自己,順其自然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嗎?那就是我們家三個大老爺們,睡到快吃午飯再起牀,中午吃一大盆餃子,吃完了躺在沙發睡一下午,晚上再接着吃,吃完繼續睡!”

“這就是順其自然不勉強的生活,唯一可以談論就是食量和力氣。我就是想勉強一下自己。我想看看除了吃飯睡覺曬太陽還有沒有別的有意思的事情。我想知道別人爲什麼喜歡詩詞歌賦各種器皿玩意兒,我想了解一下,那樣的東西是不是也挺有趣。”

“你還別說,就因爲我這樣勉強了自己,慢慢我發現我還真有點兒喜歡,這些東西還真有點兒意思,我就沒那麼勉強了。即使還有很多我在勉強自己去接觸瞭解,我覺得多一些總比少一些好。”

竇文濤談到另一個“勉強”的例子,是關於讚揚。

作爲一個談話節目的主持人,尤其節目涵蓋範圍還特別大的時候,對主持人的人脈和情商要求就特別高,所以竇文濤會特別“勉強”自己去看到別人的優點,“勉強”自己去讚美別人。

“後來我發現我越來越不勉強了,因爲我很習慣去找別人的優點,我確實覺得我會被他們的優點吸引,我沒有刻意去誇讚,而是容易看到別人的優點。”

“勉強”也可以開出美麗的花朵。

“只要結果是好的,過程曲折一點也無妨。”

我該勉強孩子去學舞蹈,學樂器嗎?

朋友G,她家女兒跳了快十年舞,也沒參加什麼舞蹈隊,就是舞蹈學校每年節目匯演去參加一下,中規中矩沒有很突出。

有一次聊天,有個媽媽很有禮貌很含蓄的問道:“怎麼還在堅持跳舞呢,現在初中學習也緊張了,十三四歲的小姑娘也完全達到了可以放棄醬油項目的時候。”

“可能是孩子特別喜歡吧?”另一個媽媽解圍的說。

G很豁達的笑着說:“你們不知道我女兒肢體協調性有多差,以前學校的跳繩考試是怎麼都及不了格,跳舞的話不僅同手同腳,節奏也完全踩不準。”

G給我們看了小女孩最開始的一些跳舞、滑冰、體操視頻,不得不說確實挺不理想的,而再看看現在舞臺上的她,節奏感不錯,動作靈活到位,雖然談不上光彩熠熠,但是完全可以說得上是中等程度。

“在她最開始學舞蹈的時候可費了大勁兒了,我自己也很猶豫要不要繼續勉強她。

我爸媽都說雖然舞蹈對女孩有好處,但是也不是那麼重要,你看孩子既沒有天賦也並不喜歡。我老公也很疑惑的問我說你對她舞蹈上不會有什麼過高的期望吧?”

“剛開始,我女兒不喜歡每週去跳舞,當然她也沒有特別反對,我也沒對她提出高的要求,我就告訴她,儘量學老師教的動作,儘量跟上拍子。”

“我當然知道她很勉強,但是如果她不勉強這幾年呢?”

“如果不勉強這幾年,她在學校體育會很發愁,體育太差可能會影響她的自信心和人際關係?她能不能在每一個可能需要站上舞臺的機會自如的表現自己?

以後學校的舞會,可不可以讓自己在最美的年華綻放?再以後公司年會跳舞呢?哪怕到我這個年齡快要跳廣場舞了,是不是會就比不會強?”

“勉強當然沒能讓她成爲舞臺C位自帶追光,但是她開始敢跳,跳得也算中等,每週跳舞課都很認真很開心,而且她開始很喜歡去看一些芭蕾舞劇。”

“我們有一次聊天我問過她,會不會覺得壓力大,因爲別的孩子確實學得又快又好。

我女兒的回答我特別感動,她說跳舞讓我喜歡上了舞蹈,能看出哪一些好看,我就挺開心的。”

估計G家小姐姐學跳舞的故事已經可以回答一個教育羣很常見的討論話題:“要不要讓孩子學樂器?”

基本上很少有輕鬆簡單的快樂學琴,學琴的過程都有強迫有眼淚有不甘有憤怒,可是從大多數過來人的經驗來看,父母聽之任之不讓孩子學的。

孩子長大之後,很大概率都會說:“你怎麼沒讓我學/沒讓我再多堅持一下?我現在如果會彈鋼琴多好!”

