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集團是清華大學旗下的高科技企業,是中國最大的合性集成電路企業,全球第三大手機晶元企業。紫光更偏向IT企業,主要是做計算機及其周邊,近幾年趙偉國主導下的紫光集團今年陸陸續續的收購了很多設計公司存儲公司還有封測公司,可謂揮金如土,收購了展訊和銳迪科,但確實收購的都是很有實力的公司,涉足手機晶元,建立了長江存儲,做存儲器的製造,另外還有其他配套的封測,紫光實際上是大的科技集團,近幾年集成電路方面併購多才會覺得他做半導體。

中芯國際以前是臺灣張如京創立的半導體代工廠,是純商業性集成電路代工廠,純製造廠,提供0.35微米到28納米製程工藝設計和製造服務,主要業務是根據客戶本身或第三者的集成電路數據設計製造出成品,然後再去封裝測試,做的是晶元行業中的產業鏈的不同環節。2017年,中芯產品有47.26%銷往中國內地和香港,40.01%銷往美國,12.73銷往歐洲。中芯國際現在是大唐電信控股,做代工比較多,併入股投資了一些封測廠,紫光集團也入股了中芯國際。

歸根到底,紫光是晶元設計公司,重設計,中芯是晶元製造公司,重晶元代工,兩者共同組成集設計、封裝測試、製造生產於一體的集成電路產業鏈。而中國晶元、快閃記憶體總體上都落後很多,希望這兩家公司繼續努力。


首先要分清紫光集團和紫光國芯。紫光集團是紫光國芯和中芯國際共同的大股東,下面再來說紫光國芯和中芯國際之間的區別。

要想了解晶元公司,我們每個人必須想要明白一顆小小的晶元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全球整個集成電路主產業鏈分為:設計、封裝測試、製造生產,紫光就側重於設計,屬於集成電路的上游企業,而中芯國際則側重於封裝與製造生產,屬於下游企業,兩者缺一不可。

紫光國芯:IT出身,三輪併購和一次入股走上集成電路道路

紫光國芯最早叫做同方國芯,後來隨著紫光的入股開始進行半導體佈局,後續通過三次併購和一次外資入股正式成為國產晶元公司的龍頭老大。

先是收購已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微電子。展訊是一家做手機晶元的廠商,其憑藉SC6532晶元在2018年4月的768萬出貨量直接超過高通華為和聯發科,而這顆晶元屬於超低端晶元,產品多為老人機、備用機、軍工三防機,僅僅可以用來打電話通信。

接著收購原惠普旗下新華三集團51%股權,在網路產品和服務行業中位居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然後紫光繼續收購武漢新芯,開始發展長江儲存。長江儲存是中國第三大存儲器晶元研發和生產基地,但可惜還未量產盈利,也就是說長江儲存是研究大家平常使用的電腦內存條的。

此外,全球最知名的晶元巨頭英特爾也向紫光旗下的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微電子公司進行了投資。

就紫光國芯2017年年報來看,公司智能晶元業務貢獻率37.98%,特種集體電路53.21%,存儲器晶元業務3.93%,晶體業務4.45%;國內貢獻了90.45%,國外9.55%。

中芯國際: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

中芯國際全名叫做: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因此,大家可以直接看出它是一加全球性的集成電路代工企業,專註於封裝、測試、製造與生產。

中芯國際通過上游企業提供的產品設計方案來進行代加工,之後將產品銷往全球各地。2017年,這些產品有47.26%銷往中國內地和香港,40.01%銷往美國,12.73銷往歐洲。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紫光國芯還是中芯國際,兩者共同的大股東都是紫光集團,雙方共同組成集設計、封裝測試、製造生產於一體的完整集成電路產業鏈,為中國集成電路產品的發展鞠躬盡瘁。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先要了解半導體行業的業務劃分:

半導體製造行業按照從業務鏈的不同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是,IDM模式,即集成設計與製造,簡單的說就是自己設計晶元,同時由自己的公司生產製造晶元。這類公司比如做電腦晶元(CPU)的Intel、做手機晶元的三星、做功率半導體晶元的英飛凌等。國內的如做快閃記憶體晶元的紫光集團和福建晉華、做功率半導體晶元的士蘭微等等;

二是,Fabless模式,即無工廠模式,也就是說只管晶元設計,而將製造部分外包給其他公司,目前國內大多數的ICs設計公司均數此類(比如做AI晶元的寒武紀、機密演算法晶元的比特大陸、展訊、數字模擬電路的大唐等等等),華為的麒麟晶元也是屬於此類模式。順便說一句,蘋果和高通也是屬於Fabless;

