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從自己的人生經驗中,只能知道什麼對自己以及自己這一代人好。到底學什麼對自己的孩子有好處,孩子需要什麼能力才能適應未來,只有未來社會——我們都沒有直接經驗的那個未來社會,才能告訴他。社會正在並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長的經驗已經無法覆蓋未來。

  考入清華北大的天之驕子,爲何很多人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

  面對社會的急劇變遷,究竟怎樣才能培養出在未來有超強適應力的孩子?

  不久前,心理學博士劉丹老師的發言語驚四座。作爲在清華、北大這兩所高等院校裏長期從事心理學工作的老師,她看到過太多學業優秀卻對未來迷茫、對前途憂慮的學生。她一針見血地指出:

  與其一味提高孩子的語數外成績,讓他們成爲流水線上的“產品”,不如培養孩子的獨特性。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家長的一切焦慮都是正常的,因爲家長用過去30年的人生經驗,難以預測未來30年的社會發展走向,也就難以指導孩子的人生髮展。所以,劉丹老師的建議是,家長要從教育者的位置上下來,真正和孩子對話。

  對於“優秀”孩子的定義,現在和過去有什麼不一樣?

  一路聽話的孩子,過去可能有美好的未來,現在卻陷入迷茫

  在我成長的年代,人們在社交場合誇一個孩子經常用到:聽話、刻苦、努力,這是我記憶中對好孩子最重要的評價。可是到了現在,這些品質不一定還適用於今天的孩子,因爲社會對人的要求發生了改變。

  我在高校工作了很多年,接觸的學生很多都是學業特別優秀的。他們中的一些人,小時候很聽話,知道老師要考什麼,知道正確答案在哪裏,考出很高的分數。可很意外的是,有一天他們讀到大學甚至博士畢業,卻來諮詢,對老師說:

  “我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裏,我不知道我學這麼多有什麼用。我一直很聽話,可是有一天沒有人可以告訴我,你的未來是怎樣的。父母根本不瞭解我要面對的社會。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個變化讓我很難過。以前只要聽話就可以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很多人聽話走到了25歲、30歲,有了很好的學歷,掌握了很多知識和技能,但未來在哪裏,他們不知道。甚至於,有的人似乎有着很好的前景,但是他們過得不幸福。

  一路聽話走到今天,卻沒有獲得一個令自己開心、興奮、有保障的未來,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根源在於社會結構發生變化,未來飽含不確定性

  爲什麼過去“聽話”行得通,現在卻不行?

  有一定數量的人到了大學就會失去目標,這是很常見的現象。上大學前,家長和學校給孩子定的目標就是高考,認爲只要考上了清華北大等好大學,就等於擁有了美好的未來,生活從此一片光明。這樣的孩子在高考過後就再也沒有了目標,失去自己的方向。

  著名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提出者肯尼斯·格根提出,經濟水平低下的時候社會一般屬於金字塔型結構,這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形態。

  像我們這代人,小的時候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體系相對穩定。生活在其中,雖然不富裕,但變化小,人們享有一種安全感。聽話在穩定的社會結構中很重要。因爲:

  一方面,金字塔結構使得越是頂端的人掌握的信息越多。我們強調尊老愛幼,越“老”代表着越有智慧,年輕人聽年長人的話,因爲年長人的經驗能夠幫助年輕人在一個穩定的社會裏生存;

  另一方面,過去社會階層上升的途徑比較單一,人們按照一定的步驟,聽話就能一步步走到金字塔頂端。就像過去的科舉制度,現在的高考制度。

  但隨着經濟逐漸發展,穩定的社會形態逐漸被打破。社會急劇變化之下,人們面臨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多。

  首先是家長自身對社會發展的不適應,喪失了安全感。比如這幾年經濟形勢急劇變化,以前工作穩定的人,現在可能失業;原來有錢的人,現在可能沒錢。變化之下,未來會怎樣,沒人能準確預測。

  其次是孩子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養育孩子,都要面向未來。教育是長線投資,家長把一大筆錢投出去,希望自己的“產品”在未來能升值,孩子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可是現在,人們並不明確地知道自己培養出的孩子,究竟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在未來存活下來。

  很多家長特別努力讓孩子變成一個英語特別好的人,但未來可能並不需要說英語,翻譯軟件就很智能,隨時可以幫你翻譯;家長讓孩子學開車,也許未來的汽車都能自動駕駛了;家長激勵孩子熟讀唐詩,也許將來有芯片可以直接把古詩詞植入大腦,甚至現在電腦已經可以直接寫出浪漫的詩詞了。

  這兩大不確定因素,直接造成了家長的極大焦慮。

  現在的中產階級家庭,大部分錢都投資在教育裏。如果培養出孩子的能力無法適應未來,家長的巨大投資可能就打水漂了,誰能不焦慮呢!

