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七年,崇禎皇帝即位,在短時間裝孫子後,一舉拿下權宦魏忠賢,再接再厲又將280多人的閹黨集團一鍋端,贏得朝野「英明」之譽。接著,崇禎又把注意力轉向遼東,11月19日,任命袁崇煥為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

一:獻俘疑雲

崇禎元年4月,崇禎皇帝突然抽風,下旨「袁崇煥起升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鎮行邊督師薊遼登萊天津等處軍務移駐關門」,同時還有「即刻入京覲見」等語。

出了什麼事?

表面上,朝野還真沒出什麼大事,只是在遼東皮島方面出了一點詭異的情況。

崇禎元年4月,朝鮮官員鄭忠信飛報朝鮮國王曰:胡差五人及護送唐差一人,將輕貨四五馱出自蛇島,直向義州之路。問於唐人,則秘不明言。毛將之與虜相通,為日後地者,果似分明。黃戶部方在島中,不可不密通情形於戶部,使之嘿察應變。宜以此意,下諭於接伴使。(朝鮮史料,謹作旁證)

這個「黃戶部」名叫黃中色,是明朝戶部的一個小官,當時正好押送糧食到了皮島,接到朝鮮方面的密報,立刻派親信手下出去打探,同時又傳書登萊方面。很快,山東和登萊等地的明軍開始在海上加強警戒(不時遣船出海,沿岸哨探),山東等地明軍軍官和地方官員也以各種借口率領衛隊前來皮島拜會毛文龍(登萊將弁及道官也下船來島)。

事實上後金還真有來使在皮島上。不過,毛將軍也不含糊,於5月16日(注意時間),將5名後金使者抓了起來,先將其中唯一翻譯馬通事推出轅門斬了,然後又將其他4人交給了明朝。

《東江疏揭塘報節抄》卷七:「夷目可可(闊科)孤山一名、牛鹿三名,俘解至闕」。

《滿文老檔》中收錄毛文龍給皇太極第三封信有:「可可等5人,誤入黃戶部座船」。

明朝在收到毛將軍「獻俘大禮」的同時也聽取了黃戶部詳細地彙報,朝野上下一片大嘩,廷議部議認定:「毛文龍有謀叛之心」。

但是,有「裝孫子」前科的崇禎皇帝卻選擇了沉默——至少是朝議時很沉默。

至於崇禎召見錢龍錫等內閣大學士時,是否另有密旨?

7月,新任薊遼督師袁崇煥到達北京;14日,平台召對,袁督師有「計五年,全遼可復」等語,崇禎很振奮。

幾天後,很振奮的崇禎,就「東江獻俘」一事,給內閣和兵部下達了最高指示:「文龍獻俘,似或非實。前者冒餉亦多,該部詳查以聞。」言下之意很明白:大家都別搞事,只能調查冒餉之類的事情。

與此同時,大學士錢龍錫也單獨去找袁督師密談,所談內容不詳(內大臣結交邊帥是死罪,這一點錢、袁都應該知道)。據後來錢袁二人所交待的材料,也就幾句「殺文龍」的對話而已,事實上肯定遠不止幾句話。

大學士錢龍錫和袁督師見過面後又去見了崇禎,所談內容不詳。但有一件事肯定談到了——尚方寶劍。24日崇禎賜崇煥尚方寶劍。

《明季北略》卷4:「大學士錢龍錫,過崇煥語及之,遂定計出,癸未賜崇煥尚方劍」。

也許有人會問:毛文龍也有尚方劍,崇禎為什麼不收回?答案是:不能收回,也沒法收回。

二:移鎮風波

自從接到聖諭要「前者冒餉亦多,該部詳查以聞」後,兵部很紮實地忙活了幾天,然後兵部尚書閻鳴泰給崇禎作了彙報,提出東江鎮的牽制「終屬虛著」,建議移鎮。崇禎表示同意,不久聖旨到了東江。

然後,大明王朝二百多年來罕見的怪事出現了:毛將軍沒理會這事。

厲害吧?連聖旨都不理,還能收尚方劍不?

