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杂志 2017.06.   采访/叶雅馨、杨育浩 文/叶语容 摄影/许文星、林洁女

03.JPG

陈永兴有多种角色和身分,30年内,他换了13份工作,精神科医师、立委、高雄市卫生局长,更到过罗东圣母医院服务,担任院长,为老人医疗大楼奔走募款。从罗东圣母医院退休后,他没有忘记年轻时争取言论自由的热血,创办了网路媒体《民报》。有朋友劝他,不要老了还做这个要烧钱、无法赚钱,且要投入一堆精力的工作。他觉得,人不能没有理想,难道老了就不能将年轻时的梦想实现吗?

 

 

陈永兴一直被外界看待是深绿的人士,所以不少人以偏向绿媒的角度来看待《民报》。他解释,创立《民报》无关政治,缘起是希望传承1920年代日治时期,蒋渭水所创立的《台湾民报》精神,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梦,这个梦是要提醒知识分子应该要培养「理性论辩的能力」,不要只是被一元、二元的价值观所限制。

 

他认为,从1920年代至今已经一个世纪,台湾知识分子的成长还是不足;现在的媒体虽多,但内容空洞乏味,或因财团掌控,或因偏重政党的意识形态,导致最后报导的内容,对台湾的提升没有什么帮助。因此他创立《民报》,就是为了「填补表面上看起来自由,事实上媒体品质低落的空缺。」

 

「自由还不够,还要品质好。」在他眼中所谓的「品质」是要深入探讨与台湾切身相关的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像他特别关心「教育」与「弱势族群」等议题。令人惊讶的是,身为早期的医师,他没有一点「八股资优生的优越感」,相反地,他认为台湾的教育普及率虽然高达99,却没有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出了社会之后,媒体又不探讨这些,那么台湾永远不会进步,而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人生不是只有一个答案」他这么说。

 

是社会工作者而非政治人物

最喜欢的身分仍是陈医师

 

陈永兴说:「把我当成政治人物的人,大概是不了解我。」他最喜欢的身分是大家叫他「陈医师」。他自嘲说自己创立公司却没赚钱,不喜欢大家叫他「董事长」;而国大代表、立委、高雄市卫生局局长等身分,对他来说,只是用「医疗专业去关怀弱势」的多重角色扮演罢了。

 

在他的眼中,从政就像「下诊断」一样,一定要先经过几个步骤。一开始先完整地收集病人的症状、家族病史,再进行假设与「鉴别诊断」,并根据主、客观资料确诊之后开出处方。医人的方法是这样,医「事」也未尝不是如此!相同的都是「理性逻辑」加上「医者父母心」。

 

至于在台湾最容易被挑动的「政党议题」,牵动的往往是家庭里、夫妻间的情绪拉扯,但他会投入「政治」却非如此情绪性。陈永兴说,他会进入政治领域,缘起是精神科医师的本职,去关怀弱势(如:原住民)及精神疾病患者,他自认是「社会工作者」,而非政治人物。由于在循线解决弱势问题的过程中,慢慢发现问题的根源是出在「政治」,要解决问题必须从这里下手,才逐渐与政治产生连结。

 

所以,陈永兴在意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意识型态。他强调:「我们不应以意识型态来讨论问题,大家不要被蓝、绿绑架,台湾人现在还在非蓝即绿的『二元对立』思维里,其实我认为欧洲的多党制,两个大党各拥有30%多的支持率,其他小党大概各有5%,这种互相制衡、多元发声的情况最健康。」

 

谈到选举,他建议应跳脱政党取向,理性地综合考量三个面向来评断政治人物。第一,政党;第二,个人政见、诉求;第三,人品、个性及能力。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选就该支持,但在支持前要先有理性论辩的空间。

 

此外,他谈到一次立委任内的趣事。当时政府推出「勿吃槟榔」的电视广告,花莲当地的槟榔业者要求他领头上台北抗议,但他认为有违医师专业而拒绝,这让他顿悟自己太坚持理念,「我当什么立委啊!」。而且他认为立委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审法案」,为了花大量时间研读资料,他当选第二天就宣布「往后不参加任何婚丧喜庆」,这当然也违逆官场现实,证明了他骨子里并不是政治圈的人物。

 

花莲很远、美国很近?

其实有感动就不远!

 

政治,只是陈永兴推展社会工作的途径,不是他的战场;媒体,只是他企图启发知识分子的媒介,不是营利工具。那么,他唯一自我认同的角色——「医师」,也是他当成毕生职涯基础的这份价值,是怎么发挥的?他透露说,30年换13份工作是因为「喜欢挑战!」他说:「别人说罗东离我家高雄太远,但是我去;有些医师说到花莲工作太偏僻,但他们去美国时就不嫌远!其实,有感动就不远!」

 

陈永兴就这样抱著关怀弱势的心,凭仗著医师理性的逻辑思维,还有无畏远途的双脚,把理想与信念一路传递到30年职涯的13份工作上。他的朋友说,不知道为什么他都退休了,还不好好在家享福;但他说,「年少时什么都没有,都能为理想奋斗了,为什么现在什么都有,却不再努力?」有感动就不远!有感动就无所谓年龄。

 

陈永兴创办《民报》并不是一时兴起,他以前办刊物的经验颇丰。他念高中时正处戒严时期,刊物出版前都要先送给教官审核,他为了「言论自由」而不愿送审就付梓,结果被学校记两大过加两小过,还被冠上「为匪宣传」的名号,濒临退学边缘。当住院医师时,每天下班就进行铅字排版,发行党外杂志及《台湾文艺》等杂志,当时,他将下班后的时间都用在人权相关的议题上。

 

他回忆说,当时「校长兼撞钟」,大到邀稿、小到寄书都是他一人包办,经过几年时间,好不容易将《台湾文艺》从每期200本销售量提高到3000本。当时他上班时,公事包里还放著订单,希望推广给同事,曾有人因人情直接捐4年份的费用给他,却不要书,但他说:「你给我钱干什么?我就是要你看看台湾的作家在写什么!」

 

还有一次,过年前他从北部开车回高雄,顺便一路南下收书款。有家书店老板说:「只卖两本收什么款?要收干脆全部退书好了!」这么直接的一句话,挑动他长久以来的辛酸,让他一边开车一边掉泪……。相信当时已身为医师的他,在医院里不会受到这种委屈。

 

享受人生规画出游

关怀老人做志工

 

不过,现在创立《民报》,他再也不是当年的小伙子了,他很清楚媒体是不容易赚钱的,但他说:「人在退休之后,就是可以享受、做自己想做的事,为了弥补年轻时期未完成的梦想『言论自由』,我不在乎别人的想法,要继续完成我的梦。」

 

现年66岁的他,退休后生活才刚开始。目前他除了陪伴家人、规律运动之外,还规划每年去46个不同国家,看看各地的文化与民情,这样累积十年下来,就可以去4060个国家游览。

 

回顾过去,医师角色已经圆满,媒体志愿现正进行中,而「政治人物」的角色一向不适合他。展望未来,他说现在要做志工的话,会选择「老人照护」;未来东南亚国家经济起飞,台湾的外劳会离开,照护者肯定不足,以后会是大问题,呼吁各界一同来关心。……完整内容,请继续阅读《大家健康杂志》360

 

*推荐阅读:

高雄市立联合医院院长陈永兴》医学赤子的下一个梦

罗东圣母医院院长陈永兴》无悔之旅,无惧的实践

*本文出自《大家健康杂志》1066月号,更多精彩内文,请见【大家健康杂志官方网站】

PIX1.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