  可是,從極端的角度講,成人無論現在怎麼焦慮,其實都是徒勞的。因爲,我們的擔憂深受我們自己成長環境的影響。

  家長從自己的人生經驗中,只能知道什麼對自己以及自己這一代人好。到底學什麼對自己的孩子有好處,孩子需要什麼能力才能適應未來,只有未來社會——我們都沒有直接經驗的那個未來社會,才能告訴他。社會正在並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長的經驗已經無法覆蓋未來。

  所以,你讓孩子“聽話”,聽什麼“話”呢?如果“話”本身已經不具備對未來的指導性。

  毋庸置疑,作爲家長,一定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家長腦子裏有很多陳舊的、根本不適應未來的想法,卻常常用來理直氣壯地教育孩子,認爲如果不告訴孩子一些自己的經驗,就是沒有盡到責任,孩子的未來就會有問題。

  要知道,這一代孩子一出生就接觸電腦,電子技術融入了他們的整個人生。他們纔是未來的主人,他們比我們任何人都更有適應未來的能力。“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所有的人如果發展得好,都是要超越父母的。

  實際上,並不是年輕人適應不了未來的社會,而是父母一代——作爲一個知識結構、價值體系都很穩定的人更難以適應未來。

  很多時候,其實是作爲父母的我們把無處安放的巨大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我們更應該擔心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面向未來的孩子,需要怎樣的特點?

  許多家長爲了抵抗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看到別的孩子學什麼就跟着去學,別人學奧數、英語、計算機,自己孩子也要。

  事實上,如果我們知道,在未來社會大家只要“跑得快”就能活得好,那選擇就變得很容易。可是現在沒人知道到底是跑得快、跳得高,或是英語好、奧數好,才能活得好。那什麼是我們可以用來作出判斷的依據?

  還是讓我們回到肯尼斯·格根的理論看看。如今的中國正處於金字塔型向水流型轉變的混合型社會。

  傳統社會中,很多人要靠讀好的小學、中學、大學,包括去海外留學,才能獲得相對好的位置,這仍舊是中國社會的主流,並可能還要持續很長的時間。我不認爲傳統教育是錯的、失敗的,我更願意說,這是我們處於金字塔結構時必經的道路。

  而現在乃至將來,人的位置可以更自由地變化,未來戶籍政策也可能會更自由,不需要像從前那樣,必須讀到碩士、博士才能改變命運,落戶到大中城市。

  擁有一技之長的人,比此前更容易在社會上贏得自己的位置,改變自己的命運。社會的巨大變化,使得我們不再需要“千軍萬馬的獨木橋”,再用一種唯一固定的思路去謀求上升的空間。

  社會已經並將有提供更多的發展可能途徑。

  首先,成功的途徑不再單一。和過去傳統的、需要依靠本科碩士博士一路學習、一層層鍍金才能走上人生巔峯的路不同,一些有好點子、不依賴於文憑(當然他們可能有)的人,也能通過創業等途徑創造財富。像扎克伯格這樣有自己的發明、即使不用上完大學就能做出一番成績的情況,在中國也會越來越多。

  其次,追求獨特性。人們富裕起來之後,就會有更多個人空間,有更多自由和愛好,對物質和精神產品更追求品質而不是數量,更追求生活體驗獨特性和“私人訂製”,統一標準、流水線上生產的東西越來越不受歡迎。

  因此,家長讓孩子們學習奧數、英語,變成同一個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品,其實不再是必需的了。現在已經不用再靠流水線上生產和大家一樣品質的“產品”來贏得生存空間。能不能培養孩子的獨特性,變得很重要。比如有的人,遊戲打得很好,或是甜點做得很好,一樣可以成功。

  傳統的社會裏,我們總覺得有些領域的職位是高大上的,比如計算機、金融,而有些不是。但現在的社會,如果你能把一個沙發或是一個垃圾桶做得很漂亮,把產品做到極致,都可以獲得社會認可、成功緻富。

