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始皇帝劉玄殺了劉秀的哥哥劉縯,卻不殺劉秀,還封劉秀為武信侯。後來又派他去河北,就像把一條龍放進大海里,造成劉秀做大,並最終,劉秀建立的東漢帝國取代劉玄的更始政權。可以說,這是劉玄人生的最大敗筆。

那麼,劉玄為什麼不殺了劉秀,以絕後患,而是要把他放出去,等著他做大來滅自己呢?

(劉玄劇照)

一、劉玄認為劉秀不是他的競爭對手。

劉玄的競爭對手是劉縯。當初舂陵軍從南陽起事後,劉縯明白自己力量太過弱小(劉秀都是騎著牛上場打仗的,武器裝備就更加差了),為了做大,主動和綠林軍合作。綠林軍同意和舂陵軍合作,但是又害怕劉縯,所以提出選擇性格柔弱好控制的劉玄為皇帝。劉縯很不服氣,但還是服從大局。

從這裡可以看出,劉縯一開始就是劉玄的競爭對手。再加上劉縯性格剛強,最終被劉玄殺掉,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劉玄並沒有把劉秀當成競爭對手。因為劉秀做事謹慎,為人低調。最開始大家勸他起義,他並沒有同意。後來起兵的第一站,被王莽的新軍打敗後,立刻就逃回家去躲藏了起來。可見劉秀是非常低調謹慎的。在綠林軍推舉劉玄為皇帝以後,也只是劉縯表示不滿(劉縯提出大家暫時不稱帝,等一等,結果在綠林軍領袖逼迫下,劉縯才答應),劉秀並沒有表達過不滿。

劉秀的性格與他的表現,讓劉玄並不認為他和自己是競爭對象,所以並沒有刻意提防他。

(劉秀劇照)

二、劉秀反覆在劉玄面前示弱表忠。

劉玄殺掉劉縯後,劉縯劉秀的手下紛紛表示不平,極力攛掇劉秀起來反抗。但是劉秀沒有這樣做,他知道時機不到。他立刻做了這幾件事:

一是隻身回到都城,不帶一兵一卒,避免劉玄的猜疑。

二是立刻向劉玄表態,說哥哥劉縯做得不對,犯了忤逆之罪,被殺也是他最罪有應得,由此和哥哥劉縯「劃清界限」。

三是堅決不同劉縯的手下接觸,不受他們蠱惑,同時也避免了劉玄的懷疑。

四是不提昆陽之戰。昆陽之戰,劉秀打垮了新朝的百萬之師,讓新朝一蹶不振。可以說,對鞏固更始政權,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劉秀卻一字不提。提,也只說這是劉玄的功勞。

劉秀所做的這一切,讓劉玄認為,劉秀是一個忠心的,低調的,甚至性格有些荏弱的人,因此才對他不予提防。而且還立刻就封劉秀為武信侯。

(劉縯劇照)

三、劉玄若殺了劉秀會造成內亂分裂。

劉玄殺了劉縯以後,劉縯劉秀兄弟一派已經非常不滿,要起來反抗,報仇雪恨。如果劉玄把劉秀也殺了,那就是直接把矛盾公開化,直接逼劉縯劉秀的兄弟們造反,推翻自己。

同時,劉秀自身也沒有什麼錯誤。劉縯不服劉玄,劉玄殺他,這是有理由的。但是劉秀已經表現了對劉玄的忠誠,劉玄就算提防劉秀,他又有什麼理由殺劉秀呢?沒有理由而殺,如何讓天下人服氣?

再說,劉秀性格沉穩謹慎,若是劉秀活著,他還可以阻止那些造反的人,避免他們作亂。若是把劉秀給殺了,一時群龍無首,這些人不是更會造反嗎?