三是,Foundry模式,即代工模式,即本身不做晶元設計,專註於設計的實現和工藝的開發。比如大名頂頂的臺積電。

下面我們再來說說中芯國際和紫光。中芯國際由張汝京先生於2001年創建,專註於晶元的代工,也就是說中芯國際是一家專業的Foundry,並沒有自己的晶元,主要是幫別人生產晶元,可以說是內地版的」臺積電「。而紫光集團則是通過一系列併購,目前主要是一家專註於IC晶元設計和提供智能網路設備、存儲系統、全系列伺服器等先進裝備的巨無霸公司,既做存儲器晶元,又做諸如基帶晶元、多媒體晶元、射頻晶元等通訊晶元,同時還提供系統軟體和雲端服務。對於紫光國際而言,標誌性的事件有:一是2013年完成對展訊的收購(晶元設計公司),按照清華控股董事長徐井宏先生的話說:「收購的完成標誌著展訊成為一家真正的中國企業";二是2015年獲得華三集團50%以上的股份(與華為有諸多業務重疊);三是佔股長江存儲51%(長江存儲致力於3D NAND Flash晶元的設計與生生產即IDM)。也就是說紫光集團企業的業務不僅與中芯國際有重疊,和華為也有重疊。


紫光集團有限公司是清華大學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大型骨幹企業之一。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推進政策引導下,從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的兩年時間內,紫光集團連續完成三次國際併購和一次外資入股:連續收購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微電子,成為世界第三大手機晶元企業;與全球半導體巨頭英特爾公司達成戰略合作,英特爾向紫光集團旗下持有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微電子的控股子公司投資;收購原惠普旗下新華三集團51%股權,成為中國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的網路產品與服務領軍企業。2016年,紫光控股上海宏茂微電子公司,佈局集成電路封裝測試領域。同時,2016年紫光控股武漢長江存儲有限公司,並在成都、南京陸續簽約落地總投資額近1000億美元的存儲晶元與存儲器製造工廠,全面構築從「芯」到「雲」的信息產業生態系統。紫光集團的目標,是要打造一個中國高科技領域的世界級企業集團。重金投研發,全球攬人才,未來五年,紫光集團收入將超千億元,手機晶元市場份額成為世界第一,進入世界半導體公司前三名」的目標。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元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元製造企業。主要業務是根據客戶本身或第三者的集成電路設計為客戶製造集成電路晶元。中芯國際是純商業性集成電路代工廠,提供 0.35微米到28納米製程工藝設計和製造服務。

中芯國際的主要股東為:大唐電信,佔18.11%;鑫芯投資,佔17.40%;紫光集團,佔9.11%。


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是信息電子產業的中國高科技A股上市公司,由清華紫光(集團)總公司1999年發起設立,紫光集團有限公司是清華大學國有資產管理公司。

紫光股份聚焦IT服務領域,著力打造「雲—網—端」產業鏈,向雲計算、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處理等行業應用全面深入,核心業務覆蓋硬體、軟體、技術服務,是集現代信息系統研發、建設、運營、維護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服務提供商,能夠為大型客戶的信息化需求提供完整的IT服務。這可以理解為,研製晶元只是紫光股份的一部分,紫光在向網路和雲技術方面發展。

據稱2016年紫光控股武漢長江存儲有限公司,並在成都、南京陸續簽約落地總投資額近1000億美元的存儲晶元與存儲器製造工廠,這個舉動被看成全面構築從「芯」到「雲」的信息產業生態系統。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簡稱中芯國際,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元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元製造企業。主要業務是根據客戶本身或第三者的集成電路設計為客戶製造集成電路晶元。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芯國際相當於中國晶元製造業的「富士康」。

中芯國際是純商業性集成電路代工廠,提供 0.35微米到28納米製程工藝設計和製造服務,曾榮獲《半導體國際》雜誌頒發的"2003年度最佳半導體廠"獎項。

綜上所訴,晶元研製是互聯網和雲技術的一個必要環節,互聯網和雲技術是整個戰場,那麼晶元則是戰場上所需要使用的關鍵武器硬體之一。紫光股份致力於在整個戰場的勝利,中芯國際致力於為戰場的各方提供精良的槍炮。