當然,毛將軍不理,那是人家的個性。但這麼大個事,肯定有人會跳出來說話的。

崇禎元年8月,右都督山東總兵楊國棟上奏摺彈劾毛文龍「十大罪」,末尾還有一段很有分量的話:「至如奉旨移鎮,竟若罔聞,奉旨回話,絕無應答,煌煌天語,視如弁髦,此等滔天之罪尚可容於堯舜之世哉!」《崇禎長編》卷12。

楊總兵語驚四座,朝野上下又是一片大嘩,喊打喊殺者義憤填膺,廷議、部議也充斥著討毛之聲。

但是,毛將軍仍然沒說什麼,穩坐不理。

崇禎也沒什麼(除了裝孫子,暫時也沒啥辦法)。

大學士錢龍錫倒是很忙,一面去給崇禎彙報工作,一面給袁督師寫密信。給皇帝彙報什麼工作大家都不知道;至於給袁督師信件的內容,當時沒人知,後來大家都知道了,也就是「殺毛這點破事」。也許是怕袁崇煥對這個事情不上心,新上任的兵部尚書王洽也跟著攙和進來了。

中央領導的來信,袁督師都回答(比毛文龍態度端正),但行動是沒有的,因為忙著平息關寧軍的嘩變。

轉眼間就到了崇禎二年,袁督師終於對東江出手了。

袁督師先向朝廷彙報,得到批准後(朝廷方面早已是望眼欲穿了,自然是很配合的),推出了一道針對東江鎮的禁海令:「議仍登、萊之海禁、東江錢糧器用,俱從關門運起,至覺華登舟。即津運糧料,俱由靜海、灤、樂以及覺華,必經臣衙門挂號始許往東。自茲一禁,不許一船私相往來,即往東官船,不許迫近南岸。登、萊自協營水兵之外,不許一舟出海等因。」(兵部行《申飾東江運道》稿)

袁督師禁令一出,穩坐了幾個月的毛文龍這時終於坐不住了,立刻上奏摺彈劾袁督師(現在終於知道尊重皇帝了)「總兵毛文龍疏言:……然各島兵丁,正月早已絕粒,賒借客糧,尋挑野菜度日,不意三月初七日見督師尚書策畫東江事宜一疏……」。

打筆墨官司,袁督師是不怕的,而毛將軍明顯是拖不起的,所以到了崇禎二年四月甲辰,毛將軍乾脆繞開袁督師,直接向崇禎發招,上奏說:「督臣為臣上司,臣辨駁其疏,臣亦自覺非體非理,聽皇上或撤或留,臣隨親抱敕印,竟進登州候旨,逮臣進京,悉從公議,治臣以罪,完臣一生名節,免悞封疆大事矣。」

毛將軍說到做到,果然離開皮島去了登州,當然他不是一個人去的,他是率領大部隊去的(部署多兵來登),場面盛大(舳舮相望,精甲耀日)。至於有沒有帶著大印就不太清楚了。

話說毛將軍到地方後,也就沒提「候旨」和「逮臣進京」之類的客套話,直接是「索餉要挾」。登州官員嚇了一大跳,急忙陪著笑臉安撫毛將軍及其部下,然後又把責任往袁督師身上一推,背地裡則六百里加急火速向朝廷告急。

崇禎還是一如既往地沉默是金(還不到20的小夥子真夠沉得住氣的)。

前一段喊打喊殺的滿朝大臣則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沉默(真是無能鼠輩)。

而此時的袁崇煥倒是很淡定,因為根據最新情報:毛文龍已經不想在登州鬧事了,轉眼就要到寧遠來拜見督師大人。那很好,來就來嘛,誰怕誰呀?袁崇煥當即傳話出去:歡迎毛將軍來寧遠做客。

毛文龍在寧遠「如願以償」地見到了袁督師,心中早前的憤怒立刻消失,反而平添了許多無奈地鬱悶。

對毛文龍而言,袁督師原本是個不錯的人。幾年前,朝野都說毛文龍殺良冒功,是袁崇煥跑出來說「俱系真正壯夷」;後來,寧遠大戰後,朝野都說毛文龍牽制不力,是袁崇煥跑出來說「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現在袁崇煥已經貴為督師了,是你真正的上級領導,手握重兵,你敢怎樣?

