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斑馬的消化能力強於普通的馬匹,可以使用更多的植物。而馬的消化系統很嬌貴,對於食物要求很高,動不動就會拉肚子。

同時,斑馬的體質更好,不容易生病。而馬則很嬌嫩,甚至淋一場雨就會生病。

看起來,斑馬似乎更適合做馬,為什麼沒人騎呢?

很簡單?

馴服不了

你看過有人騎河馬嗎?當然沒有,除非不想活了。

斑馬也是一樣。

斑馬一大特點就是膽小,這主要和它的生長環境有關係。斑馬生活的非洲草原上,天敵很多,有獅子、豹、野狗、鬣狗等等。

其實馬的膽子也很小,有時候突然跑出來的小動物,都能將馬嚇一跳。

但斑馬更誇張。只要稍微有些有些風吹草動,立即狂奔不止,根本拉不動。就算你用韁繩把它勒死,它還是不聽話。

這種動物,根本就不能馴服。

同時,斑馬還很兇悍,酷似倔驢。一旦有人騷擾它,它不是咬人就是踢人,不管怎麼馴服都沒用。

最初德國人到了非洲,有馬戲團曾經試圖馴服一批斑馬錶現。誰知道,1年下來,斑馬咬傷的馬戲團成員,比獅子咬傷的還多,只能放棄了。

除了膽小和脾氣大以外,還有耐力的問題。

斑馬比普通的馬匹要矮小,他的短距離衝刺速度比較快,可以達到40km/h,但馬則可以達到60。同時斑馬的負載能力遠遠低於馬,而且耐力較差。

人如果馴服斑馬,肯定不是作為寵物的,而是作為運輸工具或者作戰工具。但斑馬顯然比真正的馬差得遠,不符合這個要求。

另外,斑馬是很騷的動物,公馬只要看到母馬就會顧不一切的去交配。誰敢攔著,斑馬就滅誰。平時還好說,如果戰鬥期間,斑馬發情,那還怎麼打仗。

更倒霉的是,公斑馬遇到母斑馬,迅速變為話癆,經常能連續幾個小時的嚎叫。這種發情的嚎叫特別難聽,人類聽到是受不了的,有想死的衝動。據說,最初飼養斑馬的動物園飼養員,最後恨不得活活將它掐死,因為太吵了。

寫到最後,薩沙莫名其妙的想起了當年玩的魔獸世界的斑馬,可是最初練級的好獵物。


馬是人類的好朋友,也是人類用於騎行和馱貨的交通工具,我國乃至亞洲大陸上的古人類早就馴化了馬匹騎行和拉貨,然而數量龐大的非洲斑馬卻沒有被馴化使用,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真的是由於紋身的不好惹嗎?

說起來這還真和斑馬的爆脾氣有些關係!斑馬出現一來就一直生活在非洲草原上,因此野性十足,而且早先也並沒有人類想著馴化它們,斑馬雖然是草食動物,但是性情其實很火爆,一旦有人或者動物騷擾它,它不是咬人就是踢人,這其實和它們長久以來在草原上的生存環境有關係,斑馬的天敵很多,有獅子、獵豹、野狗、鬣狗、鱷魚等,平時活動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這些動物吃掉,所以斑馬的警惕性非常高,一有風吹草動就立即連蹦帶跳要逃跑,有時突然出現的小動物也能嚇他們一跳,因此人類很難接近野生的斑馬,只要靠近它們就會逃之夭夭,即便把他們圍住或者捉住,它們也會暴跳不止不斷掙扎,最終甚至會力竭而死,所以斑馬是極難活捉後飼養和馴服的。

但是即便如此,其實人類還是馴化過斑馬的,18世紀的時候,歐洲殖民者初到非洲,由於他們從歐洲帶過去的馬水土不服,被非洲的蚊蠅等傳播的瘟疫導致死亡,歐洲人就看上了非洲的斑馬,這種本土的動物可以對非洲的一切瘟疫免疫,歐洲殖民者決定馴化它們作為新的代步工具,經過一段時間的馴化,他們還真的就馴化了一些斑馬用於騎行和運貨。

