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結論:「立皇帝」不是真皇帝,被滅是一張小紙條

題主問權傾天下的劉瑾是如何一夜被滅的,其實很簡單,他只不過就是一個太監,而太監是要聽命於皇帝的。可能我們從諸多影視作品中觀察到,明朝是一個黑暗的年代,文有嚴嵩等姦猾首輔,武有每一任的錦衣衛指揮史,還有不文不武不男不女的東廠西廠內行廠的歷任廠長,什麼曹督主,劉廠公,九千歲,個頂個的威力無比,整個明朝直接是皇帝靠邊站,大臣說了算的朝代。

其實不然,整個明朝要是真的如此黑暗,怎麼可能打趴四鄰,威震東亞,連到最後都是硬抗三線,最終滅亡在嚴寒天氣之中呢?實際上我們用通俗話語來解釋一下,明朝如果是一個大公司,那麼每一任姓朱的都是董事長,而每一任首輔就是總經理或者CEO,東廠提督太監或者司禮監掌印太監就是董事長秘書,秘書,總經理再興風作浪,董事長最後還是可以想裁你就裁你

為什麼?四個字,中央集權。

看到這兒你可能要問,為什麼還不說劉瑾,劉瑾是一個個例,其實從最早英宗時期的王振,憲宗時期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神宗時期的馮保,乃至最厲害最厲害的魏忠賢,只不過都是皇帝豢養的一條狗,或者說的文明一點,用來平衡大臣的工具。而工具是隨時可以消滅的。

我們來回顧一下劉瑾的做派。劉瑾年幼時進宮,後犯法,赦免後侍奉朱厚照,博得武宗的寵愛,數次升遷,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掌權後趁機專擅朝政,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為「八虎」之首,時人稱他為「立皇帝」。劉瑾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夠讓皇帝有肆意妄為的感覺。皇帝喜歡美女,劉瑾能弄到一個懷了孕的孕婦給皇帝,皇帝喜歡武術,劉瑾為他圈養各種萌受,皇帝喜歡遊玩,劉瑾在宮中為皇帝營造集市。

而這位立皇帝是怎麼覆滅的呢?一言蔽之,威脅皇權。其實也是無根之水,安化王叛亂,同為八虎的張永與楊一清前去叛亂,楊一清勸動張永反水,張永當朱厚照面揭露劉瑾的謀逆行徑,最終劉瑾被凌遲。而細分下來,劉瑾被滅有三個原因,可以說是大部分明朝太監玩兒完的原因。

1.沒有實權。劉瑾貴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僅僅只有蓋印的權利,而沒有兵權,唐代魚承恩,漢代十常侍,乃至清朝的趙高哪個不是手握兵權,號令天下,而劉瑾在他們面前就是個小雜碎。

2.樹敵太多。當朝權貴李東陽,楊一清,楊廷和哪一個不視劉瑾為死敵。

3.最關鍵的,劉瑾的權利來自於皇帝,例如批紅,用印,都是「狐假虎威」的假權利,因此要覆滅是或早或晚的事情罷了

以上


劉瑾雖然權勢熏天,雖然號稱立皇帝,但是歸根結底,他的所有權力都是朱厚照給的,不過狐假虎威而已,一旦朱厚照不喜歡他,他的命運也就如他的前輩汪直那樣了。包括劉瑾的所謂黨羽,其實也不過是畏懼其暫時的權勢罷了,劉瑾實際是沒有屬於自己的力量的。

說實在的,劉瑾本來也可能會跟汪直一樣,雖然失敗,但保一條命,去南京做奉御的。但是太監張永不希望他活,加上劉瑾有個豬隊友張彩。這哥們知道自己被牽連之後,為了報復,在口供里揭發內閣首輔李東陽等一波大臣是怎樣阿諛奉承劉瑾的,這下是把內外大臣宦官和文官都得罪了,於是乎張永和李東陽一合計,把劉瑾的罪名從「奸黨」改成了「謀反」,這才把劉瑾給剮了。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八月廿五日,大太監劉瑾接受磔刑處死,磔刑即凌遲,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千刀萬剮,劉瑾受刑持續兩日,挨了上千刀。

