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斜槓青年嗎?

他們擁有多重職業能力被貼上了多種身份標籤過著令人艷羨的多元生活

現代人用「斜槓青年」來指代互聯網時代新興的一羣人,他們不滿單一的職業生活,打破常規,積極從事多種職業,並在多個領域一展所長。

然而,「斜槓青年」這一標籤,並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

被行內人稱為「花心羅伯」的羅永平,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斜槓中年」。

視頻封面

05:47

他曾經當過美術老師,出版過連環畫集,做過職業油畫家,做過影視廣告導演等多種職業,而現在也同時擁有著畫家/室內設計師/家居設計師的多重職業身份。

▲ 羅永平先生

他在藝術圈和家裝設計領域成名已久,而真正讓他走入大眾視線內的,則是「畫影人」和「皮影羅」這個身份。

他以東方水墨語言重新演繹中國民間傳統皮影元素,讓「中國影子」驚艷世界。

驚艷世界的皮影畫

?

2009年,機緣巧合下羅永平以中國民間傳統戲劇——皮影戲的人物為創作元素,繪製了一系列「中國影子」的彩色水墨畫,並以此開了自己的第一個個展。

羅永平也沒想到,自己信手塗鴉、隨心而作的這些皮影畫會這麼受歡迎。

當代著名畫家陳永鏘先生贊他「筆隨心運」,篆刻大師鍾國康先生為他題字「中國影子」,連香港富豪霍震霆先生也對這些皮影畫青睞有加。

▲ 霍震霆先生與羅永平合影

霍震霆先生不僅自己收藏皮影畫,還特地將以「中國影子」為元素製成的藝術絲巾,送給了來訪的英國肯特郡邁克爾王妃,作為溝通兩國情誼的禮物。

▲ 邁克爾王妃與羅永平共持絲巾合影

更早之前的某天,當展覽館的人通知他丹麥領事夫婦很喜歡他的畫,想和他見一面時,他甚至以為是玩笑,壓根沒想到外國人會對他的皮影畫這麼感興趣。

匆匆趕到展館的羅永平,和丹麥領事夫婦一同飲茶聊天,相談甚歡。領事夫人還很喜歡他活潑靈動的小女兒,說她就像個小公主。

實際上,羅冠欣真的是個「皮影公主」,可能是從小受了父親的影響,耳濡目染下也很喜歡畫皮影,臨別前還送了一幅自己的皮影畫給領事夫人留念。

▲ 丹麥領事夫人與羅永平及其女兒合影

羅冠欣筆下的Q版皮影小人,雖然筆觸仍顯稚嫩,但卻充滿了童趣和天真。

▲ 中秋

▲ 月光光

念念不忘的中式情結

?

1994年底移民加拿大,畫了十多年油畫的羅永平,心底一直埋藏著很深的中式情結。

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觀看展覽時,羅永平看到了八國聯軍或民國初戰期間被帶入美國的永樂宮壁畫殘片。

▲ 唐風晉韻(永樂宮祠觀壁畫雕塑臨摹選)
▲ 唐風晉韻(永樂宮祠觀壁畫雕塑臨摹選)

他回想起當年大學下鄉時的生活,那時他在廣州美院學國畫,一羣人提著畫板背著行囊輾轉陝西、山西和河南,去芮城觀摩永樂宮壁畫,在河南鄉間看熱鬧的皮影戲。

那些壁畫上驍勇彪悍的武將、翩翩風流的雅士、玉姿靈動的天女、威嚴端正的上仙,影幕上風流多情的書生、癡心錯付的小姐、殺伐決斷的將軍、悽苦無依的老頭,至今仍躍動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即將逝去的「中國影子」

?

談到皮影戲,大家可能都聽過,卻不一定親身看過。

如果說年輕一代的童年影像記憶,是《葫蘆娃》、《大鬧天宮》、《百變小櫻》、《名偵探柯南》等各種動畫動漫的話,許多人的父輩甚至祖輩的童年,就是由一出又一出熱烈喧鬧的皮影戲填滿的。

▲《豬八戒勾女圖》「戲遊記」糸列
▲ 和羞走 卻把青梅嗅

可這有著兩千多年歷史底蘊的皮影戲,融合了東方美學和智慧的民間傳統藝術,中國上下五千年最優秀的文化精髓,卻在時代的變遷下,漸漸被人們遺忘了。

歸國後的羅永平,看到這樣的情況,心裡很難受。

他說他一直有個心願,想要「復畫一批逝去或將要逝去的『中國影子』。」

這是他心中的國髓。

▲ 美人持大刀
▲ 晨妝曉起 頭上宮花顫未休
▲ 左:乘醉聽簫鼓 右:食有魚 出有車 籠有鳥

「希望我的『中國影子』趣墨作品能反映一個時代、一段歷史、一截文化、一部民間美術史的印跡。復興民間藝術,彷彿成了我給自己的責任。」

▲ 左:春風入盡解紅妝 右:紅鬢如雲
▲ 左:虎妞 右:蘭花指

沒有絲弦和鑼鼓的伴奏,沒有藝人用咿咿呀呀的戲曲腔調唱述故事,羅永平筆下的皮影,無需人為拉扯,自有千言萬語。

他們的身形定格在紙上,但情緒卻顯露在臉上,或喜或嗔或怒,一副欲語還休的姿態,讓人禁不住去想這些皮影到底訴說了什麼。

「我希望留下這些影子」

?

羅永平的畫桌上,鋪了一幅雷鐸寫的「人過影留」。

▲ 雷鐸題字:人過影留

羅永平說:「人走過之後,只能留下照片或者傳說。建築也一樣,隨著時代變遷也過去了,我希望留下這些影子。」

▲ 廣府影子 赤崗塔

▲ 廣府影子 鰲頭

從「中國影子」到「廣府影子」、「黃山影子」、「西湖影子」、「烏鎮影子」,羅永平將「影子」的概念,從皮影元素擴展到了更加廣泛的影像層面。

通過繪畫的形式,記錄那些曾經存在或仍舊存在的古老建築和生活記憶,引發觀賞者的鄉愁共鳴。

傳統藝術的多元融合

?

皮影藝術可以和中國水墨畫結合,成為獨具趣味特色的「中國影子」,而「中國影子」也可以邂逅瓷器藝術,在瓷碟上煥發新的生機。

天性愛玩愛跨界的羅永平選擇和彥窯合作,對傳統藝術進行大膽創新。

將「中國影子」搬到了中國瓷碟上,還取了一個很特別的名字:「中國影子」逛窯子畫碟。

羅永平認為,畫家一定要找到自己唯一性的符號,才能畫出有代表性能撼動人心的作品。

他花了半生時光,才讓皮影和水墨相遇,讓民間戲劇與國畫藝術交融,渲染出一幅幅妙趣橫生的「中國影子」。

<END>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