其實亞歐大陸上的馬本來也都是野生的,也是一樣的野性十足,但是它們在五六千年前就被人類馴化了,那麼既然馬可以被馴服,那斑馬也是可以被馴服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剛產下的小馬崽兒進行人工飼養,只要能成活,長大了基本上都能被馴化,老虎和獅子也是如此,何況是斑馬這種食草動物呢?所以自從歐洲人開始馴養斑馬之後,這也曾經成為一項很普及的工作,一度有著數量不少的斑馬被馴服,人們騎著斑馬在非洲行走幾乎成為一種時尚,有的國家還有斑馬騎警隊,歐洲殖民者的軍隊也曾經騎著斑馬打仗,有的斑馬還被運送到歐洲,成為一些貴族和交際花們炫耀的交通工具。

那麼為什麼人類對斑馬的騎行和運貨等使用並沒有普及開來呢?比如我們至今極少見到有人敢騎斑馬,但是騎馬卻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這實際上是由於斑馬相對於馬有很多劣勢,除了上面說的斑馬野性十足之外,斑馬的個頭也比普通的馬匹要矮小,力量和爆發力方面都不如一些馴化的大型馬匹,雖然斑馬的奔跑速度很快,但是如果人騎上它們之後,由於它們個頭相對矮小,所以跑得並不快,這就是斑馬的耐力較差,不能被長時間騎行和拉貨使用,因此斑馬只適合在非洲當地使用,在世界其他地方使用的話並沒有什麼優勢,因此也就難以在世界其他地方普及了。

還有一點是斑馬是一種到了發情期很難控制的動物,雄斑馬看到雌斑馬就會不顧一切的前去交配,根本攔不住,而且不斷地大聲嚎叫,製造的雜訊非常煩人,據說斑馬飼養員聽它們的叫聲只想殺光它們,所以願意飼養這種動物的人也不多呀。

但是上面所說的這些還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汽車的興起,當汽車出現之後,它的方便和快捷無論是馬和斑馬都是無法比擬的,可以說是汽車迅速替代了馬、牛、驢、騾子、羊駝之類的牲畜類交通工具,本來被馴化的數量就不多的斑馬就更容易被替代了,所以可以說是斑馬的馴化還未普及,就幸運地被汽車取代了。


非洲的斑馬有人騎,沒見過不代表沒有啊!

早在十八、十九世紀到達非洲的白人殖民者就瞄上了東非大草原的斑馬,當時殖民者帶到非洲的家馬不堪忍受非洲的蚊蠅瘟疫大量死亡,迫使白人殖民者選擇新的代步工具,就這樣斑馬這些到處跑,而又皮糙肉厚可以適應非洲幾乎所有的瘟疫,尤其是對一種能使人畜昏迷的由翠翠蠅傳播的昏睡病免疫,所以很快就有好事者開始馴養斑馬。

斑馬和家馬都有共同的祖先,有資料記載家馬也是在4000年前才被人類馴養,家馬和斑馬都有共同的習性,都是食草動物,也都膽小敏感,既然家馬可以被馴服,馴服斑馬也是自然的事。所以,一度在非洲,馴養斑馬成為一項很普及的工作,後來被馴服的斑馬還被運送到歐洲。

當時,在肯亞就有白人醫生騎著斑馬出診,在烏干達還有斑馬騎警隊。德國殖民軍隊不僅騎著斑馬打仗,還故意把家馬也塗上斑馬色,以增加對當地土著的恐嚇,因為當地的黑人土著沒有馴養斑馬的歷史,看到白人騎著斑馬而來,認為是天神下凡,有時候雙方還未開仗土著們就望風而逃了。

