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家好,我是空知。

今天要教各位如何看這個直播,以及瞭解各部分的功能。
 



這是我們一般會看到的畫面,分為五個部分:

左上:最新一筆地震資料,可以到https://www.cwb.gov.tw/V7/earthquake/查詢更多。

中上:P-alert

右上:當前日期、時間、播放的歌曲和直播聊天室。

左下:Real-time MT

右下:地牛Wake Up! 的程式。

在這些中,
P-alert、Real-time MT有點難理解,對吧?

以下就介紹這兩個系統咯。有點燒腦,如果我有敘述錯誤,歡迎指正~
 


P-alert

這是在一般情況下會看到的樣子,每一個點代表一個震度測站。

測站通常是設置在公立中小學內。

藍色,代表震度在1級以下(<0.8gal)

綠色,震度1~2級(0.8~8gal)

黃色,震度3級(8~25gal)

橘色,震度4級(25~80gal)

紅色,震度5~6級(80~400gal)

紫色,震度7級(>400gal)。

舉個例子,2018年10月的東部外海地震:

可以看到北部出現了3級的震度,廣泛也有1級。

以上,是P-alert的介紹。
 


Real-time MT(RMT)

相較於P-alert,這個東西真的就專業了些。上面是我們平常看到的樣子。

RMT是求出震央、震源深度、規模的系統(震源機制解)。

你可能會問說:怎麼有這麼多波!有地震嗎!?

其實通常是沒有的,在一般情況下,這些是雜波。

黑色的波是實際觀測,紅色是電腦模擬的理論波形。

這兩個波形如果高度重合的話(擬合值,MR),一般就是發生地震了。

MR>60的話,系統就會偵測為一次地震事件,不過記錄了也不一定會有地震。

這是2018年10月23日在東部外海發生的地震,可以看到波形高度重合(MR=84.3)

這時系統就會記錄為一次地震事件,並在最有可能的地方以實心紅色星星表示震央,

同時也會計算出這次地震的地震矩規模(Mw)、震源深度(Depth,單位km)、斷層的形式(那個很像海灘球的)。

RMT計算出的結果和往後的報告通常會有微小差異。

 

這套系統雖然很厲害,但也會有破功的時候。

像是地震影響範圍不夠廣,或者超出計算範圍,就會有錯的計算結果:

2018年11月26日澎湖外海的地震,震央超出範圍,RMT得到了錯誤的位置(23.52, 119.49),實際在(23.38, 118.59)。
 


以上就是這個直播的簡單介紹,關於震源機制解的說明,我正在翻譯JMA的說明文~

歡迎關注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