所以當袁崇煥表示過幾天我去皮島閱兵再詳細商量時,毛文龍也就沒說什麼,立刻規規矩矩回皮島待命,一場由「移鎮」 引起的風波也悄然而止。到這時,這場軒然大波除了讓崇禎皇帝丟了面子外,其他人好像都沒啥損失。

三:角色轉換

崇禎二年5月29日,袁崇煥抵達雙島(屬東江鎮轄地)。30日,毛文龍也來了。袁崇煥顯得異常客氣,按他自己的說法是「臣詘體(屈身拜伏)待之」。很明顯,袁崇煥這是擺出了談判代表的禮節。

一番寒暄畢,談判袁代表提出了第一個條件:東江軍的建設應該走正規化的路線(定營伍)。按袁代表的想法是「若定營伍,則有協有將,從此收其權亦不難,然求其必為營伍也,曰"營伍定,則年中必行甄別,祖宗自有法度,不得假也。"」。毛文龍可能是談判經驗不足,馬上就答應了。

袁代表趁熱打鐵,又拋出了第二個條件:軍、地建設應該分開(設道廳)。明朝規矩「以文制武」,地方官員一經設立,東江鎮就得接受地方官的節制。到這時,毛文龍已然反應過來,當即拒絕:「一用道廳,必激之為變,島中人俱夷性,不可狎也。」

但問題是:你毛將軍既然同意「軍隊建設應該走正規化路線」,那「軍、地建設就應該分開」啊。所以,毛將軍也終於全面認識到了袁代表所提條件的「危害性」,不僅反對第二條,連第一條也反悔了「文龍於是悔其言之失,私對副將汪翥曰:"我姑以此了督師之意,其實營制難,我只包管完東事便了。"」

袁代表竹籃打水,也不氣餒,又提出了第三個條件:回家頤養天年。毛將軍當然更不幹(得罪了那麼多人,連皇帝都得罪了,能安然待在家裡?)「曰:"久勞邊寨,杭州西湖盡有樂地"。文龍應臣曰:"久有此心,但惟我知滅奴孔覈,滅了東夷,朝鮮文弱可襲而有也。"臣曰:"朝廷不勤遠略,當有代君者。"文龍曰:"此處誰代得?"」

談判就此陷入僵局,一陷就是三天。袁代表勃然大怒,心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自投(為文龍者,束身歸命於朝廷,一聽臣之節制,其能為今是昨非,則有生無死。無奈……)。也不當談判代表了,搖身一變成為抓人的捕頭。「向西請命,縛毛文龍,去冠裳。」毛將軍不同意「毛文龍尚倔強,不肯就擒。」袁捕頭也不廢話,直接又變成監斬官「崇煥命旗牌官張國柄,執劍殺之。」

殺完人,監斬官當不成了,袁崇煥又成了「和事佬」,報疏云:「文龍跪而請死」(毛文龍不講禮貌屬於個人修養問題,本質上對國家還是忠心的,希望皇上別見怪,放過他家人吧)。轉臉又變回袁督師,把東江鎮重新整編一番(設馬兵十營,步兵五營),當眾再宣「五年平遼」誓言,東江眾將士為之一振。

當然,袁督師心中底氣可能還是有些不足,畢竟沒有當面聆聽皇上的口諭,所以在報疏內加了一句「輔臣龍錫為此一事低徊過臣寓」。想藉此來探下崇禎的口氣,順便把「奉命殺人」坐實。

不久,崇禎聖旨來了:「毛文龍懸踞海上,糜餉冒功,朝命頻違,節制不受,近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有跡,犄角無資,卿能聲罪正法,事關封疆安危,閫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一切布置遵照」。

不僅如此,崇禎還為此事給兵部也下了一道聖旨:「朕以邊事付督師袁崇煥,閫外軍機聽以便宜從事,乃島帥毛文龍懸軍海上,開鎮有年,以牽製為名全無功效,剿降獻捷,欺誑朝廷,器甲芻糧,蠹耗軍國,而且剛愎自用,節制不受,近乃部署多兵來登索餉,跑囂跋扈,顯著逆形,崇煥目擊危機,躬親正法……」