騎行斑馬的運動一度還成為風尚,歐洲的貴族以擁有一架6到8匹斑馬拉著的轎馬車而身價倍增,肯亞的白人殖民者在周末時聚在一起搞斑馬賽,一些名媛交際花以能駕馭斑馬而成為社交界的熱門話題。在十九世紀,斑馬曾一度有成為新的交通工具而有被普及的趨勢。

但是,時代發展很快,隨著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汽車進入人們的生活,很快就替代了家馬,所以斑馬也就很快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了。

正因為此,斑馬才僥倖逃脫被人類大規模馴化和使用的命運。否則,東非大草原遍地的斑馬在人類面前也是非常渺小的物種,用不了多久,野生斑馬可能也就難以見到了。

好在,這一切並沒有發生。


因為這意味著人可能成為獅子的美餐

位於東非大裂谷以西的坦尚尼亞廣袤的塞倫蓋蒂大草原,由於其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以至形成了每半年一次的食草動物大遷徙,包括斑馬、牛羚、角馬等大型食草動物。然而,這個時候也是獅子、獵豹等兇猛食肉動物捕獵的好機會。所以為了遊客的安全,塞倫蓋蒂大草原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有著嚴格的安全措施。因此,除了獲得特許的專門從事動物研究和保護的國際相關人員,他們可以在保護區管理方提供的安全保護下,進入自然保護區對相關動物進行遠距離隱蔽拍攝。所以,一般的普通旅遊者是很難以進入塞倫蓋蒂大草原的危險地帶的。獅子、獵豹等食肉動物捕獵食草動物時,往往採取隱蔽式接近,或悄悄埋伏在叢林中靜候伏擊的良機。這時,人如果貿然接近斑馬、牛羚、角馬這類食草動物,也往往意味著人正處於危險狀態之中。


馴馬的技術、騎乘的工具在非洲都沒有,因此在地理大發現前後,非洲當地人是不會有將斑馬馴養作為代替的腳力。

所以斑馬的出現在地理大發現之後,天生野養不知多少年頭。

儘管過去可能會由北非的阿拉伯人、埃及人及其少部分的非洲人會將斑馬輸送到各地,但也只能被當做珍禽異獸欣賞,而不是當做主要坐騎,或許有吧,但史書沒有記錄。

所以面對這種新型的馬匹,人類憑藉成熟體系的馴馬技術和工具,肯定能夠騎得上斑馬。

奈何斑馬的體格、性子與早已馴化數千年的普通馬匹而言實在太費勁了。

搞搞新鮮就算了,更何況汽車、火車都出現了,人類就此放過斑馬,沒將其納入大型勞動力當中。


在廣袤的非洲草原,生活著許多黑白相間的草原舞者——斑馬,斑馬耐力強、反應敏捷,然而生活中,卻很少見到有非洲人騎斑馬,這是為什麼呢?

俗話說,帶紋身的一般都不好惹,尤其像斑馬這種紋條紋的,一看就是混社會的,歷史上英國人曾經嘗試馴服斑馬,一百年也沒成功,後來只能不了了之。

斑馬為什麼這麼難以馴服呢?除了混社會的暴脾氣之外,斑馬容易受驚的特點,也成為馴服的一大困難,斑馬是由幾百萬年前的原馬進化而來,在速度上跑得不及馬快,但是它的視野開闊,聽覺也更加靈敏。

在察覺到周圍的危險時,斑馬會變得特別緊張,立刻拔腿就跑,甚至會咬人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傷到馴養它的人不說,還容易走失。

另一方面,斑馬性淫,在它們非黑即白的世界裡,一切都是可以用來交配的,發起情來,只要公母馬呆在一起,一有機會就會交配,甚至同性戀,容易耽誤主人的出行。

草原中除了斑馬外,還有很多類似的暴脾氣,它們要麼野性難馴,要麼吃得多不好養,要麼就乾脆就不服人,比如兇狠殘暴的鬣狗,就算勉強給它套上了鏈子,也保不準哪天它們就會反咬你一口。

話說回來,非洲人不騎斑馬,最基本的原因還是——非洲人實在太懶啦,連馬都不騎的非洲人,怎麼會騎斑馬呢?


