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前經北京同仁醫院兒科大夫洪亮醫生審校)

  前兩天,常爸和朋友喫飯。談笑風生之際,朋友忽然喉嚨感覺異樣——卡住魚刺了!喫了幾口米飯、喝了幾口水之後,仍不見好轉。

  常爸提議去醫院看看。朋友是最不喜興師動衆之人,一直說,“沒事,哪有這麼嚴重,先喫飯!”

  於是一頓飯勉強喫完,還是不見好轉,而且越來越痛。這下不囉嗦了,趕緊去醫院。

  掛了耳鼻喉科,聽醫生的:張開嘴-壓住舌-拿燈照-鑷子取出,三分鐘順利解決!

  朋友半開玩笑地嘟囔一句:真是的,一個大活人就因爲這麼根小魚刺,飯都沒喫好,還跑醫院折騰一圈!

  誰知這時候一向沉默的大夫開口扔出一大堆話:“命重要還是折騰重要啊?你應該慶幸這次扎得位置淺!我跟你說,來醫院你是來對了,要是自己在家吞饅頭吞飯,把刺扎到看不見的地方,就沒這麼簡單了,你就得上麻醉做喉鏡,弄不好扎穿食道大出血還得做手術!我們都有病例,你以爲這是鬧着玩的!”

  “我們去年就遇到過一個人因魚刺卡喉導致喉頭嚴重水腫,睡到半夜因水腫導致窒息,搶救無效死亡。”

  常爸和朋友頓時聽得目瞪口呆。

  臨走,大夫特別叮囑了一句:“記着啊!以後再紮了魚刺,就得來醫院!不要怕麻煩。”

  常爸和朋友立刻千恩萬謝畢恭畢敬地出了診室。

  回家以後,常爸上網查了查,發現遇到魚刺卡喉,我們以前常說的吞饅頭吞飯的確是大錯特錯的辦法!不僅卡魚刺這一項,還有其他諸如磕碰、燙傷、流鼻血等意外,平時常用的有些老偏方也並不科學。

  所以常爸乾脆把自己查到的成果一一列出,給大家提個醒。

  當然,對於滿地撒歡的小孩子來說,加強事前防備、營造安全的生活環境最重要。可是萬一意外真的發生,掌握正確的緊急處理方法,不但可以減少痛苦,有時候可能真的是救命之舉呢!

  No.1 喫魚卡到魚刺怎麼辦?

  喝醋?錯!

  喫饅頭、米飯噎下去?錯!

  正確方式:去醫院!

  這件事說小可小,說大可大,不過一旦發生,就是風險不可預估的事。所以常爸還是花一些篇幅說一說。

  我們可以先來看兩張圖片:

  這張是我們的咽部和食道上半部分的解剖圖。一般我們說魚刺卡在喉嚨裏,最容易發生的部分就是從嚥到會厭的部位,常見的就是扁桃體、舌根、會厭等部位。

  這張是扁桃體和咽喉的解剖圖。如果魚刺卡在扁桃體內側(如上圖),一張嘴就很容易被發現;可是如果卡在更下部的位置,通常就必須藉助內鏡等專業醫療設備才能看到了。

  魚刺紮在口腔內柔軟的組織內側,如果用饅頭飯糰強噎,很容易讓魚刺越扎越深,可能劃傷食管加重損傷;如果魚刺較硬,嚴重者就會刺穿食管導致大出血!

  另外,喝醋軟化魚刺也是不靠譜的。首先醋經過咽喉的時間很短,並不足以有軟化效果;其次如果醋真能軟化魚刺,那對器官的刺激也是很大的,還可能會增加感染風險。

  所以卡到魚刺,最靠譜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只有一個:去醫院,去醫院,去醫院!(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立即停止進食,減少吞嚥動作,安慰孩子,減少哭鬧,避免將魚刺吸入喉嚨或食管。找一個有專業耳鼻喉科室及醫療設備的醫院,醫生一般都會根據病情提供科學的解決辦法。如果魚刺只在口咽部,一般不用麻藥,直接鑷子取出,如果位置較深,直視下看不到,可以噴局麻藥,通過喉鏡或纖維喉鏡取出,如果年齡太小,無法配合,那需要全麻下取。

  只要卡到魚刺就要跑去醫院嗎?