四、劉玄想要借刀殺人。

劉玄也不是完全不提防劉秀。在究竟要不要放劉秀去河北的問題上,劉玄一直猶豫不決。想放去,又怕他做大;不放去,又打不開局面,不可能獲得天下。

最後,劉玄不給劉秀一兵一卒,就讓他獨自去河北。其實也是做的兩手準備,若劉秀髮展起來了,及時收權。若他沒有發展起來,就讓他自生自滅。畢竟河北有王朗政權及其他很多政權,劉秀也不會有什麼前途。由此可見,劉玄還有借刀殺人的意思。

(參考資料:《後漢書》)


更始帝劉玄和劉秀是宗親,但他為人狡詐陰險,又懦弱無能,劉縯劉秀兄弟在舂陵起義後,走投無路的劉玄加入了他們的團隊,地皇四年(23年)正月,義軍在打敗王莽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後,劉玄因功被稱為更始將軍。後在朱鮪等人的支持下,在淯水,劉玄被推立為皇帝,史稱更始帝。隨後封族父劉良為國三老,王匡為定國上公,王鳳為成國上公,朱鮪為大司馬,劉縯為大司徒,陳牧為大司空,其餘都拜為九卿或將軍。

而這其中劉秀的大哥劉縯為人忠厚,誠信守義,在軍中威望很高,遠超劉玄的聲名。特別是在昆陽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劉縯兄弟更是威名遠揚。

劉玄感受到了壓力,而"實力派"的朱鮪等人也感受到了壓力,他們合計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功高震主"的劉縯推向了斷頭台。

劉縯死了,下一個目標便是劉秀。劉秀為此做出驚人舉。先是卸下所有兵權,對劉玄等人的舉動表示服從,隨即主動進宮陪罪,並對大哥薄葬後留在宛城,從此不過問政事。

也正是劉秀的主動退讓,主動謙讓及深明大義,最終打消了劉玄等人處理他的借口和理由,他們見沒有兵權身陷囹圄的劉秀只是廢人一個了,也就放其一馬。

後來,劉秀覓的機會,利用去河北之地"招安"之際,脫離了劉玄,最後一步一步逆襲成了東漢的開國之君。


劉秀在取得昆陽大捷後,哥哥劉縯突然被更始帝劉玄所殺。那麼更始帝為什麼沒有斬草除根,殺掉劉秀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更始帝劉玄殺劉縯,純屬衝動。

更始帝本來要殺的人是劉稷,而劉稷是劉縯的部將。

更始政權主要由四支義軍聯合組建而成,當初選立天子時,綠林軍首領主張立能力平平的劉玄為皇帝。當時劉稷大怒,說幹革命的是劉縯兄弟,劉玄算什麼東西。這一罵,就得罪了劉玄。綠林軍與平林兵的頭頭們就唆使更始皇帝,把劉稷抓起來殺頭。劉稷被捕後,劉縯大驚,當即與更始帝吵了起來。大司馬朱鮪等人唆使皇帝,將劉縯一同殺了。更始帝覺得劉縯對自己心懷不滿,一怒之下,將兩人全部拿下,開刀問斬。

從這一事件的過程看,更始帝劉玄起初並沒有計劃殺劉縯,主要是一時衝動,加上被唆使,一怒之下把劉縯給殺了。

第二,對於哥哥的死,劉秀表現極為低調。

劉縯被殺的消息傳到穎川郡時,正在前線指揮作戰的劉秀立即快馬奔回宛城。他的第一件事,是向更始帝謝罪,沒有為哥哥之死申辯。當時,劉縯的部下都覺得他死得太冤了,紛紛前去弔唁,劉秀拒絕私底下跟他們見面,以免遭人陷害。劉秀表現出驚人的自制力,不為劉縯穿戴喪服,吃飯睡覺一如既往。

一句話,劉秀讓更始帝劉玄以及綠林軍首領們抓不到任何可以殺他的把柄與理由。

第三,劉秀剛剛在昆陽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

昆陽之戰,是倒莽戰爭的轉折點,此役劉秀表現出卓越的軍事天才,以區區數萬人打垮了王莽的四十萬大軍。在昆陽之戰後三個月,王莽就垮台了,由是可見此役的劃時代意義。劉秀是昆陽之戰的大功臣,但朝廷卻把他當作罪人似的,劉秀越是低調,更始帝越覺得心中有愧,便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不過有名無實,並無實際兵權。更始帝劉玄這個人,其實沒什麼能力,所以也不是那種極邪惡暴虐之人,這也是他沒殺劉秀的一個原因。


