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孩子的問題那麼多?很多父母將之歸咎於孩子本身或社會環境,解決辦法也無非是加強規訓、升級打壓,還有人呼籲恢復傳統孝道。

這都不得其法。正如美國養育革命先鋒人物朱莉·利思科特所指出的,孩子的問題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於父母錯誤的養育方式。

本文用案例和理論深入剖析了我們的養育方式存在的核心矛盾,同時也給出了問題的解決之道。

叛逆、自殺、抑鬱……為什麼現在孩子問題那麼多? 新聞 第1張

把愛變成繩索,把期待變成鞭子

思思是我所在城市一所名校的初三學生,還有兩個月就要中考了,她卻精神萎靡,要麼不去上學,在家睡覺、玩遊戲、看玄幻小說,父母好說歹說好不容易去了學校,也基本上處於迷糊狀態,根本聽不進課。

她不想再為考試付出努力,只想熬到初中畢業就找份工作,不再依賴父母生活。如果因為年齡原因無法進入勞動力市場,那就讀個職高。

思思原本是個乖乖女,從小學業優秀,可這一切都在初二下學期突然改變。

某天臨近午夜,思思的作業還沒寫完,她困極了,守在一旁的父親卻不許。父女倆爆發了嚴重爭吵,盛怒之下,父親揚手把一杯茶水潑到她臉上,她頓時崩潰,哭着喊着奔向窗前,揚言要跳樓……

第二天清早,思思神思恍惚,已不記得夜間發生的事,只是反覆唸叨:“有人要打我,有人要打我”。

她在精神衛生中心住院治療一個多月,效果不明。出院後,每天服用抗抑鬱葯、安眠藥,葯物反令她白天困頓、乏力。她讓父母別再對她寄予希望,再生一個孩子。

怕女兒輕生,母親辭職做起了全職媽媽。她恨自己軟弱,後悔沒能抵擋住丈夫對女兒的高壓管控。父親亦愧悔交加,深恨自己毀了女兒的前程。

中國太多父母把子女養育作為家庭的重心,養育的重心圍繞子女教育展開,教育的重心又落實在考試成績上。

如今的父母聚會,聲討孩子“叛逆”是一個重要議題,孩子叛逆的年齡比二、三十年前大大提前,甚至提前到七、八歲的小學生,兒童抑鬱自殺的年齡也屢創新低。

而孩子的成長一旦沒有達到預設的養育目標,父母常常將之歸咎於孩子本身或社會環境,解決辦法也無非是加強規訓、升級打壓,還有人呼籲恢復傳統孝道。

這都不得其法。正如美國養育革命先鋒人物、斯坦福大學前新生教務長朱莉·利思科特所指出的,孩子的問題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於父母錯誤的養育方式。

不誇張地說,我們的養育方式陷入了空前危機,反思與改變已經迫在眉睫。

叛逆、自殺、抑鬱……為什麼現在孩子問題那麼多? 新聞 第2張

親子關系的背後其實是權力關系

不同的養育方式對應不同的溝通方式,也體現了不同的權力關系。

1、放任型父母

放任型父母對孩子幾乎是有求必應,他們不願制定規則,也不提出期望,因此缺乏規訓的基礎和需要,也可能會提醒、嘮叨,但很少落實口頭威脅所要採取的行動。

這類父母和子女不存在權力爭奪的基礎,親子之間不容易發生沖突。但這類父母如果同時是直升機父母(指父母像直升飛機一樣盤旋於子女頭頂,對子女實施指揮、幫助),更容易“寵壞”孩子。這類父母在中產父母中佔比較小。

2、忽視型父母

忽視型父母對孩子既缺乏愛的情感和積極反應,又缺少行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一般只提供食宿衣服等物質需求,不在精神上提供支持。

這類父母與子女不存在權力爭奪的問題,基本上沒有盡到養育之責。這類父母(以父親居多)佔有相當比例。

3、專制型父母

這類父母主觀性強,高標準、嚴要求;期望孩子服從、尊重自己;習慣於訴諸恐嚇、羞辱、打壓、懲罰;他們不傾聽子女,不解釋自己的行為理由。這類父母和子女常常發生權力爭奪。

無論是學習困難、迷戀遊戲、失戀自傷、抑鬱,還是成年後有母女、婆媳沖突的女性,或有夫妻關系問題的男女,都曾存在親子關系的問題,他們往往都有專制的父母。

4、權威型父母

權威型父母把孩子視為獨立、有理性的人,對孩子充滿親情溫暖;對子女有要求、有引導、有支持,對孩子的需求和行為做出及時熱情的反應,鼓勵並尊重孩子表達意見與觀點。

這是一種理性的、民主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最為有利。《紐約時報》暢銷書《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作者阿曼達·裏普利認為,“權威型養育”結合了“專制型”和“放任型”養育模式的優點。

