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的迷失

研討會裡, 督導正在解說他的個案:

個案案例:
加害人:「昨晚我夢見我女兒」
Co. Waiting...
加害人:我女兒滿20歲了,以後就可以𣎴用支付她6500元生活費!
Co. 如果現在你持續支付她生活費,到時候女兒結婚時,才會請你參加她的婚禮啊!
學員:老師,這樣會不會變成一種利誘?如果未來女兒不結婚呢?為何不是讓個案由內心去看支不支付的利弊,自己再做選擇?
Co. 他現在外在都很混亂了,如何去看到內在⋯
 

在研討論裡, 自己常是那個頭上老冒問號???問題最多的頭痛人物!!

或許自己不是一個很有彈性的人,不知道從人本論諮商中對個案無條件積極関懷

為何到了專家學者時許多會變成指導型甚至權威型,又或著是融合運用, 最後再加上利誘以達到治療目標?
 

 

我努力將這些期待與投射收回到自己身上,是的!我害怕權威,我討厭權威,我希望自己擁有選擇權,

我不喜歡別人給我過多指導訊息,我願意去承擔後果,

但是我發現原來臺灣人更信服權威,當然這是另外一個可討論面向,但這裡還是將焦點回到自己身上。

於是常不由自主的就會對這些專家學者雞蛋裡挑骨頭!"為何Co.要帶威脅口氣?""為何Co.要講這麼多話,

是她自己在焦慮還是Cl.在焦慮?""為何要給如此多指導語?"...越來越多質疑出現時, 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龜毛!
 

 

也或許自己反而渴望一種權威,自成一格的權威,以學術為基礎發展與靈性的結合,

用認知的模式引導Cl.回到現實, 用靈性提升超越現實障礙, 然後不再接受別人的批評,

一如我對這些専家學者的質疑不被重視一樣...,想到這兒一樣不寒而慄,

唯一慶幸的是自己的看見, 看見那個內在真實的自己, 也能勇敢承認那樣的陰影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