  常爸也諮詢了專業人士,提供了兩種方法,但都適用卡的部位較淺的情況:

  一種是用扁片壓住舌頭,患者做乾嘔狀,另一人用手電筒照射口腔深處,如果肉眼能看到魚刺,且方便自行用鑷子取出的話,可以試試;如果不行,立刻就醫。

  還有一種是輕咳,一些扎的不深的小魚刺,可能會靠震動而咳出來。但注意一定是輕咳,否則肌肉用力過猛,也可能加重損傷。

  也有人說,可是有時候喫饅頭喝醋好像的確解決過問題啊?常爸只想說,魚刺大小、卡住的部位和角度不同,有時候能解決問題是僥倖,也不排除是微小魚刺被自行消化的緣故。

  但如果是小孩子被魚刺卡到,他們常常不能很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感受,還是不要大意,及時就醫要緊。

  No.2 娃被燙傷怎麼辦?

  冰敷?錯!

  挑破水泡?錯!

  抹牙膏?錯!

  抹醬油、蛋清、香油#¥%…?錯!

  正確方法:第一時間用流動的冷水,衝!

  一說到燙傷,我們常常會想到被開水、蒸汽等燙到。爺爺剛泡上一杯滾燙的茶水放在茶几上,伸手就能給撥拉翻;一眼看不到,小傢伙溜進廚房,分分鐘能把地上的開水壺、燉好的一鍋熱湯給踢倒。有時候,真的不是我們不負責任,實在是小朋友們身手太敏捷,簡直防不勝防。

  但其實燙傷、曬傷、燒傷,在英文中都可以用“burn”來表示。所以下面我們提到的燙傷,也適用於曬傷、燒傷的情況。除了我們常見的熱水、蒸汽容易引起燙傷,還有熱物接觸(烤箱、電餅鐺等)、化學品、放射線、電流、火焰等,都可以引起燙傷。

  那麼燙傷後,我們第一時間是如何處理呢?

  立即抱着娃衝向醫院?

  立即把衣服脫掉?

  立即衝向衛生間,找來牙膏,抹?

  立即衝向廚房,找來醬油、蛋清、香油#¥%…抹?

  娃不哭,好像不疼哎,那就不嚴重,不用處理?

  哦,用冰塊冰敷降溫?

  哎呀,有水泡了,拿根縫衣服的針,個個挑破?

  都紅了哎?我立即用毛巾幫娃擦擦?

  NO! NO! NO! 統統不!靠!譜!

  比如冰敷,會延遲傷口癒合,甚至凍傷;

  比如抹牙膏、醬油、蛋清、黃油、草木灰等等,這些可能會讓傷口更加惡化,繼發感染,還會干擾醫生的判斷,並且加大傷口的清洗難度;

  再比如挑破水泡,處理不當會增加傷口感染的風險。

  另外,也不要擦拭燙傷部位!這樣會導致水泡增加。甚至使皮膚破潰。

  還有立即把衣服脫掉,可能造成粘連部位皮膚進一步損傷。

  不疼不代表不重哦,如果傷到了皮膚深層組織,可能不會很疼,但是比較嚴重的。

  一旦發生燙傷,應該怎麼辦呢?

  答案是:第一時間拉到流動的冷水下(自來水龍頭即可),衝!

  無論是否去醫院,一旦發生燙傷立即進行沖洗,越快越好,衝15-30分鐘,無法沖洗的傷口,可以冷溼敷,並及時更換。現場沒有冷水,其他涼的、無害的液體都可以,比如牛奶、灌裝飲料,切忌用過冰的水或者直接用冰塊覆蓋傷口,整個過程要避免摩擦傷口。

  冷水衝或溼敷的作用主要是迅速降低燙傷部位的溫度,阻止熱力繼續作用,從而減輕組織的損傷,也能起到止痛消腫的效果。如果是化學燙傷,比如石灰、濃酸、濃鹼,遇水會出現化學反應,再次燒傷,需要先想辦法儘量擦掉表面化學物品,再用大量清水沖洗,避免化學物品殘留繼續燒傷皮膚。

