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佗(約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恆山郡真定縣(今中國河北正定縣)人,原為秦朝將領,與任囂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亂時,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

趙佗是南越國第一代王和皇帝,公元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號稱"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在執政期間,由於他一直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越民族的融合,並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在軍事上,設立將軍、左將軍和校尉制度,又分為步兵、舟步和騎兵,對號稱「帶甲百萬有餘」的軍隊實行有效指揮和控制。

趙佗是中原先進耕作技術、打井灌溉技術和冶金、紡織技術的傳播者、推廣者。他和首批南遷的中原官民把中原耕牛犁田和使用鐵制農具的技術傳播到嶺南,極大的促進了嶺南農耕業的發展。

在經濟上,推廣使用鐵農具和耕牛,改變以前的「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大量發展水稻、水果和畜牧業、漁業、制陶業、紡織業、造船業,並發展交通運輸和商業外貿,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他還出動官兵助民鑿井,修渠灌田,推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趙佗在開發邊疆、傳播文明方面,是引導嶺南百越部落從原始氏族社會迅速走向文明時代的文化先驅和偉大政治家。

在文化上,首先是漢文字的使用,《粵記》說:「廣東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發現不少漢字。百越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越舞和漢式舞。還有編鐘、銅樂器和各式飾畫、壁畫等。

趙佗治理南越,非常重視「以詩書而化國俗」,注意在民族融合過程中,利用中原先進的文化和倫理道德教化、誘導越人,教育他們贍養老弱、廢除群婚。還利用行政手段推廣漢字和漢語,教育越人「習漢字,學禮儀」,從而使「蠻夷漸見禮化「。迅速推動嶺南地區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在民族政策上,趙佗實行「和輯百越」 的政策,提倡漢越通婚,尊重越人風俗,促進融合和社會和睦發展。

一個民族與一個民族通婚,是和睦民族關係、增進民族間友好感情的重要渠道。趙氏政權對這一條頗為重視。趙王室從自身做起,帶頭與越人通婚。例如明王趙嬰齊就娶越女為妻,生子建德,封為高昌侯。丞相呂嘉連相三王,其宗族中「男盡尚王女,女盡嫁王子弟宗室」,甚至還與遠離番禺的蒼梧王趙光聯婚。因此,漢、越民間通婚就更加普遍了。南越政權能平安立國九十餘年,想來漢、越通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這個事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漢、越兩個民族的關係是比較融洽的。

嶺南越人的生活習慣、社會風俗與中原漢人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漢人歧視越人的不同習俗,就容易挫傷越族人民的民族感情。於是趙佗帶頭尊重和順從越人風俗習慣,例如他公開宣稱自己是「蠻夷大氏老」,還脫掉漢族的正統官服,採用越人的服飾。

從大量的文字記載和出土文物說明,南越國是嶺南文明的奠基時期,趙佗創建南越國使嶺南社會經濟實現飛躍式的跨越發展,使嶺南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的分散的部落統治,一躍跨入封建社會的有序發展,為今後的歷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毛澤東曾經說過,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他是開發嶺南的第一人。趙佗在公元前204年創立了「東西萬餘里」的南越國,以後「趙佗歸漢」,嶺南正式列入中國統一的版圖。

編輯/王亞偉


「南越國」國都定於今天的廣東番禺,全盛時期的疆域包括廣東、廣西、福建(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和中部分地區)。開國君主趙佗至最後一位君主趙建德,歷經五帝,南越王趙佗去世,享年一百餘歲。

公元前209年,秦朝爆發了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南海郡郡尉任囂看到秦國大勢所去,就想另立。自己身體不行,看到自己的兒子也不行,就將能人龍川縣令趙佗叫來,躺在病床上向趙佗面授機宜,並向全郡公開發文書,指定趙佗為繼承人,行使郡尉權。任囂死後,趙佗命人封鎖五嶺所有的交通要道,並將秦朝的官員全部殺死。

公元前204年,趙佗正式建國稱王,自封為「南越武王」。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正式承認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為趙佗所有,所賜南越王印授。公元前180年,呂后病故,趙佗稱帝,為「南越武帝」。漢文帝劉恆即位,派人重修趙佗祖先的墓,並出使陸賈勸說趙佗除帝號復歸漢朝。公元前137年,南越武王趙佗崩,其孫趙胡繼位。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劉徹派遣十萬大軍進攻南越國,攻進番禺,南越國滅亡,整個南越國歷經五王,時間為九十三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