據我觀察,中國中產父母的主流養育模式是專制型養育。更多中國父母的養育行為則往往結合了兩種不同模式的某些做法,比如有的父母(通常是父親)經常忽視孩子,即使與孩子溝通, 往往也是一副頤指氣使的專制者面孔。忽視而專制可以說是最差的一種養育模式,比忽視加放任還要糟糕。

相較於西方父母,中國專制型父母缺少對子女主體性、人格、權利、自由、自尊的基本尊重,甚至就是缺少這方面的意識,彼此隔着一道人文主義的鴻溝。

叛逆、自殺、抑鬱……為什麼現在孩子問題那麼多? 新聞 第3張

父母表達愛的技術和能力,亟待翻轉式的改變

父母愛孩子的本心無可置疑,然而,主觀的愛的表達未必等於愛的接受。從父母的角度講,無論他們做什麼,逼迫、貶低、吼罵、責打……無不是愛的表達——“我都是為了你好”。

然而,孩子的感受卻不是這樣。他們關心的不是父母愛的本意,而是父母的具體言行。那些“還不都是為你好”的言行讓他們受傷。

愛孩子,需要做到言語、行為與本心一致。愛要通過溫暖、滋養心靈的言行表達。我們表達愛的技術和能力需要翻轉式的改變。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是焦慮的根源,同時導致很多非理性的行為(就跟文首案例中的父親一樣)。

在這裏有必要問一下,什麼是成功?

以考大學、考名牌大學為目標的成功觀太過狹隘,通往成功的途徑並非只有這麼一條。當代人普遍接受了社會化、物化、簡單化的成功標準,將其化約為金錢、地位、名頭,並有為了成功不擇手段、不問道德、良知的傾向。這是對成功的誤解。

根據字典釋義,成功指達到或實現某種價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從而獲得預期結果。成功包括精神與物質兩方面。只要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目標,不斷奮鬥,體現出自我的價值,無論結局如何都可以是成功的人。

父母有必要擴大視野,去除執念,超越狹隘的功利標準,置換內心的養育目標,採取更多元、寬泛、尊重孩子主觀感受的成功觀。珍視眼前獨特、唯一的孩子,而不是把他作為實現父母設定的理想目標的工具。

其實,與其說我們關心成功,不如說我們關心的是孩子的幸福。我們把成功等同於幸福。

有必要追問,什麼是幸福?

對此,很多父母未必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國際知名幸福研究專家保羅·多蘭認為,幸福是人生過程中體驗到的愉快和意義,兩者越平衡,過程中體驗的愉快和意義越多,人生的幸福總量就越大。他特別指出,未來的幸福不能彌補當下的幸福損失。

十年寒窗,幸福很少、痛苦很多,考上大學還能聊以自慰,對於那些考不上大學的人,過程中的痛苦就是幸福的凈損失。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霍華德·金森研究後發現:“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着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纔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最全面的精神心理健康研究格蘭特研究歷時75年,從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持續追蹤268位哈佛學生的人生,求解“幸福密碼”,得出的結論是:對於幸福人生,愛、關系最為重要,而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金錢、權力、地位。

這些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示,父母們不妨以此對照和修正自身的觀念與做法。

首先,我們在定義成功和幸福時,受制於物質極度稀缺的恐怖記憶,關注匱乏性需求,嚴重忽視了存在性需求。

另一方面,大學、名牌大學畢業證未必能兌換為高收入、高地位。因為,我們的養育方式有重大缺陷,沒能真正幫助孩子做好對接職場、社會的準備,甚至不能幫助他們建構良好的親密關系。

在養育過程中,我們在一些方面做得過多,在另一些方面又做得太少,甚至反向作為。

在物質上,我們拚命富養孩子,卻對孩子的思想、精神、心理狀態漠不關心,傳遞庸俗市儈的生存哲學,導致孩子價值虛無、價值觀混亂;

在生活上,我們包辦代替,沒有幫助他們鍛煉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情緒調節能力、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導致孩子身體長大,精神上卻無法獨立自主,自我效能感低;

我們對孩子指揮、命令較多,尊重、傾聽較少;我們不鼓勵思想自由、人格獨立,要求孩子言聽計從,否則就是“叛逆”;

我們對孩子否定、批評、論斷較多,肯定、贊揚、認同較少;悲觀、虛無色彩濃厚,樂觀、理想主義缺乏。

叛逆、自殺、抑鬱……為什麼現在孩子問題那麼多? 新聞 第4張

許多父母在理論上知道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很重要,在現實生活中又經常貶低孩子。從人格、尊嚴的意義上講,我們是在勒索,甚至虐待孩子。

難怪當代子女與父母的關系普遍質量不高,不僅是學業“失敗”的孩子,就是成績很好的孩子,對父母也頗多怨言、怨恨。

我們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反映了我們是否有把孩子視為平等、獨立、有尊嚴、有自由意志的主體,是否把父母子女之間彼此分離、把孩子的獨立作為養育目標。

孩子是民族的未來。不正常的親子關系以及不正常的養育模式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民族的未來能讓人樂觀麼?

