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上喜歡,畢竟口感在那,但架不住價格的優勢,棕櫚油在緬甸的使用範圍是很廣的,餐館以及油炸食品基本上都是棕櫚油。一些低收入家庭只好將植物油與便宜的棕櫚油混合食用。

大約在二十年前,緬甸實現食用油自給自足,但1990年初軍政府開始進口棕櫚油,緬甸生產的花生,芝麻和葵花籽油市場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隨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棕櫚油進口量增加,相對便宜的價格使其比國產油更受歡迎。棕櫚油迅速主宰市場,因為它很便宜而且廣泛可用。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每月棕櫚油進口量平均為7000噸,此後增長至約70000噸。

進口棕櫚油嚴重打擊了緬甸國內的食用油行業。市場份額的下降導致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貽害。

「緬甸開始進口棕櫚油後,食用油市場徹底瓦解,花生,芝麻和向日葵的種植戶失去經濟來源,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需要更多的外匯來支付進口飼料的費用。」

由於不需要這麼多花生,花生種植面積縮減。結果家畜的飼料也沒有足夠的花生,農民越來越需要依賴進口牲畜飼料。

據統計,緬甸每年進口食用油約80萬噸,其中大部分是棕櫚油,而且每年還進口50萬噸家畜飼料。

2001年,緬甸生產了12.9萬噸花生油,2011年增加到25萬噸以上。2012年至2017年的產量平均為27萬噸。2001年花生產量達到157,000噸,2011年幾乎翻番至30萬噸。

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緬甸食用油的生產在2001年後十年內急劇上升,但增長率並沒有跟上市場的擴增規模。

仰光地區首席部長U Phyo Min Thein,一直呼籲國內企業家對食用油行業進行投資,以提高產量並減少對進口的依賴。

「如果一瓶花生油的售價低於K5,500,那麼它就不是真正的花生油,因為生產純花生油的成本至少為K5,500,成本太高不符合民眾的消費標準,這一境況使得民眾們值得將國內的植物油與便宜的進口棕櫚油混合食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