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3-14邁入重建年找來史蒂文斯執教的25勝,快速發展每年進步到17-18球季攀上安吉3.0版巔峯,55勝加上東冠戰和詹姆斯血戰7場落敗,凱爾特人本季卻迎來重建後的第一次退步,在後LBJ時代第一年遭到雄鹿重擊,搶下首勝後連續4戰很乾脆的輸掉,成為第二輪首支遭到淘汰球隊,對某些球隊來說第二輪或許已經是可接受甚至理想的結果,而很顯然對凱爾特人是一次實質內容上的挫敗。

筆者對於綠衫軍球員現況和該篇文章看法雷同,一些內心戲筆者當然也不會比凱爾特人專家vantora更為熟悉,關於凱爾特人這幾年發展走到今日碰壁、決策和現實的連結在該篇文章下方也已經有諸多討論,筆者這邊主要是想提出一些較少被人提及的盲點。

該以什麼角度定義這支球隊?

首先我認為16-17球季暑假算是安吉 3.0版的起點,這時開始使用闊綽的薪資空間(Al Horford)、手握當年探花(Jaylen Brown)、在之前重建過渡時期的球隊得分王留下(Isaiah Thomas)、經過實戰篩選出來的團隊球員也在陣(Avery Bradley、Jae Crowder、Kelly Olynyk)、並且還保有不夠滿意但仍有不小成長空間的二三年級生(Marcus Smart、Terry Rozier),在正常的球隊發展前提下,這應該是一支經過重建準備開始和列強逐鹿的球隊。

問題是,這支球隊的起點非常高。

起點高到,在這年之前的過渡時期已經連打兩年季後賽,雖然第一個季後賽或多或少有拜當時東區整體偏弱所賜,但15-16球季貨真價實拿了48勝,儘管那還只是安吉仍在一邊整理薪資一邊四處掠奪選秀權的球季。

因此正式進入安吉規劃中要開始與列強競逐的16-17賽季,凱爾特人直接以53勝奪下東區龍頭,一邊打東決一邊抽狀元這對於許多重建球隊來說都是夢幻般的成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比前一年多的這5勝,是Horford加盟帶來的效應?是Thomas鬼神球季加持的成果?還是史蒂文斯體系更加圓融延伸的進步?亦或是三者只能均分這5勝?

凱爾特人的起點非常高,離終點的距離卻很遠,我們可以推測在史蒂文斯系統正常運作的情況下,只要配置的球員正常些,他本身就是有能力在東區50勝地板的教練,但這還不足以扳倒詹姆斯所在的球隊,更別說與西區的強豪對抗。

安吉本人能不能推算出還需增添多少高等配備才能跨過下一個門檻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看到當時的安吉,確實猶豫了,一如他之後兩年,他沒在季中做出任何有感補強,無論嘗試去對抗LBJ,或是嘗試在後LBJ時代脫穎而出。

另一個能看出安吉心態動搖但不堅決的地方是選秀會,他在2016年選了被認為天賦較高但完成度甚低的布朗,在2017年時卻提早拿下被認為在樂透大物中完成度最高但天賦較次的塔圖姆,然後他又在二輪陸續選進奧傑來、阿倫、伯德,加上前一年選秀還沒來卻皆準備來報到的亞布塞萊、日日奇,如果把塔圖姆換成隨便一個2017梯前6順位的名字,這其實比較像重建初期球隊的操作。

凱爾特人當然不是在重建初期,都準備要挑戰冠軍了,所以安吉又照他原本的計劃拿下另一個重要海沃德,接著又做了驚天動地的歐文交易桉,於是我們在17-18看到一個很奇怪的開季配置:頂薪三巨頭加上即戰力樂透,和一堆後段選秀菜鳥。

也許是老天覺得凱爾特人這幾年太順風順水於是開了個玩笑,海沃德甫開季就傷退且再也沒回復過他的頂薪身手,也許安吉真心認為沒有任何適合填補的人選,整季就補了個史蒂文斯不會用的門羅,於是我們看到凱爾特人一邊拚戰績、一邊加減練安吉的福袋,最後比前一年Thomas的鬼神球季多了2勝,季後賽也多了2勝,從1:4到3:4還是過不了魔王關。

到這邊為止,凱爾特人應該是一支接近能走出東區的球隊,也許差了一點運氣、也許差了一個健康的海沃德或季後賽健康的歐文、也許差了安吉下定決心的某個功能性補強,總之就是差一點,然而離起點也只多跑了一點點,這多出的2勝其實已經是把歐文弄過來而讓騎士混亂了大半季之後的結果。

霍福德不可被取代的因與果

凱爾特人甚高的起點其實不能正確反應他們到終點的距離,整頓期可能比多數人想像中更費工,而這季凱爾特人就是處在這樣的整頓期中,面臨了接踵而來的各種問題,這中間也很難說該完全歸咎給某一個球員(教練)或某一個政策、事件。