  很多時候,孩子被熱水燙的程度並不嚴重,只是皮膚表面輕微紅腫,且受傷面積不大(比如只燙到手指),用冷水衝足夠長的時間後,疼痛緩解,孩子也沒有其他不適,就不需要專門去醫院了。沖水結束後,如果還是有疼痛,但是表面只是紅腫,或少量水泡,沒有破潰,可以採用冷溼敷的辦法,進一步緩解局部疼痛和減輕損傷,溼敷的液體可以加入適量蘆薈水,促進修復。

  根據嚴重程度不同,燙傷分三個等級:

  一度燙傷:最溫和,只是引起皮膚髮紅或輕微腫脹,比如剛纔說的這種情況。

  二度燙傷:引起水泡和腫脹。

  三度燙傷:可能出現燒焦或皮膚變白,此時不只是傷到表皮,還傷到深層組織。

  如果是二度或三度燙傷,或者大面積燙傷,應該在第一時間用冷水衝後,完成下面幾個步驟:

  去衣:去除受傷部位的衣服;爲什麼用的是“去除”而不是“脫”,當燙傷程度不明時,無法判斷衣物是否與傷口粘連,特別是袖子、褲腿處,直接脫的話,可能造成粘連處皮膚撕脫,所以不建議用“脫”的方式,而是剪開衣物,判斷傷口後,儘可能剪掉沒有粘連的部分,粘連的部分可以交給醫生處理;

  蓋:如果傷口沒有出血,就用消毒紗布或者乾淨的毛巾、牀單將傷口蓋好;如果有出血,則應在蓋好傷口後及時就醫;注意不要用可能粘連傷口的布料!

  送:如果有以下幾種情況,應該立即送醫院就醫:

  (1)三度燒傷;

  (2)燙傷部位發生在:手掌和腳掌(如果燙傷很嚴重)、臉、生殖器;

  (3)燙傷面積佔到全身總面積的10%及以上(一手掌大致等於 1% 全身總面積);

  (4)紅腫和疼痛持續數小時以上,用冷水衝仍不見好轉;

  (5)傷口發生感染。

  送醫院需要注意,不是所有的醫院都有處理燙傷,特別是嚴重燙傷的能力,最好在路途中安排人收集相關信息(電話、網絡),直接前往能處理此類情況的醫院,達到高效救治,避免途中輾轉,耽誤治療。

  如果孩子實在疼痛難忍,適當的止疼藥也是可以用的。美國兒科學會(AAP)指出,對於6個月或更小的嬰兒,可以用醋氨酚止痛;對於超過6個月的兒童,可以給予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當然說一千道一萬,對於意外事故的發生,最重要的還是預防。

  在此,常爸有個建議,就是可以主動讓孩子從小建立起“燙”的概念。不妨在孩子幾個月大喫飯、喝水的時候,就在安全範圍內讓他們感受一下“燙”的感覺。孩子其實很聰明,幾個月大就能理解和記住“燙”的概念。這樣在他們會走會跑、活動範圍增大之後,只要告訴他們某某東西“很燙,要離遠點”,他們反而會更懂得保護自己。

  NO.3 孩子撞到頭怎麼辦?

  撞到頭立刻大哭,趕緊去醫院?錯!

  撞起一個大包,趕緊揉一揉?錯!

  正確處理:碰到頭後立刻大哭,但隨後平復,即不用擔心;如有腫包,可冰敷。繼續觀察24-48小時。

  孩子從會翻身開始,幾乎就開始了“撞到頭”的遭遇:一不小心翻下牀,可能會撞到頭;學走路走不穩,可能會撞到頭;亂跑亂跳冒失莽撞,也會撞到頭……

  那麼如此頻繁的“撞到頭”,什麼情況下需要擔心,什麼情況下不需要擔心?

  如果磕碰後,孩子立刻大哭,但是仍保持警覺有意識的狀態,且一段時間後(通常不超過10分鐘)能平靜下來,則無需擔心;即使碰出輕微腫塊,也無需擔心。

  這時候需要做的就是冰敷傷處,一般在20分鐘左右,以減輕腫脹。

  注意!不要揉!