監斬官是刑部主事張文麟,原本應該是刑部陝西司主事胡遠監斬,胡遠可能暈血,他聽說後「錯愕」,對尚書劉璟說:「我如何當得?」

尚書劉璟見胡遠害怕,就臨時決定派張文麟出場,攬下這份令人心情複雜的差事。

張文麟趕赴刑場時,剮刑已經執行了,按照朝廷的指示,要一刀一刀慢慢割,令罪犯劉瑾充分感受到被割肉的痛苦。

天黑的時候,劉瑾受刑暫停,可是這貨生命力頑強,依然活著,張文麟派人將他臨時關押在順天府宛平縣的監獄中。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劉瑾竟然要求吃粥,張文麟滿足了他,不想這傢伙食慾大好,連吃了兩碗,張文麟十分驚詫:「反賊乃如此?」

第二天,剮刑繼續,因為前一日劉瑾受刑時口無遮攔,說了很多宮廷見不得人的私密事情,所以張文麟讓人在他嘴裡放了一隻麻核桃。

連續割了數十刀之後,劉瑾才咽了氣。太陽初升,張文麟與同時監斬的御史向皇帝彙報詳情,請示過之後,把劉瑾銼屍示眾。

第三天,繼續割劉瑾屍體上的肉,直到割足三千三百五十七刀。被劉瑾陷害大臣的家屬爭相取其肉祭奠受害者,現場恐怖至極,張文麟感嘆說:「逆賊之報,亦慘矣!」

劉瑾的罪名是謀反,所以根據當時的法律,他的家人也要接受懲罰。他的哥哥劉景祥剛剛死亡,穿戴一品冠帶,躺在棺材裡等著入土為安。

前來抄家的官吏闖入靈堂,將劉景祥屍體拖出來,撕毀了壽衣,放在路邊,「追削其官,焚其屍」。劉瑾的家人,包括興平老家的族人統統被逮捕押送京城。

當時,「變起暴猝,人人持意行法」,以致於很多無辜的人也慘遭不幸。按照法律規定,劉瑾的侄孫劉二漢年齡尚小,只有九歲,屬於未成年人,應當免予處罰。

有人提議從寬處理,但是監斬官張文麟不同意,質問提議者:「劉瑾為誰反邪?」言外之意,劉瑾造反就是因為這個侄孫劉二漢,當年有術士曾預言這個孩子「當大貴」。

張文麟認為這個孩子正是謀反的禍源,不能寬大處理,最終,這個九歲孩子「坐誅」,也被處決了。同時被處死的,還有張彩等一些與劉瑾有交集的大臣。


為穩固皇權,保持中央集權,中國的統治者創製了許多措施制度以防大權旁落,由於一些幼帝登位,因其羽翼尚不豐滿,所以不可避免的造成外戚或強臣干權。皇帝在回攥權力時,常年在其身邊的侍從人員自然而然的成為親信,如太監,但一些太監在獲取皇帝信任後,反而成為皇權上的一顆毒瘤,正如唐朝中後期太監長期把持朝政,皇帝一度淪為傀儡,在明朝時期,雖有太監亂政,但總體而言仍處於皇權控制之中。

劉瑾(1451年—1510年),明朝太監,其本姓為談,幼年時期被宮中太監收養,之後凈身入宮成為太監。明孝宗時期,因罪獲刑,懲處其至茂陵守陵,弘治五年(1492年)明武宗朱厚照被立為太子,經人推薦劉瑾來到朱厚照身邊,成為貼身服侍太監,劉瑾自此命運轉變。由於眼明手快,很快便成為太子朱厚照的「紅人」,且與朱厚照身邊的另外七位太監谷大用、高鳳、羅祥、魏彬、丘聚、張永、馬永成被合成為八虎。1506年,朱厚照登基為帝,由此八虎地位水漲船高,一時間成為明朝呼風喚雨之人,囂張跋扈至極,而其中尤以劉瑾最為甚。

劉瑾

劉瑾在明武宗登基後,先後掌管升至鐘鼓司、內宮監掌印太監,至正德元年(1506年),開始掌管京軍三大營之一的三千營,之後更是掌管十二團營,權勢一時滔天,而伴隨著的權力的膨脹,劉瑾的貪慾也愈大,開始四處侵佔皇產,貪污受賄、打壓眾臣,群臣先後上書明武宗,要求嚴辦劉瑾,如英國公張懋、五官監候楊源、大學士劉健、御史王渙等先後彈劾,但都被明武宗包庇。顯然面對群臣的彈劾劉瑾不會無動於衷,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劉瑾召眾臣於召群臣跪金水橋南,宣示奸黨,將數十位朝臣列為「奸臣」,或貶或罰。之後,劉瑾為將權力更加集中於自己手中,更是設立內行廠,其職權同東廠相同,但巡查範圍比東廠、西廠二廠更廣,因而有人稱其為「站著的皇帝」。