如果要從聯盟所有禁區球員中找一個能夠像戈貝爾般具備現代籃球包山包海的協防能力、又要如約基奇般具備組織全隊攻勢的能力,我會優先想到霍福德更勝於比較偏高位限定和用智慧站位防守的加索爾,當然他單一功能比起前述兩者是略遜。

安吉在初引進霍福德時,就說過在他身上看到加內特的影子,但Horford之於KG,有兩個根本性的差異,其一是籃板能力,KG直到退休年DRB%都保持在27.9的水平,KG生涯從大前鋒轉中鋒可以說完全無縫接軌,他年輕時因為能夠在中距離作戰所以才往外發展,年老後回到禁區籃板反而越抓越多,而Horford即便在體能巔峯期都摸不到KG車尾燈,大傷後DRB%更直接滑落到20以下,大概是會搶板的小前鋒水平。

其二是Horford前期生涯剛好處在一個時代轉變期,雖然因為球隊需求他一直擔任中鋒角色,但他早期被視為「可能轉大前鋒比較好,或需要其他禁區球員幫忙的中鋒」,到生涯中期進入三分橫行的時代,Horford理所當然被視為協防能力甚佳的小球中鋒,不過他純粹禁區作戰能力並不強,早年別人幫他cover的禁區工作變成純然的場上漏洞,而這個現象一直延續至今並沒有改變,一個很弔詭的數字是,Horford本季和所有隊友雙人組合打出的團隊攻防成績中,最優異的搭檔是Aron Baynes,每百回合攻防可以淨勝對手18.5分,其次是泰斯的12.6分(但兩人整季只搭檔23分鐘小樣本),這兩人卻剛好是被史蒂文斯視為擔任Horford不在場時單中鋒替補的球員。

這邊先簡短插入另一個凱爾特人團隊現實面的問題,Horford擔任單中鋒雖然有漏洞,然而因為他本身的能力至少能讓球隊保持在一個可接受的水平,即便是在被雄鹿殲滅的系列,只要Horford在場都還算有來有往,但Horford下去休息時,凱爾特人沒有另一個球員能在單中鋒位置上帶給雄鹿微小的威脅,Baynes短暫的出場時間凱爾特人全面崩盤,Horford本身或許存在不夠完美的討論,而沒有其他能支援的陣型纔是凱爾特人的結構性問題。

簡言之Horford的狀況就是:他很適合現代籃球,球場功能很難被取代,但他不好配陣,在老鷹時期剛好有個機動性不錯又夠硬又有射距的米爾薩普搭配(所以Millsap能拿到30M年薪),凱爾特人則完全沒有適合的人選,而這樣的人選其實放眼全聯盟也很稀少,所以凱爾特人不存在所謂最佳陣容,只能截長補短因應對手來調整。

史蒂文斯進入撞牆期?

教練其實也有所謂撞牆期,史蒂文斯現在正遭遇這個情況。

筆者前面形容他是一個只要給正常配置就能在東區保底50勝的教練,在於他有一套符合現代籃球的體系(或說理念),在於他不執著的調度能夠就球員狀況和麪臨不同對手時的需求訂立方桉,他很成功克服凱爾特人重建時期缺乏球星的問題,打出理想的團隊籃球型態。

但當他有球星、或者說有愛將的時候,他這樣的優點消失了,在這一整年中,我們看到的是他對體系越加堅持,堅持到完全忽視球員狀況、忽視化學反應不佳、忽視對手,他在堅持什麼?堅持他那3個小前鋒同場必定有成功的一天,而這樣的堅持在旁人看來是可笑的,在Hayward受傷喪失全面性之後,4個小前鋒中的3個只是純然偏投射的攻擊手,第4個Jaylen Brown甚至還在學習球場理解的階段,當安吉在陣容配置上已經有些許搖擺未把自己定位在單純的冠軍追逐者,Stevens又把自己搞得像重建球隊重點練兵一樣,球員間的齷齪其實已不單單是球員自己該負的責任。

當本季史蒂文斯進行他第一次有滿手牌的季後賽,最後他把滿手牌打回比無牌階段還難看,整個季後賽下來手感火燙的莫里斯繳出18.2 PER,再來就只有歐文的15.4勉強高於平均值,馬刺季後賽贏的場次比凱爾特人少吧?打得很團隊籃球吧?德羅贊被罵關鍵軟手吧?事實上德羅贊這季季後賽還是能繳出23.2的PER,史蒂文斯的堅持廢了他的球星和好牌。

而另一個本質,史蒂文斯手上的禁區球員在進攻端是要不斷掩護和退出去投籃,其實他從來不會用也不愛用低位攻擊的方式,凱爾特人這幾年雖然未曾持有高級低位球員但至少也曾有過類似門羅或大衛李這種不算差的,當你本來的打法就偏向把禁區球員外拉,然後你現在又啟用大量投射型小前鋒同時在場,子彈搶不過人又沒有別人準,歐文乾脆自己來其實程度上已經是僅存不多的手段。