  我們常常會這樣哄孩子:“碰疼了吧?不哭不哭,揉一揉就好了……”

  這其實是大錯特錯的。

  因爲頭部受到撞擊後形成包塊,也就是常說的腫包,本就是血管破裂所致。如果隨意按揉,反而會加劇血管的破裂或感染,本來撞出個小血腫,生生給揉成一個大腫包。

  同樣的道理,如果孩子發生扭傷,比如崴腳,也千萬不要揉,冰敷消腫纔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並不是隻有一個小的包塊,就代表孩子不會有事,有些嚴重情況,即使很少發生,我們也要嚴密觀察孩子情況,時間約24-48小時,如果有以下情況,則需要立即就醫:

  (1)頭部有出血性外傷;

  (2)沒有哭,而是出現意識模糊、半昏迷、嗜睡(不易叫醒或叫醒了很快又睡覺)跡象;

  (3)持續頭痛,哭鬧不止(例如半小時或1小時以上);

  (4)反覆嘔吐(注意是“反覆”,孩子有時也會因恐懼發生嘔吐,但通常不會超過2-3次);

  (5)失去意識,哪怕只是幾秒鐘;

  (6)行走困難或不能保持平衡;

  (7)眩暈;

  (8)極度易怒或其他異常行爲

  (9)滲血或水狀液體從鼻子或耳朵

  (10)瞳孔大小不等,或視覺模糊;

  (11)抽搐(癲癇發作)

  (12)耳朵持續耳鳴

  但有一點值得注意,如果孩子失去意識或者無法起身,千萬不要擅自移動他。因爲如果存在脊椎損傷,移動不當會導致傷情惡化。

  No.4 鼻子出血怎麼辦?

  躺下或者仰起頭來,以減少鼻血流出?錯!

  用紙巾擰成團塞進鼻孔止血?錯!

  正確方式:坐下或站着,稍微低頭或向前傾斜頭部,用手指壓迫鼻翼10分鐘

  孩子的鼻腔粘膜薄嫩,感冒、過敏、乾燥、挖鼻孔,以及偏食導致的鼻腔內血管脆性增加,都可能是導致孩子流鼻血。

  但實際上,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鼻中隔前部出血是最常見的原因,一般比較好止血,出血量不大,流鼻血並沒有看上去那麼可怕。高發年齡段是學齡期到青春期,2歲以下兒童則比較少見,如果此年齡段兒童經常出現鼻出血,要注意非意外創傷或嚴重疾病。

  那麼孩子流鼻血應該怎麼辦呢?

  美國兒科學會明確建議的止血方法是:

  (1)讓孩子坐着或站着,稍微向前傾斜頭部(即稍微低頭)。如果是大孩子,會擤鼻涕,可以讓他輕輕的擤一擤,把血塊擤出;

  (2)捏住孩子的鼻翼兩側(軟的部分),約10分鐘左右(囑患兒用口呼吸)。

  (3)10分鐘後,看是否還在流血。如果還在流血,就重複這個步驟,再按10分鐘;如果仍然沒有止血,則需要去醫院就醫。

  關於流鼻血的應對措施,AAP也明確提出,有兩件事不可取:

  一是不可讓孩子躺下或者仰頭。這樣會使鼻血倒流到嘴裏,嚥下去可能會引發嘔吐,如果不小心嗆到氣管,則後果更嚴重;

  二是不可用紙巾、紗布或者其他材料放進鼻孔裏止血。因爲紙巾等特體可能觸及出血區,從而幹擾正常的凝血過程,此外如果我們用紙巾連堵帶擰,也有可能使鼻粘膜二次受傷。將紙巾拿出來時,也有可能破壞剛剛形成的凝血面。

  對於反覆鼻出血的孩子,需要根據出血情況及病史,進行一些檢查,排除嚴重疾病,可能要做的檢查爲:全血細胞計數、凝血功能、VIII因子活性、血小板功能測定等檢查,甚至要進行局部影像學檢查,除外惡性腫瘤或肝臟疾病引起的鼻出血,具體需要醫生決定。

  排除嚴重疾病後,仍有反覆鼻出血,需要進行鼻腔管理,特別是冬季空氣乾燥的環境,可以在洗臉後,或者用溫水溼潤鼻腔後,在鼻腔塗上油性物質,比如凡士林、香油,結果比單純觀察有效。

  當然,我們都希望寶寶們都平平安安,這些事故都不會發生,但是我們也不能心存僥倖,以爲這些意外的發生概率很小,就不關注了。平時多學一點意外傷害的處理,避免遇到時手忙腳亂。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轉給有需要的朋友,也轉給寶寶的主要看護人(比如爺爺奶奶、育兒嫂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