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傳播目的是什麼?

傳遞信息行為本身:符號和媒介作為本體,語言學、符號學、結構主義

影響、刺激、引導操縱他人:通過權力機制或關係;思想的控制,單向可控的意識制約

相互分享的雙向過程:法蘭克福學派與文化研究學派的大眾文化批評

構架人類文化共同體:尋找共識的互惠文化,而不是作為尋求唯一的普遍真理;

美國傳播效果研究的實質

A、李普曼說,「大眾不是一個有機體」,反倒「思想是有機體的一種功能」,所以將人們融為一體的不是交談、對話、互動,而是思想的控制,即精心安排的「製造出來的同意」。

因此把人看的過於被動,違反人的主體性意識,重要性和主體性的喪失

B、美國傳播學研究步入行政管理的路徑,通過看似嚴謹科學的量化實證方法,為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作註腳,以證明傳者意圖的可行性和實現的有效性。

(羅傑斯《傳播的創新擴散》研究玉米在哪個區域有更好的發展)

C、拉斯韋爾的5W提供了狹義框架中的理論基礎

表面上這一理論對傳播解構中的諸要素等量齊觀,但其中蘊含了突出的問題:

(1)強調了主旨落腳於效果,強調了傳播效果

(2)對結構的分析較為勉強,對微妙和變動的傳播系統做了機械主義和自然主義的處理

(3)人為割裂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易於滑入主觀化和簡單化的泥沼

(4)線性和一元論色彩

5W可以孤立看待嗎

傳者和受者的身份和命名是固定的嗎

傳播內容和媒介能夠清晰地彼此區分嗎(紐約時報的APP都有很多個)

效果是完全可測的嗎——大量的誤差和信息損耗,即便是隨機抽樣

D、在這種單向可控的意識制約下,經過是拉姆等人的努力,美國傳播研究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逐步確立了經驗主義的範式,並且引導傳播學科沿著行為科學路徑開創了效果研究的傳統。

推薦書籍:

《消失的登陸點 ——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的符號互動論與傳播研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