圖片由提問者提供。

非洲草原是有很多斑馬,也確實有人打過它們的主意,例如拉車,例如騎乘。但都以失敗告終。儘管它看似溫和,實則喜怒無常。

歷史上,馬經過人類馴化有幾千年的歷史,雖然途中也經過一些坎坷,但總算能夠被人類所馴化,在人類歷史發揮重要作用。例如,那些草原帝國都和馬有緣。沒有好的戰馬,農耕民族就很難對抗游牧民族。典型的案例就是宋朝失去產馬的燕雲十六州,處處被動,在與遼的對抗中很難在野外佔據優勢,只能被動防守。

而斑馬,被人類看上,準備馴化也就不到百年時間。期間,有的個體被套上車,卻發生悲劇。斑馬不僅僅是踹踢乘客,還經常咬人,脾氣異常暴躁。無論人類如何嘗試,都以失敗結束。就是現在,動物園裡的斑馬,儘管都是園三代了,也就是說它的父母也是在動物園出生的,它依然野性難服,也會去咬自己的飼養員。

或許,人類已經馴化了馬,因此對馴化斑馬沒有報太大的希望,也就沒有繼續嘗試。而且,人們發現,斑馬缺乏組織性和服從性,就放棄了馴化它的念頭。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瀏覽了一遍別人的回答。他們的回答都很客觀,歸結到斑馬的很多自然屬性上,野性強、膽子小、脾氣大、力氣小等。表面上看,真是很對,完全沒毛病。但是,他們的觀點不對。我的觀點是斑馬可以被馴化。所有斑馬的問題,其實是所有家畜祖先都存在的共同問題。之所以斑馬沒有被馴化,理由非常簡單,斑馬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而生活在這裡的人是黑人,黑人什麼都馴化不了,這就是他們民族的特性。馴養動物是一個非常漫長篩選、積累的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耐心、時間,在野生種群里挑選出不是那麼怕人的幾個個體,再將這些個體進行反覆的繁殖挑選,一點點的強化它們被我們看中的優點,合適後還要不斷進行種群的純化,讓這些特點固定。可以說馴化一種動物不是一代人兩代人能完成的。我們現代人要培育一個新品種的家畜都成本不菲,那古人把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那份艱辛就可想而知。我們看看現在的非洲人,他們那副德行,呵呵!他們能完成這樣的複雜的馴化行為嗎?好,那麼為什麼歐洲殖民者也沒有馴化斑馬?原因也很簡單,已經有了幾千年選育馴化的馬何必再去馴化和馬功能完全相同的斑馬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想一下,為什麼要騎斑馬?野馬被馴服為家馬,是因為家馬有著廣發的用途。馬在現代交通出現之前,可以用做交通工具,用作戰騎,用作蛋白質來源。因為被需要,所以經過漫長的歷史,野馬被人類馴服了。而歷史發展到今天,家馬的功能已經弱化很多。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麼動力去重新馴服一種野生動物?要知道,第一批野馬被馴服成家馬,可不是一年兩年,也不是一代人,兩代人的事情,有可能是幾百年,幾千年的一個過程。

所以,換個角度想,為什麼歷史上,是野馬被馴服了,而不是斑馬?這可能要通過比較兩者的各自特性來回答這個問題。不過很可惜,據說目前世界上已經不存在真正的野馬。所謂的野馬,也是原先家馬的後代。所以原先歷史上的野馬的生理特點很難真正還原,所以這個問題很難得到答案了。

另外,從自然和諧發展的角度,我們還是盡量不要去打擾自然界的動物,給他們留一點空間,讓他們「自生自滅」更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