明武宗

以此看來劉瑾在明武宗時期似乎無人可以撼動其地位,但安化王朱寘鐇叛亂卻成為了劉瑾人生轉折點,朱寘鐇的叛亂,一個很重要的介面便是劉瑾,在其檄文中的劉瑾罪行可謂是罄竹難書,但這篇檄文卻並沒被明武宗所看到,直至叛亂被平定後,負責軍務的楊一清開始密謀劉瑾剷除,而楊一清更是被稱為「出將入相,文德武功」的賢臣,很快楊一清便將朱寘鐇的檄文遞至八虎之一的張永,由於劉瑾的擅權專制讓同為八虎的張永極為不滿,隨後張永便將檄文呈至明武宗,一向視劉瑾為忠誠的明武宗見此檄文可謂震怒之極,當即下令革職調查劉瑾,但此時的明武宗對劉瑾並無殺機,只言「瑾負我」,直至在劉瑾住宅中搜出穿宮牌五百、盔甲、玉帶、玉璽等物,明武宗大怒,以謀逆之罪處以凌遲之刑。由於劉瑾的罪大惡極,在其伏首之後,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楊一清

參考資料:

[1] 張廷玉.《明史》

[2] 徐靜茹.《中國古代太監》

回答者:趙培文,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劉瑾為武宗朝勢焰熏天的宦官"八虎"之首,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但是在正德五年(1510)四月安化王朱寘鐇叛亂平定之後,監軍太監張永利用獻俘之機,向武宗揭發了劉瑾的十七條大罪,武宗聽後不禁大吃一驚,命令將劉瑾抓捕審問;第二天,武宗親自出馬去抄劉瑾的家,查抄出金銀數百萬兩,並有偽璽、穿宮牌五百及衣甲、弓弩、哀衣、玉帶諸種違禁物,在劉瑾日常拿著的扇子中也發現了兩把匕首,武宗見狀大怒,終於相信了劉瑾謀反的事實。經三法司會審,劉瑾被判以凌遲之刑;同年八月,劉瑾伏誅。

於是,本題很有意義——權傾天下的明朝大太監劉瑾,如何一夜之間被皇帝消滅?

確實,史稱劉瑾「權擅天下,威福任情」、「 軍國大柄,盡歸其手」,然而武宗一夕發天子雷霆之怒,可以說一招之間就制其死命,其原因究竟何在?

(京劇《法門寺》,尚長榮飾演劉瑾,劉瑾一般是白臉,這個曲目中劉瑾是紅臉,是因為他平反了冤獄)

簡要地說,就是因為劉瑾號稱"立皇帝",但畢竟不是"坐皇帝",他也並沒有做到「 軍國大柄,盡歸其手」。

明代宦官最重要的兩個職位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明史·職官志》記載:

掌印掌理內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筆、隨堂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朱。

也就是說司禮監秉筆太監可以代理皇帝行使「批紅」(亦稱「批朱」)權,也就是對內閣大臣的建議(稱「票擬」),代皇帝用紅字做批示,之後由司禮監掌印太監審核、蓋印,然後發還內閣與各部依據批紅謄寫正式詔書下發執行。因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有最終審核權和駁回重新批紅的權力,相對而言其權力更大一些,而劉瑾正是司禮監掌印太監(當然這個不是絕對而言,比如魏忠賢的職位就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反而是他的爪牙)。

宦官掌握了上述權力,理所當然權傾天下,但是這個權力本質上是依附於皇權的,他們是皇帝的代表,而不是皇帝本身;另一方面,明朝的宦官沒有軍權,或者更嚴格來說,沒有軍令權。

影視劇和文藝作品中經常有明朝的太監帶著武功高強的大隊人馬追殺忠良、縱橫南北的橋段情節,這有很大的演義成分,回歸歷史本身,就算他們憑藉提督東廠等的職位擁有這樣武力值爆棚的下屬,也多屬從錦衣衛借調的中下級軍官軍士(即所謂緹騎),就算能做到所謂」邏卒四齣,天下騷然「,然而對於軍隊,明朝的宦官們基本上沒有什麼掌控力。

