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很贊同不要誇大個人的能力,不過也不要小看傑出人物的歷史作用。1 賈詡

裴松之的註解「傳稱『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則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難著,而亂源易成,是故有禍機一發而殃流百世者矣。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餘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開啟亂世的描述可以認為是

獻帝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呂布等人謀殺。不久,牛輔也在逃竄中被部下所殺,眾人恐懼。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張濟等人無所依靠,便遣使去長安請求赦免。王允為人剛直,竟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部隊,逃回鄉裏。賈詡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說:「聽說長安傳聞要殺盡西涼人,要是你們棄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卓報仇,如果能夠幸運地成功,就可以在朝廷的名義下徵討全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遲。」這個計劃被眾人採納。李傕等以替董卓報仇為名,聯絡西涼諸將,率軍襲擊長安,等到長安城下,已聚合十餘萬人。李傕與樊稠、李蒙等圍攻長安城,因城防堅固而不能攻克。後由城內叛變士兵引導李傕軍入城,與守將呂布展開巷戰,呂布兵敗,僅率百餘騎出逃。李傕等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餘人,屍積滿道。一時間,京城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事成後,賈詡被任命為左馮翊。李傕等以賈詡之功欲封其為侯,賈詡說:「這是保命的計謀,哪有什麼功勞?」堅決不受。李傕等又讓賈詡為尚書僕射,賈詡說:「尚書僕射是百官的師長,是天下的榜樣,我賈詡一向沒有什麼名望,難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貪享虛榮,對國家又有什麼好處?」於是改拜賈詡為尚書,掌管選拔人才,多選舊名以為令僕,在人事方面多有貢獻,李傕等人親近賈詡但同時也很懼怕他。李傕等破長安後,既懼關東圖己,也畏統兵數萬屯在中牟的朱雋之名。結果李傕用賈詡計,使人徵朱雋為太僕。

不久,賈詡的母親去世,賈詡辭掉官職,後來又被拜為光祿大夫。

同時代的諸侯割據已經很嚴重,記得歷史老師說過這麼句話,古代中國的朝代更替無不是土地兼併的結果。

同時代的那些大咖們呢?

亦或是 反董卓聯盟建立於190年,各地已經有了一定的割據勢力

曹操(初平二年(191 曹操屯兵於東郡,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這一年,曹操最重要的謀臣荀彧來投,曹操與其詳談後稱其為「吾之子房也」。)開始吞併,袁紹漢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

正月,與公孫瓚在界橋激戰。十二月,與之戰於龍湊,公孫敗績。也開始了北方爭霸的道路。社會矛盾已經在黃巾起義,宦官外戚軍閥亂權中激化的厲害。沒有李傕郭汜,還有王傕張汜。當然,充滿仇恨的西涼兵···也許更加兇殘吧。2 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

劉備得漢中後,關羽上表聯名支持劉備自為漢中王,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當劉備同時拜黃忠為後將軍時,諸葛亮勸說:「黃忠的名聲和威望,一直比不上關羽、馬超等人,而現在馬上就讓他們列在同位。馬超、張飛在近前,親眼看到他的功勞,還可以理解;關羽在遠方聽到這個消息,恐怕一定會不高興。」當時關羽已自江陵圍曹仁於樊、又圍呂常於襄陽,劉備派費詩拜關羽為前將軍。起初關羽得知和黃忠同列如諸葛亮所料,關羽怒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但最後為費詩所開導而接受。

自從關羽圍攻襄樊時已向上庸的孟達和劉封發兵相助,但他們以上庸新定為由拒絕。曹操派于禁援助曹仁,交戰時曾為龐德射中額頭。秋雨連綿不斷,漢水泛濫。襄樊之戰前,曹操的揚州刺史溫恢已預測當時漢水暴漲,關羽會乘利而進。果然,于禁統率的七軍全部被淹,為關羽乘機乘船所攻,于禁率軍三萬投降;龐德不屈被殺;曹操署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亦降。遣別將至潁川的郟縣,梁、郟、陸渾各縣的盜賊有些遠遠地領受了關羽的官印封號,成為他的分支部隊,關羽的威名震動中原。曹操商議把漢都許遷至河北來躲避他的鋒芒。司馬懿和蔣濟認為關羽得志,孫權一定不願意,可派人勸說孫權偷襲關羽後方,答應割長江以南分封孫權,那麼樊城之圍自然就解除。曹操聽從了這建議。恰巧,早在襄樊之戰前,呂蒙已向孫權密言:趕走關羽而自據荊州。

在此之前,孫權派使者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女兒求婚,關羽責罵羞辱了使者,拒絕婚事,孫權非常生氣。另外南郡太守麋芳駐守江陵,將軍士仁駐軍在公安,一直都怨恨關羽輕視自己,從關羽出兵後,糜芳、士仁供給他軍需物資,卻不盡全力支援他。關羽聲稱「回去後一定懲治他們」,麋芳、士仁都惶恐不安。因此孫權暗中引誘他們,麋芳、士仁派人迎接孫權。

曹操派與關羽素相愛的徐晃援救曹仁,準備出兵的孫權希望曹操保密,但董昭建議故意泄露孫權將襲荊州的消息予關羽,好讓孫劉自鬥,曹操便勅令徐晃以孫權書射向曹仁和關羽;結果被圍的曹仁軍士氣大增,關羽則狐疑起來。曹操從洛陽率大軍為後援。

