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記者 寧奎“王書記,你來評評理!”

  3月30日上午,桑植縣馬合口白族鄉梭子丘村街頭,村民谷豔林看到“王書記”從家門口路過,尖聲把他喊住。

  “王書記”名叫王委,是張家界市委組織部派駐梭子丘村的第一書記,今年剛滿30歲。

  聽得呼喊,王委急忙趕過來。原來,谷豔林與女婿因瑣事鬧矛盾,女婿正把她東西往外扔。問清原委,王委找到癥結所在,一一勸導。不一會,兩人握手言和,各自忙家務活去了。

  “這雖是瑣碎小事,對羣衆而言卻是生活大事。”王委說,要幹好駐村扶貧工作,只有跟村民打成一片,用真心與真情去扶貧,方能攻克梭子丘村這樣的貧困堡壘。

  身心進村,“毛頭小夥”變“穩重大叔”

  2016年3月28日,當時才27歲的王委以第一書記的身份,來到梭子丘村。他所面對的,是全村161戶貧困戶脫貧和貧困村出列的重擔,年輕的肩膀擔不擔得起?

  “還是一個伢兒,要帶全村脫貧?這不是開玩笑嗎?”“書讀得雖然多,這地可不好挖。”……一時間,質疑聲四起。

  在不久後的一次村黨支部會議上,王委見識到了這份“不信任”。

  因中藥材產業發展需要,必須在兩個片區之間拉通一條產業路。當他提出修路的想法後,現場“炸了鍋”。有的說要打隧道,估價8000多萬元;有的說要鑿山架橋,造價要6000多萬元;多數人質疑他做事不接地氣。王委沒有過多爭辯,第二天清早,他與村支兩委幹部走向大山深處實地考察。最終,只用了20多萬元,便拉通了長1.4公里、寬7米的產業路,把扶貧資金用在了刀刃上。

  “路修好後,大家對他刮目相看。”梭子丘村黨支部書記劉開建說,王委一鳴驚人,讓村民們徹底服氣了。

  局面打開了,王委放開手腳幹扶貧。11.6平方公里土地,32個村民小組,1117戶村民家裏,處處都留下了他的腳印。這些腳印,一步步化成了脫貧致富的原動力:黨建扶貧、文化扶貧、旅遊扶貧、產業扶貧、建設扶貧、精神扶貧、教育扶貧、衛生扶貧等8項精準扶貧措施一一展開,15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順利脫貧。2017年,梭子丘村成功退出貧困村序列。

  “來的時候,村裏學生都喊我叫哥哥,現在都逐漸改口叫叔叔了。”王委說,“3年時間,扶貧工作磨礪了我,也成就了我,換來了成熟穩重。”

  奮鬥不止,“偏僻山寨”變“旅遊名村”

  走在一排排白族特色現代民居之間,白色外牆上的山水畫生動而富有韻味,夕陽順着瓦檐斜落腳下,濃鬱的白族風情撲面而來,一羣羣遊客擦肩而過。

  2016年6月,記者就曾到訪梭子丘村。那時的王委,面對着黃泥四濺的街道豪言:要利用梭子丘位於全國第二大白族聚居區的優勢,打造湖南白族風情第一小鎮。

  從豪言到實現,是不懈的奮鬥。對上級部門,王委跑規劃、跑項目、跑資金;對村民,說建設、說前景、說收益;對市場,談歷史、談文化、談特色。

  與此同時,王委還得做好一些羣衆的思想工作。“住了一輩子的老房子,給多少錢都不拆。”在60多歲的谷孟雲老太太那裏,王委喫了多次“閉門羹”。老太太說家務活幹不贏,王委袖子一擼,便幫起忙來;老太太說沒時間給孫子送飯,王委端起飯盒就往學校走去……終於,老太太被他的誠意打動,主動提出搬遷。

  王委的奮鬥,成就了這個偏僻山寨。

  2017年,梭子丘白族風情老街正式開街迎客。如今,到梭子丘,可體驗白族風情,可徒步茶馬古道,可觀看民俗大戲,可聆聽紅軍故事,可學唱桑植民歌。梭子丘已成爲當地有名的鄉村旅遊點,開街以來已接待遊客2.8萬人次。

  “發展旅遊帶來的是什麼?是實打實的收入。”村民谷湘玉原來在外打工,看到梭子丘的發展態勢,果斷回村開辦了梭子丘白族大酒店,主營餐飲、住宿,一年多下來,毛利潤達70萬元,帶動10多位村民家門口務工增收。

  王委表示,接下來,他將和村支兩委一道,鞏固脫貧成果,把梭子丘打造成集旅遊、休閒、民俗、探險等於一體的白族文化特色村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