@一枚明粉老師指教我:

宦官要調動京營的部隊,首先得確定報上來有緊急軍情,然後得下發聖旨,此時內閣基本就知道了;兵部、協理京營戎政衙門、京營總督勛臣、提督內臣等也都要協調;戶部、工部也要籌備軍用物資。動靜很大。(整理微信對話,未經本人審閱)

由上可知,明朝的權宦如果想要謀反,在技術上按正規流程走幾乎完全不可能,他們無法保證所有這些部門和環節都是由自己的親信掌控,而在技術層面之外,他們更無法保證京營的部隊知道」敵在紫禁城「(套用明智光秀敵在本能寺說法的一句玩笑話)也就是攻擊的對象是九五之尊本人時是不是會服從命令。

我們不難想見,上述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的。

其實,很多歷史愛好者感興趣的為什麼唐朝的宦官可以直接廢立皇帝,而明朝宦官只能受制於皇權?的答案從本質上講其實也就是上述同樣的內容。

我們讀韓文公(韓愈)的《永貞行》詩句:

北軍百萬虎與貔,天子自將非他師。一朝奪印付私黨,懍懍朝士何能為。

可知在當時主流觀念中,禁軍是」天子自將「,宦官統帥禁軍的合法性也是基於皇帝的授權代理,而二王八司馬等革新派試圖排斥宦官勢力的努力是所謂」小人乘時偷國柄「。

但是法理上如是,實際中很主要的一點,唐代的軍政軍令沒有分開,作為軍隊統帥特別是禁軍統帥的宦官掌握了至關重要的軍權而沒有其他力量與之制衡,所以他們能夠廢立天子,以」定策國老「自居,視皇帝為」門生天子「。

(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後期,一波波的宦官逼宮弒帝,專權橫行)

從宋代開始,便有國家層面軍政權軍令權分離的制度設計,這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所謂:

兵符出於樞密,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

到了明朝,在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的制度設計中,統領天下兵馬的大都督府後來分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是統領全國軍隊的最高軍事機構,管理在京的除親軍外的各衛所和在外的各督司,但五軍都督府只管軍籍和軍政,沒有軍令權。軍官的銓敘之權和軍隊調動之權歸屬於原本地位低於五軍都督府,而隨著時代發展逐漸凌駕於五軍都督府之上的兵部。

而一旦發生戰事,皇帝親自任命軍事統帥,通過兵部發出調兵命令,都督府長官或其他臨時任命的將領率領相關部隊奉命出征。

我們可以發現,在這樣的制度設計中,軍權自始至終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綜上,唐朝宦官那種同時具有募兵、帶兵、調兵等諸多職能的軍政軍令合一的權力,明朝任何一個權傾天下的宦官並不具有——事實上,劉瑾乃至魏忠賢也都不會真正」謀反「,這是另一個話題,姑置不論。

因此,即使他們在某種意義上侵奪了部分乃至大部分皇權,一旦皇權反擊,他們的威福權位瞬間就會冰消瓦解,」立皇帝「劉瑾如是、」吾知有汪太監,不知有天子也「的汪直如是,」九千歲「魏忠賢也如是。

談古論金,掰開揉碎歷史的人性和技術流呈現給您歡迎評論互動,感恩點贊關注!

明朝歷史中似乎出現過不少的大太監, 劉瑾在六歲的時候就被自己的伯父給收養,他的這個伯父也是個太監,於是他順理成章的也凈身做了太監。此人一開始並不順利,在明孝宗統治時期他還差點被處死,幸運的是,他被赦免了,並且去了東宮伺候太子。

這個太子便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朱厚照,從此劉瑾便一發不可收拾。在朱厚照登基的時候,劉瑾已經五十四歲,而這個時候皇帝僅僅十四歲,他非常的聰明,將這個小皇帝伺候的非常舒服,朱厚照才十四歲所以什麼都不會想,劉瑾非常的會投其所好,沒用多久便成了大紅人。當時他是皇宮中的八虎之首。