當時關羽前部屯偃城,徐晃佯築長塹,示以將切斷蜀軍後路。關羽軍懼被圍,燒營撤走,徐晃軍進據偃城。其後徐晃聲東擊西揚言攻關羽軍主力所屯的圍頭而密攻四冢,關羽率五千步騎迎戰,和徐晃遙遠對話,徐晃但說平生,不及軍事。不久徐晃下馬宣軍令:「得關雲長頭者,賞金千斤。」關羽驚問徐晃何出此言,徐晃回答:「此國之事耳。」為其所退。徐晃趁勝追擊,沖入關羽軍圍內並擊破,關羽軍很多士卒自投沔水而死。關羽遂撤圍退,但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

在這之前,孫權以陸遜代替呂蒙為陸口督,陸遜到任後寫信稱讚關羽並自謙,關羽無備後抽兵增援前線。孫權藉口關羽擅取湘關米而出兵,呂蒙成功白衣渡江,關羽所置的江邊屯候盡被收縛,所以關羽不聞知。當呂蒙佔領公安和江陵,全部俘虜了關羽及其將士們的妻子兒女後,厚待之;再行攻心計,讓使者往來送家人信件予關羽將士,令關羽軍自潰不戰而散。陸遜也別攻佔夷陵和秭歸,斷關羽入蜀之路。

關羽因南郡被破便退兵,當曹軍將士欲追擊,趙儼斷言曹操必欲讓孫劉自鬥,會下令停止追擊關羽,勸曹仁勿追,曹操果然勅令諸將勿追。

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偽降孫權,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餘騎。孫權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關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為潘璋司馬馬忠所擒,孫權下令殺死關羽和他的兒子關平。孫權送關羽首級予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葬其屍骸。(潘璋軍的擒獲報告纔是第一手資料,蜀漢方面有可能只是幾經口傳的消息、誤傳等,故不從《關羽傳》所記錄的臨沮,而從《吳主傳》的章鄉)

起初關羽出軍圍樊,夢見豬嚙其足,對關平說:「吾今年衰矣,然不得還!」

關羽喜好《左氏春秋》,諷誦略皆上口。魏國的謀士大臣程昱等人都稱讚關羽為萬人敵。關羽對待士兵很好而對士大夫卻很傲慢,荊州治中的潘浚和他不穆。

最風光於最失落都在生命的最後一年。不過距離三國結束還有很久的時間,蜀漢的滅亡是公元263年,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關羽的死對蜀漢是嚴重的失敗,對長期戰略是一個大的失敗,不過說毀掉了鼎力的局面倒是有些誇大了。

3 司馬懿

結束三國統治的士人階級,具體是哪個大家族是歷史的偶然,由士族掌權確實歷史的必然。

司馬懿的父親就是推選曹操當首都公安局X區分局局長的那位啊!

司馬先生倒是和德川家康

倒是有一定的可比性。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守得住清貧,抗得住誘惑

盤點做官十悟:擋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

如是而已。

嘉平三年[251年],王凌藉口吳人塞塗水,請求出兵徵討。司馬懿知其陰謀,不令興兵,並親自率中軍討伐王凌,九日便到達甘城。王凌自知勢窮,便主動請罪,被押送洛陽。途中,王凌服毒自殺。司馬懿進軍壽春,參與王凌之謀的人都出來自首。司馬懿推知其事,凡牽連在內的一律誅滅三族,還挖開王凌、令狐愚的墳墓,暴屍毀墳。之後,司馬懿把楚王曹彪也殺了,並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鄴城,命有司監察,不准他們互相交結往來。魏帝曹芳下詔封司馬懿為相國、安平郡公,孫子以及哥哥的兒子各一人封為列侯,前後食邑共五萬戶,封侯者達十九人。司馬懿堅決推辭相國、郡公之位不受。同年,司馬懿病逝,葬於河陰,曹芳素服臨吊,喪葬威儀依漢霍光故事,追贈相國、郡公。弟司馬孚表陳他的遺志,辭郡公及轀輬車。謚號文貞,後改為文宣。

陳留王鹹熙元年[264年],晉國初建,追封司馬懿為晉宣王。

司馬懿奠定了司馬家族的興旺,三分歸一要看他的兩個兒子。

三分統一最終還是國力的原因,北方的大後方遠不是兩國可比。

以上


上面的答案或多或少理解有誤,我覺得是。

歷史固然是量變促成質變,但每一個事件都有其標誌。在歷史大潮滾滾而來時,上述的那幾個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沒了賈詡,照樣亂世。

死了關羽,依舊三分。

掛了司馬,還是士族。一個人的努力或者改變通常是不夠的,還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反對司馬懿。司馬懿上位過程偶然性太大。但是士族上位是一定的。
我覺得可以這麼說,這三個事件的發生都是必然的,但觸發事件的人物可能不同。這三位作為事件的直接參與者並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作為事件的代表人物並無不妥,而我們又習慣用事件的代表人物代指事件,所以我覺得,只能說這種說法不嚴謹,不能說是錯的,而且這種說法誇大了個人的作用,給人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感覺,讓人有一種莫名的感慨,很適合在小說中使用。

是何進 召諸侯進京 開啟了亂世。

到司馬誅曹爽之後,曹魏的實力全面凌駕於蜀漢和東吳,平衡不在,鼎立之勢已破。

註定三家歸一的,是天下思定的人心。


歷史永遠不要誇大個人的分量,雖然我確實挺討厭三國演義,不過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倒是真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