中芯16年收入200億已經是業界優秀的晶元代工廠,而紫光16年收入14億,剛從做智能卡晶元的公司轉型大筆融資圈錢想主打內存晶元,算是前途未卜,但這兩個家的背後其實是我國晶元產業發展的兩大路徑。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幾年我們國家晶元產業發展的大背景。

晶元是我國最大產業電子製造業的上游,粗略說直接影響我國4成工業的GDP,隨著國家對安全的重視,晶元自給率成了一個重要的國安要求,國務院的2025規劃更給出了一個在產業界看來相當激進的指標,2020晶元自給率4成,2025要到7成,要知道2016年我們在最關鍵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內存CPU等)的自給率幾乎是零! 現實差距是巨大的,原先的國家支持下產業自我升級的辦法肯定來不及了,而更快速的辦法只有一個:收購! 中芯和紫光恰好就是這兩種路徑的典型代表。長期以來,中芯國際一直都是在世界頂級人才的帶領下砥礪前行,從一開始的創始人張汝京博士到最近從三星挖過來的前臺積電大獎梁孟松,一直在致力於產業的自我提升,經過數年的努力,已能夠在28nm的製程穩定住良品率。現在已算得上國際上盈利能力較為出色的晶元代工廠,但這也是經歷過慘痛的虧損代價之後才達到的層次。反觀紫光國芯,從一開始就通過超高金融手段,想直接邁一大步跨過自建晶元廠的過程。在經歷過國外收購失敗,國內長江存儲併購失敗之後,現在已改為專註聚焦集成電路、內存晶元設計。相信紫光已經感受到通過資本併購完成技術飛躍的阻力是巨大的。

毫無疑問的是,國家在政策上會持續引導、資本上大力的支持,未來國內集成電路的道路是光明的。但是越往核心領域,資本併購的阻力愈發明顯,想要一蹴而就似乎也不太現實,中芯國際和紫光國芯還任重道遠。


關注漲停解析,通過每日漲停板解析,梳理當前市場最熱的主流機會!打蛇打三寸,抓板抓龍頭,成功的超短線交易基於解析漲停,緊盯龍頭!歡迎各位有相同思路的朋友關注我,隨時私信交流!


我認為他們都做不了CPU,基本上沒人用他們的產品!全球都用Winter聯盟!

做CPU並不是做好加法器就行,還得加入數據流水線!還得加入並行線!還得加入調度,中斷!

大學裡的計算組成結構並不完善!

還要涉及工程問題,管理學問題,交通問題!

當年我國也做過CPU,與Inter不相上下!但20年過去了,我國還停留在原地!而WlNTEL己經稱霸全球了!工業軟體開發沒有不用微軟組件與支持庫的!

國內的幾個OS用於工業軟體開發是不行的!

如果我來做的話一定要從頭設計!


紫光和華為的海思屬於一個性質,他們是設計研發晶元的。

而中芯國際和臺積電屬於一類,他們則是負責代工生產晶元的。

舉個例子,你可以把紫光和海思理解為設計圖紙的工程師,他們只負責把樓房的圖紙畫出來。

而中芯國際和臺積電,你可以理解成施工隊,他們是根據施工圖紙幹活的。


謝邀請。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是一個熱門話題。晶元製造,高端技術產業。移動互聯網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個小小晶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也是許多國家普遍關注的焦點。而我國從事集成電路的專業人員不足30萬人,按我國總產值計算,需要這一方面的專業人才70萬人,人才培養嚴重不足。箇中原因,國內IT人才的培養,「頭重腳輕」。晶元底層技術的有較高的門檻要求。只有像985這樣的頂尖院校才能培養出來。晶元,泛指所有的電子元器件,是在硅板上集合的多種電子元器件,是實現某種特定功能的電路模塊。電子電氣工程。涵蓋了通信與網路,微電子,自動化,生物工程,電子學,與集成電路,光電等。紫光與中芯國際區別就在於一個是設計,一個是生產。雙方應該表現在「補齊短板,優勢互補」為促進晶元技術的發展起到一個「拋磚引玉,推波助瀾」的作用。


謝邀,紫光以前主要是IT企業,做計算機及其周邊,近幾年趙偉國收購了展訊和銳迪科,涉足手機晶元。建立了長江存儲,做存儲器的製造,另外還有其他配套的封測。紫光實際上是大的科技集團,近幾年集成電路方面併購多才會覺得他做半導體。

中芯國際以前是臺灣張如京創立的半導體代工廠,現在應該是大唐電信控股。他做代工,併入股投資了一些封測廠。

二者區別還挺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