大多數中國父母是程度不同的專制主義者

有位80後父親固執地認為:孩子必須懼怕一位家長才行,夫妻之中必須有一個人唱白臉,這樣才“鎮”得住孩子。

他當仁不讓地承擔起這個令女兒害怕的角色。孩子從小就受到他的嘮叨、打罵,如他所願,孩子確實怕他,只要他在身邊,她就緊張。8歲的她已經琢磨着如何遠離父親,請求媽媽讓爸爸搬到單位吃、住,工資也不用親自送回家,銀行轉賬就行了。

他的觀念來自他成長的家庭。他小時候就是這樣被對待的。這是他熟悉和習慣的方式。

他的觀念和做法在中青年父母中有代表性。

父母為什麼需要孩子懼怕自己?為什麼需要“鎮”住孩子呢?這樣的觀念背後,有着對孩子怎樣的想象?又隱藏着怎樣的親子關系認知?

其實,父母之所以需要孩子懼怕自己,無非是為了便於管理。這樣,父母就無須花時間瞭解孩子“不正確的”想法、體會孩子“幼稚的”情緒,不需要解釋、溝通、協商以至於達成共識。如果孩子犯了“錯誤”,也就是說言行不符合家長的意志,施以言語打壓、暴力處罰,就可以達到糾正的目的。

這是一種專制主義的養育方式,在養育哲學的意義上,大多數中國父母是程度不同的專制主義者。

叛逆、自殺、抑鬱……為什麼現在孩子問題那麼多? 新聞 第5張

反抗是孩子生命成長的必須

在當今世界,中青年家長很難把自己同專制獨裁聯系起來,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開明、民主。事實是,我們常常知行背離。

肖肖留學海外名校,一個學年下來,多門功課掛科,情緒崩潰,瞞着父母放棄了學業,還斷絕了與父母的聯系。

終於在本市出租屋找到他時,父母既驚且怒,他的一句話讓崇尚自由、民主的父母無話可說:“你們什麼時候給過我自由、民主?!”

他列舉了父母在他小時候威脅不要他、扔掉他喜歡的書、強行要他去他不想去的學校等諸多“暴行”,指控他們否定他的看法,強加他們的觀點,讓他失去了朋友……以至於“聽見我媽的聲音我就感到毛骨悚然”。

專制的養育方式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能還有效,隨着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很多家長在孩子小學高段、初中,就開始遭遇孩子的抵抗,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更小的時候就已經力不從心,驚呼孩子“叛逆”了。

所謂“叛逆”,無非犯上作亂的意思,這個詞本身已經預設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彼此權力不對等、身份不平等的意識。

其實,“叛逆”之說弄錯了親子沖突的根源,誤導了父母,是典型的父母生病,孩子吃藥。實際上,只有父母不適當地對孩子空間的介入、幹擾,不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壓制孩子的自由、天性,不講公平、正義,孩子才會不服從,進而反抗。

如果你的孩子反抗你,我得恭喜你!反抗是生命成長的必須,孩子有反抗的意識和能力,說明一切還有救。

孩子對父母有力、成功的反抗,意味着對父母遮蔽和壓迫的超越,對父母經驗、認知天花板的突破。真正在意子女成長、自我實現,而不是關心自己的權力、面子和控制的父母,一定會對子女的反對、反抗表示理解、欣賞,甚至鼓勵。

專制獨裁式養育,導致孩子人格的缺失

深究起來,專制主義的父母對孩子的想象是很負面的,認為孩子懶惰、貪玩、不求上進,因而需要打擊,需要指揮、命令、規範,必須把孩子糾正到父母認為的正確軌道上來,不然就要出問題、走彎路,甚至被毀掉。

同時,這類家長也有意無意地預設了自己的全知全能,理由無非是家長有閱歷、有知識,不僅知道什麼是成功,還知道通往成功的直路,因此,孩子只要按照自己規劃的道路走,不就萬事大吉了嗎?