比如朱厚照的豹房等等都是劉瑾給主持修建的,由於這些劉瑾多次升遷,做到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這個職位是擁有批紅權的,了解明朝歷史的都知道, 批紅權是非常有用的,司禮監是十二監中最有實權的機構。我們所熟知的魏忠賢,馮保等人都是通過掌握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職位來握有實權。

劉瑾後來發展到了朝中無人敢得罪的程度,即使這樣朱厚照一夜之間也將他給消滅。說白了就是明朝的制度問題,雖說劉瑾有一定的實權,可是這都是皇帝給他的,他也沒有兵權之類的,這樣的人不可能翻起大風浪。皇帝給他這些權利,皇帝隨時也是可以收回。

劉瑾這個人得罪了太多人,沒人願意幫他說話,只要皇帝要辦,底下的人是非常開心的。其實說到底他能夠被一夜消滅,就是因為明朝的皇權制度,仔細回顧明朝的歷史,出名的大太監是很多的,可是都是皇帝想殺就殺了,明朝末期的魏忠賢,被人稱為九千歲,依然是皇帝想殺立即就給殺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明初廢相後為了強化皇權,內閣與宦官其實是互補,廢相後給宦官的權力較多、較大,東廠、錦衣衛、內行廠的出現都是如此,也是皇權運作的一種方式。劉瑾行使部分皇權,議政、票擬、批紅三權合一,皇權運行機制受到了削弱。劉瑾變亂成法、主持編纂《現行事例》,高度專權,控制朝野,成為名副其實的「立地皇帝」,其專權的程度已經威脅到了皇權。

上圖明武宗正德皇帝

安化王朱寘鐇之變具有奪皇位、反劉瑾的性質。宦官張永和楊一清的合作促成了劉瑾的垮台,說明劉瑾不但威脅到了皇權,而且也威脅到了同夥。

劉瑾的主要活動是替皇帝監視官員,負責監察一類的政務,並沒有全面掌管整個國家的權力,並未越出常軌控制六部的運作,日常政務仍歸文官。宦官擁有自已的活動空間,主要是爭奪宮廷內部的權勢和財富,宦官的活動空間其實也是皇帝為他們劃定的,並沒有給他們取代士大夫治國的許可權,因此宦官的活動空間較為有限。

上圖京劇《法門寺》中劉瑾

但如果宦官行使權力過了頭,過分干預了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權力,那麼皇帝肯定是要收拾宦官的。在皇權高度專制的明代,宦官已經不具備廢立君主、掌握軍政大權而左右朝政的能力。也就是說,在君主專制制度不斷加強的總趨勢下,宦官的政治勢力對君權的依附程度更為加深。他們只有依附和藉助君權,才有可能存在和發展,絕無與君權抗爭,甚至取代君權的餘地。

故此,宦官政治勢力興起之勢雖然兇猛,卻沒有出現敢於擅立君主的情況,所謂「高皇帝收天下之權,以歸一人,即狼戾如(王)振、(劉)瑾者,一顰而憂,再顰而危。片紙中夜下而晨就縛,左右無不鳥散獸竄,是以能為亂而不能為變也。」(王世貞《弇山堂別集》)


從明朝的四大宦官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四人看,四人專權的時間都不長四五年而已。因此,對於宦官壓制皇權的能力過高地估計了。

(1)劉瑾專權時期並不穩固:宦官內部爭權

從弘治病逝、正德登上皇位到劉瑾被剮了3357刀的正德五年八月,滿打滿算六年的時間。但在這六年里卻有「太監八虎」。其中張永、谷大用、丘聚與劉瑾矛盾比較深。另外四人馬永成、羅祥、魏彬、高鳳等表面不爭暗中積攢實力,其中高鳳就是典型代表。

劉瑾為啥開辦內行廠?也是因東西廠分別被馬永成和丘聚、谷大用掌握。雖然,在鬥爭中,劉瑾對張永等人只是佔據優勢,張永打了劉瑾,也沒有受到什麼大的處罰嘛。

(2)劉瑾專權程度並不穩固:與文官系統交廣不深

雖然劉瑾與吏部尚書兼內閣成員焦芳等有聯繫,但焦芳在文臣中並沒有根基。總之,與劉瑾有聯繫的人並沒有實際的權力。例如「天下三賢」作為弘治皇帝時期的老臣,其地位類似於「三楊」,根基非常深厚。

