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糾纏是否已被證實真的存在,不是靠理論和猜想,而是有各種真實實驗依據來證明。

就如兩個糾纏態的量子,一個戴白帽,一個戴黑帽。當分隔兩地,在不被人的意識所測量時,兩個量子存在黑白兩帽同時佩戴的情況,當觀察其中一顆量子時,此量子立馬變為白/黑帽狀態,同時另一量子為黑/白帽狀態。這種現象是否有真實實驗依據來證明?


在標準解釋的語境下,愛因斯坦和玻爾討論的那個量子糾纏,實際上根本無法實測驗證。請問,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另一地的另一個粒子究竟有沒有因糾纏而由不確定的疊加態坍縮為確定態?如果我們不去測量它,我們怎麼知道它究竟有沒有因糾纏而狀態坍縮?但如果我們進行了測量,我們又怎麼區分它的狀態坍縮,究竟是因糾纏引起,還是因為我們對它的測量引起? 顯然,不論這種糾纏是不是超距的糾纏,都無法測量驗證。


真的沒有實驗上的直接驗證,目前驗證量子糾纏的實驗都存在爭議。就連貝爾不等式也存在爭議,其並不能用來作為非定域性的判決。

不要懷疑這個現象的真實性,如果沒有這種現象的出現,我們的宇宙也不會被發現是以加速形式爆脹的。

雖然我不是什麼專業人士,但是,作為一個旁觀者來講,我看到的會更清楚一些。量子糾纏現象的發生,就如同細胞在繁殖時期的細胞分裂一樣。當一個母體量子自循環系統,受到外力作用時,就會形成新的對立的兩個量子子循環系統。如果此刻新生的兩個量子間的部分循環機制未被完全打開時(一般在外力不足的情況下會發生),就會出現所謂的量子糾纏現象。在我們觀察或測試其中某一個量子時,此時由於受到所謂的幹擾,其實就是一種能量的補償。就會出現所謂的兩個量子之間,不論空間跨度距離的即時效應。這種效應的產生,又與構成宇宙空間及萬物的基礎元素的有空間事物與無空間事物的性質有關。

當然,我的這些推論都是跟據《斥引量子理論》而來的。如果你覺得有道理,就去看看吧!


存在。悟空號的實驗都上了央視


謝邀!量子的糾纏是真實存在的!但並不是科學介紹的模樣;宇宙內的一切自然現象都是相互聯繫、相互糾纏的!它跟宇宙的形成過程有緊密的關係!


貝爾不等式,很多大學物理系拿光學平臺系統就能驗證的。


這個問題眼下只有理論依據。現代科學也無法解釋,如果用氣功理念來解答:量子的改變是源之於每秒30萬公里的光速,或者更快的:電子速度。還有神話故事裡人的意念速度;孫悟空一個筋斗雲:就是:十萬八千里。就是這樣。


謝邀。確實真的存在,而且是已經多次被實驗驗證了。

我這裡說的「實驗驗證」指的是實驗中觀察到的對貝爾不等式的違反。

以下內容摘自曹天元的科普書《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

時間是1982年,暮夏和初秋之交。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時尚之都巴黎,……

只是,有多少人知道,在不遠處的奧賽光學研究所,一對對奇妙的光子正從鈣原子中被激發出來,沖向那些命運交關的偏振器;我們的世界,正在接受一場終極的考驗,向我們揭開她那隱藏在神祕面紗後面的真實面目呢?

如果愛因斯坦和玻爾神靈不昧,或許他們也在天國中注視著這次實驗的結果吧?要是真的有上帝的話,他老人家又在幹什麼呢?也許,連他也不得不把這一切交給命運來安排,用一個黃金的天平和兩個代表命運的砝碼來決定這個世界本性的歸屬,就如同當年阿喀琉斯和赫克託耳在特洛伊城下那場傳奇的決鬥。

一對,兩對,三對……數據逐漸積累起來了。1萬2千秒,也就是3個多小時後,結果出來了。科學家們都長出了一口氣。 愛因斯坦輸了!實驗結果和量子論的預言完全符合,而相對愛因斯坦的預測卻偏離了5個標準方差——這已經足夠決定一切。貝爾不等式這把雙刃劍的確威力強大,但它斬斷的卻不是量子論的輝光,而是反過來擊碎了愛因斯坦所執著信守的那個夢想! 阿斯派克特等人的報告於當年12月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s Review Letters)上,科學界最初的反應出奇地沉默。大家都知道這個結果的重要意義,然而似乎都不知道該說什麼纔好。

上面寫的是第一次實驗,下面還有對以後幾次實驗的描述。

全世界的人們都試圖重複阿斯派克特的實驗,而且新的手段也開始不斷地被引入,實驗模型越來越靠近愛因斯坦當年那個最原始的EPR設想。馬裏蘭和羅切斯特的科學家們使用了紫外光,以研究觀測所得到的連續的,而非離散的輸出相關性。在英國的Malvern,人們用光纖引導兩個糾纏的光子,使它們分離4公里以上,而在日內瓦,這一距離達到了數十公里。即使在這樣的距離上,貝爾不等式仍然遭到無情的突破。

另外,按照貝爾原來的設想,我們應該不讓光子對「事先知道」觀測方向是哪些,也就是說,為了確保它們能夠對對它們而言不可預測的事件進行某種似乎不可思議的超距的合作(按照量子力學的預測),我們應該在它們飛行的路上才作出隨機的觀測方向的安排。在阿斯派克特實驗裏,我們看到他們以10ns的速度來轉換閘門,然而他們所能夠使兩光子分離的距離12米還是顯得太短,不太保險。1998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克(Innsbruck)大學的科學家們讓光子飛出相距400米,這樣他們就有了1.3微秒的時間來完成偏振器的隨機安排。這次時間上綽綽有餘,其結果是如此地不容置疑:愛因斯坦這次輸得更慘——30個標準方差! 1990年,Greenberger,Horne和Zeilinger等人向人們展示了,就算不用到貝爾不等式,我們也有更好的方法來昭顯量子力學和一個「經典理論」(定域的隱變數理論)之間的尖銳衝突,這就是著名的GHZ測試(以三人名字的首字母命名),它牽涉到三個或更多光子的糾纏。2000年,潘建偉、Bouwmeester、Daniell等人在Nature雜誌上報道,他們的實驗結果再次否決了定域實在,也就是愛因斯坦信念的可能性——8個標準方差!

最後再次推薦一下《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這本書,作者把故事講得非常精彩,把複雜深奧的道理講得非常通俗易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