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宏銘(執業律師、法操共同創辦人,曾任彰化和新北地檢署檢察官)

檢視相片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73年了,1945年5月31日的臺北大轟炸留下的痕跡也逐漸淡去,但是二次大戰對臺灣仍然有著深深的影響。

二次大戰期間,當時為大日本帝國領土的臺灣,也為因應戰爭全島動員,諸多臺灣子弟更是被徵召入伍,成為皇軍,參與太平洋戰爭,估計有4.5萬名臺灣籍日本兵在太平洋戰爭中戰死或失蹤。臺灣籍日本兵也有參與激烈的沖繩戰役,,2016年6月25日在日本沖繩和平紀念公園中更設置了「臺灣人日本兵紀念碑」,紀念在沖繩戰役中犧牲的臺灣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慘烈的第二次大戰終於劃下句點,但對臺灣人來說,卻是開始一段混沌的階段。中華民國政府軍代表同盟國對臺灣實施軍事佔領,但隨著中國國內國共內戰的爆發,以及中國共產黨創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贏得內戰的勝利,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就將整個的政府體制搬遷到臺灣。接著1951年9月間簽署的舊金山合約,日本宣佈放棄對於臺灣和澎湖的永久權利,也隨著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統治癒來愈深化,臺灣似乎從二次大戰戰敗國的一部份轉變成戰勝國的一員,這種轉變對臺灣來說就是一種福禍相依的狀況。

但種種的矛盾在二戰後美蘇對抗的大局下,似乎被深深埋藏起來,直到1991年蘇聯崩解,中國大力走向改革開放,臺灣內部的矛盾也因應著國際局勢的轉變逐漸顯現。二戰留下在臺灣的同盟國佔領軍的問題,也隨著臺灣本土政治勢力的崛起,開始引起注意。

現在居住在臺灣的人們,對於二戰有不同的記憶和想像,有的人認為八年抗戰的血淚猶未乾,有的人是思念著戰死在南洋的親友,不知魂歸何處,有的人只覺得二戰已經是過往雲煙,只是歷史教科書上的幾頁。但不管是怎麼看,二戰對臺灣的影響,是不容易輕易被抹煞的。

走過二戰的美麗之島,臺灣現在要面對的不是漫天烽火的轟炸,也不是生離死別的送行,也不是同仇敵愾的奮戰。臺灣要面對的是如何讓有著不同記憶和想像的人們能一同凝聚起共同的熱情,和一致行動的意願。

迎向二戰結束的73個年頭,我們不講國際法,也不講國家主權,更不談憲法領土的變遷,我們講的是能讓在臺灣的人們投注熱情和展開行動的真正價值,也就是民主、自由和人權。

民主、自由和人權就是真正的臺灣價值,也纔是當年冒險渡過黑水溝、當年起兵對抗大清帝國、當年在乙未戰爭力抗大日本帝國皇軍、當年在霧社浴血奮戰、當年告別家鄉前進南洋、當年在中國大地參與國共內戰、當年在金門古寧頭血戰、當年挺過八二三砲戰、當年在臺海飛彈危機下仍勇敢投下總統選票的臺灣人們一直要追求和捍衛的價值。

只要堅持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價值,美麗之島-臺灣永遠會是我們最美、最珍惜的家鄉!

檢視相片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臺,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