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5日電 題:介子推:清明這個節日與我有關???

  作者 上官雲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大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明》,寫盡了清明節的獨有韻味,千百年來傳唱不衰。

  有趣的是,傳說中清明節的來歷和古代一位名人有關,他就是介子推。

  製圖 張艦元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人,又名介之推,出生年月不詳。有一種說法稱,他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

  晉獻公時期,晉國經歷了一場宮廷變亂。那一年,太子申生被晉獻公的寵妃驪姬陷害,公子夷吾和重耳害怕殃及池魚,趕緊帶上一幫人跑路。介子推正是跟隨重耳的隨從之一。

  有一年,他們來到了衛國,一個叫做裏鳧須的隨從受不了艱苦的日子,偷了重耳的糧食錢財,不告而別。

  沒有糧食的重耳不得已向農夫乞討,可不光沒要來飯菜,還被對方拿土塊當糧食奚落了一頓。

  晉文公重耳亡,過曹,裏鳧須從,因盜重耳資而亡,重耳無糧,餒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後能行。——《韓詩外傳》

  眼看着重耳餓得走不了路,隨從們只好到處去挖野菜充飢。爲了讓他能夠活下去,介子推悄悄來到山溝裏,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煮湯獻給重耳。

  製圖 張艦元

  喝完肉湯,重耳頓時覺得有了力氣,但他很奇怪:爲什麼別人連飛禽走獸都打不到,介子推卻有肉?看着隱瞞不下去,介子推只好實話實說。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當重耳知道自己喫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特別感動,表示以後如果能夠當上國君,一定好好報答他。介子推沒說什麼,只是仍舊默默跟着重耳輾轉於各地。

  他生性高潔,也頗有個性,看不起那些邀功請賞的人。彼時有人向重耳請求離開,實際上是欲擒故縱,希望重耳能夠表個態,“苟富貴,無相忘”。

  介子推卻覺得,重耳能夠當上國君是順應時勢,也是天意使然,不應該拿着以往對他的一點點好處要求回報,那實在是一件令人不恥的事情,當即表示不願意與邀功的人“同位”。

  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爲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乃自隱渡河……晉初定,欲發兵,恐他亂起,是以賞從亡未至隱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史記》

  別說,介子推不刷存在感,重耳還真就把他忘了。等當上了晉國國君,重耳需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一時沒封賞到介子推。介子推本來就淡泊名利,也不去爭,並打算隱居。

  製圖 張艦元

  據說,爲了表明志向,他賦詩一首,“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爲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

  介子推的母親勸他,說即便不去乞求功名利祿,但可以讓國君知道這件事情。他還是不願意,認爲如果都想隱居了,再去說些沒用的話,就是刻意顯露自己。最終,母子倆一起躲進深山。

  重耳知道此事後,特別後悔,趕緊派人徵召介子推接受封賞,又帶齊人馬親自前往介子推隱居的綿山中尋訪,可重巒疊嶂,哪裏還見得到人影?

  這時有人出了個餿主意,建議三面燒山,逼迫介子推自己走出來。也是找人心切,重耳竟然採用了這個缺心眼的辦法。只不過,大火燒了很久,卻始終不見介子推的蹤跡。

  火熄滅後,有人在一棵枯柳下發現了介子推母子的屍骨。重耳後悔不已,只得安葬了二人。爲了紀念介子推,他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規定不準生火做飯,只准喫冷食。

  製圖 張艦元

  第二年,重耳帶領衆人登山祭奠介子推,發現原本枯死的柳樹再次抽出嫩芽,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以此昭示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

  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雖病不敢觸犯,爲介之推故也。——《新論》

  由於寒食、清明兩個節日捱得很近,也有一些重合的習俗,時間久了,便有了融合的趨勢,最終合而爲一。

  當然,一直有人對寒食節或清明節是紀念介子推的說法存疑,並從多方面考證介子推是個不合羣的“犟脾氣”,懟同事、懟領導,隱居是爲了賭氣,最後也不是被燒死的。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遂隱而死。”就史料來說,一般越是年代相近準確性會高一些,這裏只提到介子推隱居後去世。後世關於介子推的種種說法,確實可能有演繹的成分。

  但大家紀念介子推,並不是因爲他在傳說中死於大火,而是很大程度上因爲他甘願隱居不討封賞。那種“不言祿”的骨氣與傲氣,這正是古往今來很受推崇的一種氣節,也是面對利益時,許多人都做不到的選擇。

  製圖 張艦元

  所以,歷朝歷代的文人們留下了大量緬懷介子推的詩篇,後世尊稱其爲“介子”,宋真宗則下詔封介子推爲潔惠侯。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爲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 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或忠信而死節兮,或訑謾而不疑。——屈原《九章·惜往日》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或許,這纔是介子推美名流傳至今的原因吧。(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