更始帝劉玄本來就不想殺劉秀,也沒有理由殺劉秀,因為人從小就老實,如今又無兵權,根本不會也不能威脅到他的寶座,所以又何必多殺招怨呢!他殺了劉縯,已經讓家族的長輩們寒了心,若再對劉秀也趕盡殺絕,真不知整個舂陵劉氏宗族會怎麼看他?如今他已殺人立威了,再殺會有反效果,若使得眾人誤認將爆發大清洗,弄得人人自危,再爆發內訌可就不好辦了。

接替劉縯主管舂陵軍的新任大司徒劉賜也覺得不能殺劉秀,劉秀人緣好哇,又老實聽說,舂陵劉氏個個都喜歡這個乖孩子,再說劉秀的養父劉良在宗族中最為德高望重,現在還是國三老,其親子已在小長安戰死,如今就指望著劉秀這唯一的養子了,看在他的面子上也不能這麼做!

還有就是劉秀不愧是成大業之人,他擁有這世上最棒的演技,最強的神經,最冷靜的決斷,以及最彪悍的心理素質。劉秀聽說劉縯死後,立刻撤離戰場,孤身回到宛城,卻也不去大司徒府奔喪,直接進宮去求見更始帝。君臣相見,劉秀二話不說,便伏地謝罪,深自悔過,又大罵劉稷不服任命、劉縯包庇下屬,二人聚眾抗上,大失君臣之禮,實悖逆無道,有負聖恩,不誅之無以示軍紀,不誅之無以明朝綱!臣身為其弟,臣也有罪,今後必誓死效忠陛下,以贖臣之罪。

為了讓更始帝放心,劉秀還主動上交兵權,表示:「昆陽大捷,皆陛下與上公領導有方,諸將用命,臣但聽指揮,無有功勞,更無領兵之能。此戰僥倖得存,已甚後怕,今只願仍掌太常禮儀之職,安享富貴於朝廷,而供陛下指使驅策,甘做犬馬,以報聖恩。」

劉秀表完態,這才回到家中準備喪事,這時劉縯舊屬們就全跑了來,迎接弔唁,小心安慰,有些人甚至暗示,劉縯一去,他們就準備跟著劉秀混了,大家同心協力,共渡時艱,排除萬難,以成大業。

大家這些話,有些是真情,有些是假意,但這些都不重要,劉秀現在要做的,就是要表現出無情與決絕,與劉縯劃清界限,以免讓敵人抓到任何把柄。所以劉秀二話沒有,只是把進宮時那套謝罪的話重複了一遍又一遍。不僅如此,劉秀甚至沒有為哥哥服喪,平日里言笑飲食如常,在人前該吃肉吃肉,該喝酒喝酒,該玩樂玩樂,視世俗禮教如無物,表現的完全像一個沒理想沒前途的混混。(其實,每當無人之際,劉秀獨處家中,他又會偷偷為哥哥服喪,不御酒肉,夜夜無聲哭泣,早晨起來,又是言笑如常,除了每天都要換洗枕席之外,看不出任何特殊之處。)

這樣更始帝就更沒辦法殺劉秀了,如此演技,誰有辦法不被他所迷惑?就算不被他迷惑,這又讓人怎麼好意思再下手殺他,就算下得去手,又有何以塞眾人之口?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建立新朝,實施改制,但是激化了各種矛盾,加上天降災禍,各地農民起義接連發生。劉秀作為東漢的創建者也參與了起兵,與其兄劉伯升一起創建了舂陵軍,並吸收了綠林軍的主力,打下了很多戰功,在綠林軍中有很高的威望。

但是後面選皇帝時,綠林軍將領出於控制的想法,選了劉玄當更始帝,使得劉伯升為首的南陽劉氏十分不滿。更始帝當然也不傻,知道自己的皇位是怎麼來的,也知道自己的實力比不上劉伯升,加上旁邊的臣子煽風點火,劉伯升作為政治隱患就被藉機殺死了。劉伯升與劉秀是一條船上的,劉玄已經把劉伯升殺了,可是為什麼最後沒有殺死劉秀?