  整個社會系統裏所有鏈條上的每一節,都需要有人來創造,每一個不同特點的人,都有他的用武之地。

  我們的人生發展觀念,不會再聚焦哪條路更好,而是聚焦在:什麼是我想要的,並且令我感覺到愉快和有價值的。

  未來,人們不是爲了生活而工作,而是因爲我喜歡和享受工作。我做椅子,是因爲我喜歡做椅子;我養花,是因爲我喜歡養花;我設計垃圾袋,是因爲我喜歡環保。知識本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人們幹自己喜歡乾的事情,而且幹好了,會對社會有幫助,自己也受益。

  培養適應未來的孩子,父母可以怎麼做?

  我們會經常看到父母和孩子之間有這樣劍拔弩張的故事。

  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不要玩了,快去學習”!

  在我看來,這是人爲地把玩和學分開了。有些家長認爲,有些行爲就是玩,另外一些行爲纔是學。彷彿只有坐着讀書纔是學習,別的都不是。

  實際上,孩子堆沙子、玩水,有可能是在學習建築學,研究水的特性和流體力學;孩子打遊戲,可能是在學習邏輯和規則,並培養競爭和抗挫折的能力。請想想,遊戲是多麼龐大的一個產業,需要無數專業人員支撐才能運轉。可在家長眼裏,打遊戲哪裏是學習!遊戲就只能是學習的敵人!

  家長會貶低孩子玩水、玩遊戲的部分,認爲這就是玩;如果孩子念古詩,家長就認爲是在學習了。其實,對孩子來講,這些都是學習,也都是玩。

  家長把玩和學截然分開,因爲被剝奪了學習的樂趣,孩子很可能就要和家長對抗、不合作,從而把事情激化,關係走向極端——你極端地想控制孩子,讓他按照你所設想的軌道走,而他極端地不願意。學習變成了一場家長和孩子的戰爭。

  家長最常說的就是“不要玩了,快去學習!”其實孩子玩的時候,訓練了很多能力,只不過這些能力學校不考試,但卻有可能是孩子未來重要的生存能力。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喜歡學習,而是不喜歡像父母要他那樣學習。孩子是在和父母對抗,不是跟學習本身對抗!孩子和學習之間的關係,混入了孩子和家長的關係。很多孩子厭學並不是“學”令他厭,而是“父母要他學”的方式令他厭。

  面對孩子,父母可以怎麼做?什麼纔是對孩子好的?

  我想說,也許適當放手,就是好的。

  現在的社會,已經沒有哪一個人能夠完全掌控另一個人的可能性了。人們都在相互合作,所以,平等對話是一個新的方式。

  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孩子的真實生活是怎樣的,就竭盡全力用自己有限的和過時的經驗去指導他們的生活。以爲自己處在一個權威者的位置上,其實,年輕一代很可能早已悄悄地棄你而去,就像很多孩子的朋友圈都是對父母不開放的,或者,給父母製作一個符合父母期待的朋友圈。而他們真實的網絡生活,父母從來都不曾知曉。

  父母能做的,也許只能是不斷傾聽孩子們的聲音,也可以努力讓孩子學會傾聽他們自己的聲音,問孩子“你的感覺是怎樣的”,而不是說“我要你怎樣”;問他“這個故事你喜歡嗎”,而不是“這個故事你應該喜歡”。

  當孩子能夠不斷去關注自己的感受,“我喜不喜歡這個東西?”“我自己的想法是什麼?”並不斷確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之後,他在未來社會中面對非常多選擇的時候,就會傾聽自己內心的想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減少“居高臨下”的指導者姿態。社會的金字塔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再沒有一個絕對的前輩可以預知未來、指導人生。

  年輕人出生得晚,但他接觸新東西很快,學習的途徑非常多。大部分年輕人已經不依賴於從長輩那裏獲得經驗。比如互聯網就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年輕人從一出生就熟悉電子產品、熟悉網絡,他們有比以前多百倍千倍的機會去了解社會,獲得新知。

  家長和孩子各自擁有自己擅長的東西,有一些故事家長可以分享給孩子。孩子的故事也可以分享給家長,而不再是傳統的“家長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教育方式。

  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家長要學會從教育者的位置上走下來,把孩子當做一個有自己思想、有獨特能力的人,去分享、對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