歐文是不算美麗的誤會

當運鈔車只剩底薪還被冰凍在掘金的板凳尾端,重提這個話題也很諷刺,首先我們先釐清一件事,Irving在可能是最後綠衫身影中的瘋狂自幹,我不認為全然是他的問題,安吉給了一個有瑕疵的投籃陣容、史蒂文斯又變本加厲把不準的投籃大隊放上場,這是許多因造成的果,現在的凱爾特人傳球次數遠少於16-17球季,Irving最多是不愛傳球的其中一員,但要說是他造成的團隊球風也真的太過。

問題是,這結果是需要走到今天用被雄鹿殲滅來證實嗎?我們不知道Irving是一個個人能力高於領袖能力甚多的球員嗎?期待他來改善一支先天球員屬性分配不良的陣容,這是一點都不美麗的誤會。

18-19的Irving和16-17的託馬斯比較,攻擊方式Irving的快攻、單打、空切、繞人牆比較多,Thomas的擋拆、持球投籃、手遞手比較多,乍看之下靠體能和速度的項目Irving是較優的,而和隊友間的連結Thomas比較高,從兩人的受助功率也能看出來,Irving是37.3而Thomas是43.5,但是在油漆區的攻擊比重5』9卻高於Irving,被緊貼的出手比例5』9也以18.2%高出Irving 11.2%甚多,這說明Thomas在混戰有足夠好的finish用切入把球送進籃框,而Irving其實做不到這點,這也被反應在兩人的得分和命中率上,這也被反應在雄鹿殲滅戰中。

如果還原當初這筆交易的背景,也就是把Thomas的傷也考慮進去,並不是說安吉一定做的不對,問題是,在交易而Hayward受傷之後,安吉有沒有嘗試去平反這不均衡的陣容?有沒有試著把握LBJ離開東區而Horford進入尾聲的巔峯期去做取捨?還是單純指望著我家年輕人早晚會長大、即便長大後球隊已不知走入哪個階段。

有些球隊可以等,有些球隊不該等,現在該不該丟出下一張巨額頂約給互相都證明不了什麼的Irving?如果說Thomas是體系造就的鬼神球季(我個人並沒有很贊同這個論調),Irving甚至還無法證明他能在類似的體系帶來相同產值。

塔圖姆是下一個巨星?還是巨星的墊腳石?

史蒂文斯今年在季賽時依然是輪番上陣的輪替風格,凱爾特人只有2位球員上場超過30分鐘,一個是Irving、另一個是Tatum,文章最後我們就來看一下Tatum之於現在的凱爾特人出現什麼問題。

如果我們此時替Tatum下一個簡單的註解:他是投射為主的攻擊手,尤其喜歡投中距離,接球就投比例不高,比較喜歡帶球後投籃,有基礎的單打能力也愛單打,但效果平平,籃板能力以SF來說不算差,若打到PF則不算好,USG%不算高,但也不愛傳球,防守大概接近而低於平均水平,菜鳥時有展現出不錯的精神力,不過第二年又有點消失,理論上不是球場領袖的類型,球場理解也還有不小加強空間。

Tatum如選前預測般是可以帶來即戰力的球員,但他從來也不是走包山包海的全能球路,就是一個完成度高的攻擊手,史蒂文斯給予Tatum相對較高的出賽時間,程度上看似有限制住他過獨,也因此在Tatum身上沒有明顯的撞牆期,然而不進反退的命中率和比例提高的中距離出手也反應出一些警訊,可能是體系讓Tatum不夠舒適、也可能是對他的打法還是過於放任

重點是,Tatum其實並不像是好的儲君人選,要能帶起一支強隊,心態可能更重於能力,當然我不能很武斷說才20歲的Tatum未來發展一定會怎樣,但現在看起來他兩者都有明顯不足,皮爾斯也是遇到2個跟自己同樣有頑強鬥志的隊友才成就了2008那一冠,而在現在的凱爾特人陣中,Tatum展現出來的並沒有比他那些成就還沒封頂的明星隊友差,但也看不出必然會更好的依據。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Tatum真的很適合要衝擊冠軍的凱爾特人,不用放一個長線計畫等他長成老大,然而當Hayward受傷失去身手、Irving只能用不斷自幹回應期待、Horford即將離開巔峯期、而布朗仍停留在名義上的學長,突然完成度高的Tatum也變成整隊化學效應不佳的另一個原因。

?講好聽一點凱爾特人需要靠團隊合作來走出這一整年的整頓期,講直白一點,其實我們看不到球員個別突破的契機在哪裡,團隊是由一羣個人所構成,即便是一羣有瑕疵的個人,身高不足一路被看低但受傷亡妹都無所畏懼帶頭衝鋒的Thomas、心理纖細容易生氣但捍衛隊友從不遲疑的克勞福德、不能控球發展困難但勤練外線防守搶板永不退縮的布拉德利,那是一個好的團隊。

我不知道安吉和史蒂文斯能否透過陣容或戰術的置換重新打造出另一個好的團隊,不過很顯然沒人幫忙禁區的霍福德,配上3個投射型小前鋒,再加上一個在意媒體批評但始終缺乏領袖能力的歐文,這不會是解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