劉玄不殺他要歸功於他的性格,劉秀的性格「仁智明遠,多權略,樂施愛人。在家重慎畏事」。劉秀這個人是謹慎少言,具有謀略的,所以劉秀遇事不慌不亂,眼光長遠。其兄劉伯升則是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豪傑。當劉秀在南下攻打潁陽時,傳來噩耗說他哥哥被殺了,他並沒有跳起腳來說要替兄報仇,反而是前往宛城去謝罪。碰到了兄長的部下,劉秀也不私下交流,「未嘗自伐昆陽之功,又不敢為伯升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描寫的就是劉秀的狀態。劉秀如此謙恭,一點都沒有表現出不滿的樣子,使得劉玄放鬆了警惕,還封他為武信候,還讓他實現了他年輕時放言的「娶妻當娶陰麗華」的目標。劉秀這樣的忍辱負重,跟東漢末年的司馬懿沒兩樣,都是蟄伏等待屬於自己的機會。

劉玄雖然放過了劉秀,但是跟著劉玄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後面在提議他去招撫河北時,他抓好機會,做好公關,賄賂了左丞相曹竟,使得其有機會去河北。一到河北的劉秀自然是遠離了死亡的漩渦,並逐漸坐大,更始帝此時想殺劉秀也沒有能力了。


更始帝劉玄為什麼不殺劉秀,這事說起來主要是兩個原因,首先是更始帝找不到殺劉秀的理由,另外就是劉秀的智商情商太高了。

更始帝劉玄和劉秀本是族兄弟,但是自從劉玄被推選為皇帝開始,他就想殺掉劉秀的哥哥劉縯,劉縯這個人做事比較張揚,而且功勞太大,功高震主,不殺了他,劉玄是睡不好覺的,所以就找了個理由把他殺掉了。對於劉秀,劉玄本來是看不上眼的,但是既然殺掉了他的哥哥,為了免除後患,他也想殺掉劉秀,以斬草除根。

但是劉秀太會表演,他雖然很悲痛,但他表現的一點兒都不悲痛,而且很快和陰麗華結了婚,很明顯,他好像並不在乎這件事,白天他和大家談笑風生,讓大家以為他是個沒心沒肺的人,然而到了晚上,他常常把枕頭都哭濕了,這讓更始帝劉玄對他失去了戒心,但這仍然很不保險,所以劉秀就賄賂了劉玄身邊的人,讓劉玄把劉秀髮配到了河北。

這樣,劉秀終於逃離了劉玄的控制,後來在河北發展起來,劉秀以河北為基,發展起自己的勢力,漸漸超過了劉玄的勢力,劉璇的事里,後來被赤眉軍消滅,接著劉秀稱帝,建立東漢王朝,他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大帝了。


不是更始帝劉玄不殺劉秀,而是殺不了,其實在更始帝劉玄除掉了劉秀的大哥劉伯升之後,目標就已經鎖定了劉秀。

伯升的張揚,劉秀的低調

劉伯升被殺是因為能力太突出,所謂功高震主,君弱臣強的必然結局。這裡不僅僅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問題,劉伯升的性格張揚,喜歡高調做事,高調做人,結交天下英雄。表面看上去似乎人緣很好,其實對於更始帝劉玄來講,這樣的人就是窺伺君位,無視天威。

劉玄屬於典型的無能者居高位,本來就誠惶誠恐,唯恐自己的皇位不保。劉伯升這麼高調,不僅讓更始帝心存猜忌,擁立更始帝的綠林軍首領也很不滿意,因此他們立刻聯合在一起,用詭計除掉了劉伯升。當時的局勢,更始帝劉玄殺劉秀可以說易如反掌,需要的只是一個理由而已。殺劉伯升的理由是蔑視君威圖謀不軌,本來這也是個好借口。但是劉秀沒有給更始帝機會,他最大的能力就是低調和隱忍,為了保命他做了以下幾件事情:主動認錯、示弱自保

劉秀之道大哥被殺之後,第一時間來到了宛城,向更始帝劉玄承認錯誤。劉秀痛哭流涕的說:「我大哥劉伯升不知進退,蔑視君威,不念君恩,他死有餘辜,做為他的弟弟,我同樣罪無可恕,請陛下不要猶豫,殺了我吧!」