「皇權與文臣共享天下」的格局沒有改變。詳見我對「明朝真的是宦官權力壓制皇權嗎」這一問題的回答。

(3)「三賢」在正德元年胃口太大,引起正德懷疑,正德五年李東陽率文官與宦官合作共除劉瑾

「三賢」在正德元年就開始就對劉瑾發動進攻,面對「三賢」強大的影響力,武宗確實有些遲疑。劉瑾一看要壞事兒,趕緊在正德面前哭哭啼啼、講過去談歷史,最終把正德說服沒有殺他!劉健、謝遷在正德元年十月退休回家。

這件事之所以失敗,就是文官胃口太大,皇帝單獨面對文官肯定是害怕的,他必須要有自己親信,你要求「八虎」盡除,其實過線了!

雖然「三賢」謀殺「八虎」特別是劉瑾失敗,但他們的威望並沒有因此降低。李東陽反而集結了「三賢」勢力為一體,並懂得了鬥爭方式——以宦官內部矛盾制劉瑾。

由此,正德五年四月安化王朱寘鐇叛亂中,李東陽、楊一清、張永三人合力終將劉瑾送入斷頭台。


謝謝邀請:明代宦官專權確實是歷史上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共出現過三次宦官專權跋扈的時期,一次是東漢,一次是唐晚期,一次是明代。很多人錯誤認為,宦官專權最重的朝代是明代,因為明代的宦官個個大名鼎鼎,明英宗時期的王振,明武宗時期的劉瑾,明天啟年間的魏忠賢。然而其實中國宦官為禍最為嚴重的是唐代,因為唐代宦官往往手握禁軍兵權,唐代宦官掌兵權是從高力士開始的,高力士就被封為左武侯大將軍,掌禁軍。到後期,宦官魚朝恩,李輔國甚至可以干預皇帝的廢立,唐憲宗就是為宦官所廢殺。而唐代帝王也多次感嘆受制於家奴。

明代劉瑾為禍多年,之所以能被迅速拿下,究其原因在於雖然明代宦官經常干政,參與政治,甚至掌管東廠、西廠,但是並未掌握軍權,東廠、西廠也僅僅是特務機構。明代宦官的生死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間。明武宗時期的劉瑾,天啟時期的魏忠賢都是這樣的典型。

小王解史,關注我,帶您走進不一樣的歷史

因為明朝的太監是皇帝平衡內閣的工具。在宣德年間內閣的權利漸大,宣宗為了防止內閣的權利過大,尾大不掉,唯恐將來不好節制,這才不惜破壞祖制規定的太監不許干政的戒律,親自下令在宮內開辦內書堂,從太監中選用做事勤懇,伶俐可靠的適齡太監學習文化,並聘請朝中的學養深厚的名臣學士給他們授課,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熟悉朝廷的公文寫作及各個部門的工作流程,待學成之後按照能力擇優錄用,讓這些太監在司禮監等重要部門當差,替皇帝批紅,這對制衡內閣的權利起了重要作用。因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中有很多太監向他通風報信,立下了大功,因此取得了朱棣極大的信任,然而朱棣的得位不正使他為了能嚴密的監視建文舊臣及抓捕失蹤的侄子朱允文,下令重新建立錦衣衛,但他同時組建了由司禮監太監統領的又一個特務機關東輯事廠,簡稱東廠,東廠不但監視群臣和朝中的各大衙門,而且還能監督錦衣衛,發現問題便可直報天聽,直接對皇帝本人負責,這樣就使得當時太監的權利達到頂峰。不過明朝太監的權利遠不及漢唐,明朝太監並無軍權,他們只是皇帝豢養的貼身奴才,他們手中的權利都是皇帝給予的,司禮監是代表皇帝批准內閣奏疏的機構,司禮監和內閣相互制約,皇帝可以居中領導,這就形成明代特有的權利組合,這樣的設治可以防止其中任何一方獨大,有利於皇帝的統治。所以看明代的大太監有時雖然權勢滔天,但他只要稍加冒犯和威脅到皇帝的權利和尊嚴時,到那時皇帝只需一張紙條即可要了太監的性命,而明朝大太監的權利和生死,全都掌握在皇帝的一念之間。所以當時權傾天下的大太監劉謹,在一夜之間就能被皇帝下獄隨後便被凌遲處死,看他所謂的「權勢」在皇帝面前是那麼的脆弱,那麼的不堪一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