我表妹算不上一個很愛彈琴的小姑娘,五歲開始學琴,沒少挨我舅媽的罵,後來初中學習緊張她就沒再繼續彈琴了。

但是她一直愛聽古典音樂,知道好與不好的樂曲表達之間的差異,在自己開心或者不開心的時候,都能夠用音樂做爲情緒的另一種表達…

“學那幾年琴對我還是很好的。”

文化是什麼?愛好是什麼?興趣是什麼?

文化愛好興趣恰恰是把這些都拿走之後還能剩下的東西。

“勉強”,其實就是在幫助你內化更多可以剩下的東西。

不勉強一下自己,

你會錯過很多東西。

有趣的人生,總離不開一些勉強。

我不會游泳,水性差,不會換氣,所以儘管很多人告訴過我浮潛有救生衣不會下沉,很容易blablabla,我還是不敢,所以即使去過很多浮潛聖地,我也從來體會不到樂趣,只能感受到恐懼。

去年感恩節我不是去了一趟大島麼,因爲要帶孩子參加出海的tour,我終於下決心學習換氣和浮潛。

在我終於克服了內心的恐懼,花了大半天學會了浮潛之後,在夏威夷最美的浮潛點Captain Cook,我能夠親眼看見finding nemo的取景地是多麼美好得不可思議,我也終於完成了夜潛看魔鬼魚這項本來完全不敢挑戰的項目。

“我應該早一點勉強自己一下,就不會錯過那麼多漂亮的有意思的東西。”

我很慶幸我的孩子在我的“勉強”之下,沒有錯過我的錯過。

十歲的多多的水性已經不錯了,雖然肯定達不到牛娃們游泳隊的成績和訓練量,但是他完全可以安全的自信的自由的體驗大海的歡樂。

當初那個四歲時帶着游泳圈,爸爸抱着都不敢下水的小男孩,很難說沒被我們勉強,但是今天的他會覺得游泳和呼吸一樣自然。

蔡康永在《給殘忍社會的善意短信》中這樣說到: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

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

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

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

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

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

錯過新風景。

所以,爲了不錯過,你需要勉強一下自己,也需要在孩子的教育中勉強一下孩子。

但是,勉強也要有個度。

曾國藩有句名言:“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不知。”

而思、求、問,都很難避免“勉強”。完全隨心所欲任性而爲的,最後往往會迷糊的無知的過一種只能稱得上習慣的生活。

我們時常聽到一種說法:

“我還不是什麼都不會,不一樣活得好好的?”

“好”是一個刻舟求劍的問題,同一只腳不能踩入同一段河水,你怎麼知道如果你真的“勉強”自己學會了更多,不會更好呢?或者說你對“好”的認知可能就不一樣呢?

人生,當然是越多可能性越精彩。嚐盡世間美味之後,你說你喜歡白米飯,和你只吃過白米飯所以說自己喜歡白米飯,這是不一樣的!

當然,“勉強”也要有個度。

比如竇文濤對“品味”的“勉強”度,把握在“瞭解和嘗試喜歡”,而不是成爲美學大師;

比如G對女兒的“勉強”度,控制在“堅持上課,努力而爲”,而不是成爲楊麗萍或者譚元元;

比如我可以勉強自己克服恐懼學習新技能學會換氣學會浮潛,但是不能勉強自己成爲泳池無敵手;

比如那麼多學琴的琴童,不是也不可能勉強他們成爲郎朗李雲迪;學畫的小朋友,靠勉強也拿不了世界大獎敲開名校大門…

但是!“勉強”可以讓孩子們對未知的可能性望而卻步或者恐懼擔憂時,告訴自己一句“不要怕”!

“勉強”可以多打開一扇門,讓孩子們去了解世界的不一樣;

“勉強”可以讓孩子突破舒適區,多擁有一種方法技能或手段,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擁有更多樂趣的可能性。

在這一點上,“勉強”和“順其自然”並不矛盾,我們對過程需要勉強,但是對結果順其自然,不以功利的結果做爲自己行動的初衷。

“不會又怎樣?”

“不會也不會怎麼樣,但是會就比不會強。”

因爲真正讓你浮起來的並不是接觸你皮膚的那層水,而是你身體周圍那些深深的水。

所以該勉強的,還是要勉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