劉玄見劉秀這個樣子,大出自己所料,本來想動手,但是現在反而感覺自己理虧詞窮,面對劉秀的「坦誠」,劉玄從心底里產生了愧疚感,竟然無法動手。

不見舊部、不敘舊情

劉秀的大哥劉伯升在軍中的威望極高,很多劉伯升的舊部都登門拜訪,想依附於劉秀。劉秀對這些人的態度是一律不見,這些人都說劉秀無情無義,不是值得託付之人。

只有劉秀清楚,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起哥哥劉伯承的音容笑貌,淚水就不禁從眼眶中流出來,浸透自己的枕巾。情感是留在心中默念的,不是用來在口中宣洩的,在自己還不具備能力和實力之前,隱忍才是最好的選擇。棄官求安,無權無患

劉秀放棄了既得的所有東西,辭掉官職、放棄兵權,賦閑在家、不問世事。劉秀深知「棄官求安、無權無患」的道理,只有退而自保,才能有一線生機。

報仇需要的是實力,光有一腔熱血和熱情是不夠的,這點劉秀很清楚。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1.不想殺,殺了對他沒好處。

2.更始帝昏庸懶政,沒有作為,也不想作為。

3.整個政權存在時間短不過三年。

4.初期還得依靠劉秀征戰,穩固局勢。

5.更始本身也沒有真正得到部屬的擁戴,能上位只是多方矛盾平衡的結果。

6.最後更始投降後被赤眉所殺,都是劉秀替更始收屍下葬的。


公元23年,劉玄被推選為皇帝。恢復了漢朝的國號,改年號為"更始"。開始了新的政權形式,領導各路義軍推翻新莽王朝,重複漢朝漢山。

劉玄能當皇帝,其實就是各方勢力要搞均衡的結果。當時有三大勢力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指揮,所以就聯絡起來。一是綠林軍,二是赤眉軍,三是劉秀兄弟的舂林軍。這三軍合攏後連接打敗了王莽的幾名大將。這大好形式下,必須要有個威望高的人來統一號令。一些出身貴冑的軍將,認為找個姓劉的人當首領才正統。這樣王匡王鳳樊崇就排除了,機會落在劉縯劉秀哥倆身上。議來議去,不成。劉家二人也不行,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太強勢。舂林兵認為是最恰當的,新市兵和平林兵認為太強勢,堅決不同意。怕被利用後形成一家獨大,堅持不幹。這樣,性格懦弱的劉玄就被推上"T"型台,大伙兒才沒意見了。從其中可以看出劉縯兄弟己經因出眾之能招嫉了。

劉玄當上更始皇帝後,綠林兵改稱漢軍。實權上操控在其他將領手中,只是表面上歸順而己。

不久,新市兵和平林兵與劉縯的舂林兵發生矛盾,各將領看到劉秀兄弟的名聲越來越大,就向劉玄下爛葯。劉玄借口劉縯不聽招呼。劉縯就被劉玄殺掉了。

唇亡齒寒。劉秀感到自己的道路可能不長了。於是,腦子一冷,立馬跑到正在攻打宛城的劉玄馬前,跪地賠罪。別人說什麼他都不計較,提起昆陽大捷,他說是大家的功勞。一天到晚高興快樂,帶兵操練樣樣不拉。日子一久,劉玄和其他人就被他忽悠了。劉玄也感到殺劉縯有些過分,就補償了劉秀作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長安攻下來後,劉玄到了洛陽,讓劉秀帶兵去收復黃河以北的各個郡縣。從此,逃脫了劉玄的控制。一步一步打下屬於自己的地盤。

更始三年(25年),劉秀稱帝。他改年號為建武元年,定都洛陽。

赤眉軍於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九月攻入長安,推翻了更始政權。

如果劉玄把劉秀同劉縯一塊兒殺了,皇帝恐怕會再當幾年,但是,沒殺他,讓劉秀給自己挖了個坑。說什麼都完了。


更始帝劉玄登機是起義軍內部兩派妥協的結果,劉玄要想保住自己的帝位並有所作為,就必須使兩派都不能坐大,若殺劉秀,另一方必定一家獨大,自己完全可能成為擺設,留下劉秀,使雙方相互鬥爭,自己好有所控制,正如漢武帝登機後使竇氏一脈同自己母親外戚一脈相互鬥爭,兩敗俱傷,自己好坐收漁人之力,掌控權力,這是權術。第二點就和劉秀自己有關係了,劉秀明白自己的處境,示敵以弱,曲意迎合,忍辱負重,及時尋找機會,遠離政治旋渦中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