進而言之,專制獨裁式家長的觀念中,父母生育、養育子女,對孩子有恩,子女從屬於父母,彼此是主從關系。實際上,不少父母在抨擊子女反叛時,都會說這麼一句:“生你、養你,吃着我的,用着我的,還不聽我的話!”

懷揣居高臨下的心態,很多父母忘了子女也有尊嚴,對子女說話,常常尖酸刻薄,卻美其名曰“恨鐵不成鋼”,以此掩蓋情緒失控、簡單粗暴的真相。那其實是不敢誠實面對自己,為自己開脫的遁詞,典型的自我美化自我感動,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愛孩子的初衷固然毋庸置疑,但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愛最重要的不是表達,而是感知、接受。

很多父母可以認同吼叫、打罵是專制行為,殊不知,對孩子隨時的指揮、命令、否定、論斷,同樣也是專制的一種,其對孩子的心理傷害、思想侷限也會很嚴重。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認為,專制主義養育方式不利於兒童自由而充分的成長,壓抑兒童天性,“好比是給兒童穿上一件緊身衣,容易導致兒童人格問題、心理障礙。”

叛逆、自殺、抑鬱……為什麼現在孩子問題那麼多? 新聞 第6張

另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弗洛姆區分了 “專制獨裁的良知”與 “人文主義的良知”。

前者乃是兒童將父母等外在權威確立的戒律,內化為自己的心聲。這種良知不是基於個人自己的價值判斷,而是為了獲得獎勵和害怕懲罰所採取的權宜之計——難怪很多孩子找不到自己的聲音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也難怪有些孩子小小年齡就成了兩面派,當着家長的面一個樣子,揹着家長的面另一個樣子。

相反,“人文主義的良知”則不受父母制裁與報償的影響,是存在於兒童個人心中真正自我的心聲,是對自我的真誠關愛與肯定,有助於個人完整人格獲得健全和諧的發展。

誠哉斯言!除了兩位思想家談到的對孩子個人人格的負面影響,專制獨裁式養育還導致親子關系的緊張與沖突。

當代中國父母的養育思想正處於傳統專制主義向現代人文主義的過渡階段,固然接受了一些人文主義的養育理念,實踐中仍呈現出濃厚的傳統家長制、專制獨裁色彩,而我們的孩子,有更高的自由意識和權利要求。

解決之道——人文主義養育模式

中國式養育的危機,是父母專制養育所致,解決之道是人文主義養育思想及其支撐的權威型養育方式。

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和世界觀,人文主義肯定了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

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是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盛行的一種教育思潮,它繼承了西方歷史悠久的人文主義教育傳統,以現代人文主義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着重強調培養人的整體性、全面性和創造性。

西方人文主義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歷史悠久,不僅深刻影響到學校教育,也影響到父母的養育實踐。西方父母普遍把孩子視為人格上與父母平等的人,從小把孩子作為平等、獨立的個體對待,像尊重成年人一樣尊重孩子,對子女的命令、控制、指揮、壓抑比較少,孩子自主性比較大。而因為有了親子之間的平等、獨立、尊重,他們的親子關系也更輕鬆,彼此掣肘更少。

無論教育還是養育,中國還沒有經歷過像樣的人文主義洗禮,既面臨著清理和擺脫傳統家長制、等級制、家長專制獨裁這些基本上屬於西方古典人文主義時期的任務,也需要借鑒和整合西方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

我們的父母敢於破除那些自以為是的自我認知和親子關系想象,尊重、平等對待作為另一個生命的孩子的人格嗎?敢於對孩子放權,敢於承認孩子離不開自己指揮的想法其實是虛妄和投射嗎?

斯坦福大學教授特瑞·卡塞爾認為:“父母就是拿來愚弄和蔑視的……即使是最受尊敬的傳統也是用來突破的;創造力理所當然存在於個體而不是羣體,在於青年而不是老人……在象徵意義上和其它方面,個人權利的伸張不可避免地始於孩子最初對家長的反叛。”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傳統經驗失靈的今天,卡塞爾的話可謂振聾發聵。孩子越對我們言聽計從,就越可能被我們的觀念和經驗侷限。

如果可以在養育中貫徹人文主義基本精神和教育思想,允許孩子獨立、自由,不是把孩子的不同意見和感受視為需要“鎮壓”、“糾正”的行為,而是鼓勵自由思考、辯駁,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做決定、承擔責任的能力。

那麼,當今中國式養育中的主要問題、親子關系問題,可以得到極大的改善,有助於我們養育我們希望的那種孩子,收穫我們喜歡的親子關系。

毋庸爭辯,這同時也是為社會培養更積極有為的公民和推動社會進步的生力軍。

轉發、點贊和關注就是對小編的最大支持和鼓勵,感謝!

有想說的、想了解的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