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高240釐米,寬95釐米,厚33釐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2004年3月出土於重慶市雲陽縣舊縣坪遺址,據碑文首句“漢巴郡朐忍令廣漢景雲叔於,以永元十五年季夏仲旬己亥卒”,擬碑名爲“漢巴郡朐忍令景雲碑”。陰刻隸書,凡13行,每行約30字,全文共367字

  《景雲碑》

  爲現代較少出土的隸書精品

  景雲碑書風秀勁穩健

  節奏分明,情質交融

  景雲碑成於隸書藝術成熟和鼎盛的東漢後期。在爲人熟知的漢碑中,張遷碑與景雲碑在字體風格上最爲相近。

  縱觀景雲碑全篇,文字結體較爲方整嚴謹,與多數東漢隸書字形的圓潤舒展有別。部分文字的橫、撇、捺、鉤等筆畫收尾處鋒芒畢露,體現出接近魏晉隸書的特點。如“魂”、“追”等字,主橫畫意氣沉雄,強調筆力,收尾處卻以燕尾蓄勢高挑,頗爲誇張。

  景雲碑書風秀勁穩健,節奏分明,情質交融。作爲迄今爲止三峽地區唯一出土的漢碑,極富文物價值,其“雕飾、書法,即足以頡頏中原,堪稱漢代西南第一碑”。景雲碑深埋於黃土之下逾千年,因禍得福,字口鋒芒如新發於硎,神氣獨具,漢風撲面。

  景雲碑原碑欣賞

  關於景雲碑

  麓山子清

  一、出土

  舊縣坪遺址位於重慶市雲陽縣故縣城西15公里的長江北岸山丘上,該遺址於1958年被發現。

  1994年編制三峽庫區文物規劃時,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曾對舊縣坪遺址進行過試掘,清理出了房址、排水溝等遺蹟,初步認定舊縣坪遺址爲朐忍縣之所在,將其列入需發掘的重點之一。

  二、朐忍

  關於朐忍縣得名的由來,說法主要有二。一是以民國年間刊刻的《雲陽縣志》爲代表,以爲“朐忍”即“蚯蚓”的別名,縣誌中說:“縣境兩岸,每雨暘蒸鬱,沙步中,蚯蚓羣出,糾結蠕動,至不可容足,舊縣坪尤甚,足見古人名地之確。”另一種說法以歷史地理學家任乃強爲代表,他稱:“所謂朐者,齊語海水之義,亦即謂煎鹽之水也。忍者,騰突而不外著之意。是謂溪中鹽泉潛涌之狀耳。蓋齊人所命名也。”

  三、景雲

  景雲其人未見諸典籍,從碑文中可知,景雲字叔於,東漢永元十五年(103)去世,死時爲巴郡朐忍縣的縣令。景雲的籍貫,應是在廣漢郡治下的梓潼縣(今四川省梓潼縣城關)。

  有學者認爲,景氏出自羋姓,系以諡爲氏,爲楚景平王之後。西漢初年,作爲漢高祖“強幹弱支”的措施之一,景氏被遷至關中。漢高祖平定異姓諸侯王之後,其中一支景氏族人被再次遷徙到蜀地,並發展成爲當地望族。

  至於立碑者,爲其同鄉人(也是繼任者)的雍陟。雍陟的生卒年不詳,據考證,他的生活年代主要是在漢靈帝時期前後,他的仕途順序應爲:孝廉朐忍令益州太守。《華陽國志·漢中志》說梓潼有“文、景、雍、鄧”四大姓,身爲同鄉和朐忍縣令繼任者的雍陟,爲故去的景雲立了這塊頌德碑。

  四、碑文

  陰刻隸書,凡13行,每行約30字,全文共367字,錄如下:

  漢巴郡朐忍令廣漢景雲叔於,以永元十五年季夏仲旬已亥卒。

  君帝高陽之苗裔,封茲楚熊,氏以國別。高祖龍興,婁敬畫計,遷諸關東,豪族英傑,都於咸陽,攘竟蕃衛。大業既定,鎮安海內。先人伯況,匪志慷慨,述禹石紐,汶川之會。幃屋甲帳,龜車留遰,家於梓幢。九族佈列,裳絻相襲,名右冠蓋。

  君其始仕,天資明括,典牧二城,朱紫有別,強不凌弱,威不猛害,政化如神。蒸民乃厲,州郡並表,當享符艾。大命顛覆,中年殂歿。如喪考妣,三載泣怛,追勿八音,百姓流淚。魂靈既載,農夫惻結,行路撫涕,織婦喑咽。吏民懷慕,戶有祠祭,煙火相望,四時不絕。深野曠澤,哀聲忉切。追歌遺風,探績億世,刻石紀號,永永不滅。烏呼哀哉,烏呼哀哉!

  贊曰:皇天炳壁,郢令名矣。作民父母,化洽平矣。百工維時,品流刑矣。善勸惡懼,物咸寧矣。三考絀勑,陟幽明矣。振華處實,畼遐聲矣。

  重曰:皇靈稟氣,卓有純兮。惟汶降神,梃斯君兮。未升卿尹,中失年兮。流名後載,久而榮兮。勒銘金石,表績勳兮。冀勉來嗣,示後昆兮。

  熹平二年仲春上旬,朐忍令梓潼雍諱陟字伯寧爲景君刊斯鉻兮。

  五、景雲碑的藝術價值

  景雲碑成於隸書藝術成熟和鼎盛的東漢後期。在爲人熟知的漢碑中,張遷碑與景雲碑在字體風格上最爲相近。

  東漢《巴郡朐忍令景雲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