很明顯,崇禎雖然沒說自己下過密詔(事關皇帝臉面,當然不便承認),但對此事也沒有「不認帳」的打算,「毛文龍被殺案」算是結了。按理說,這事也不會給別人留下話柄,也不會給歷史留下爭議。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

因為有一個人叫溫體仁,他把「謀款」和「斬帥」巧妙地聯繫起來,並成功地讓崇禎理解了這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邏輯關係,於是,崇禎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斬帥」是沒錯的,但為了「謀款」而「斬帥」就不行。


毛文龍作用價值一直被低估 毛如果活著 讓毛接替袁位子 毛做的一定比袁出色 毛本身就是一員地道武進士 能幾十個號人打下偌大一片敵後根據地 沒強橫的武力不行的 光有武力,沒智謀也守不住 毛一手提拔的能征慣戰的猛將很多~~毛死後雖然都投靠了滿清 但同時也肯定了毛其識別武將任用後繼人才的眼光卓絕


毛文龍的地盤是自己打拚出來的,不是崇禎給的,而且位置極其重要。毛文龍真的要傭兵自重,袁崇煥和明朝能奈何的了他?真的有異心袁崇煥如何敢去?把袁崇煥扣下對後金,對明朝是不是都奇貨可居?可以當送給後金的禮物,官居薊遼督師,兵部尚書,明粉口中轟死老豬皮的兇手,還可以扣下袁崇煥,以此向明朝方面要糧餉等等,而明朝能奈何嗎?所以毛文龍忠義。袁崇煥賣糧給蒙古,打報告向崇禎請示,殺毛文龍就不用請示啦?幾個意思?而後蒙古成了八旗,工作失誤,這責任怎麼算?


毛文龍以200人深入敵後拿下鎮江大捷,生俘佟養真,陣斬後金游擊繆一真,是真正的第一次對後金作戰的勝利,然後後金反撲,毛一日七戰退入朝鮮,開鎮東江,這是他憑自己的能力獲得的榮譽和地位,然後招撫遼東百姓,達到百萬,練軍備戰,四處出擊騷擾後金,也算是盡到了責任。為了養活軍隊百姓,毛一面走私做生意,一面威逼朝鮮要糧,也算是殫精竭慮。這些努力不是沒有效果,毛曾經收復金州旅順,復州永寧,也有牛毛寨大捷烏雞關大捷,還曾經派林冒春進攻海州,派杜貴直入瀋陽,直接支援了寧遠大戰,使得努爾哈赤只在寧遠停留兩天就回還救其根本。當後金攻朝鮮時,毛不顧糧餉短缺,率部進入朝鮮,每日拉死屍為食,丁卯之戰,使朝鮮免於亡國。不敢說毛有挽狂瀾之功,最起碼也是盡到了自己的責任。當然,由於東江是毛一手創立,裡面大多是毛的家丁義子,但憑此就懷疑他有異心乃至殺了他,就有點太過嚴苛了。


袁黑中也有不少人承認袁崇煥是忠臣,也有不少袁黑認為毛文龍不是個好人。這部分的袁黑雖認為毛文龍壞事做絕,但對後金還有牽制之功,有本事在敵後方打下一片根據地,不該因小節被殺。事實上朝鮮一國之力尚不能牽制,區區皮島何來牽制之功。毛文龍將皮島發展成一巨鎮,不可能是靠戰爭手段,而是和曾經的小漁村香港一樣靠的是貿易。大明嚴令不準與後金開市,毛文龍公開違抗朝廷的禁令與後金貿易大發國難財,才使得皮島經濟繁榮,也讓後金大得其助。袁督師為了抗清大業,不得已以身犯險,單刀赴會斬殺毛文龍。在殺毛前公布毛文龍十二大罪狀,毛無一反駁,反跪地求饒。毛的親信無人為毛辯護,在毛死後無人喊冤,在袁督師還在時,也無人叛明投清。崇禎和南明從沒給毛文龍平過反,也沒給過一文錢的撫恤金。相關的史料能證明毛文龍的十二大罪是確確實實,毛文龍死的不僅不冤,而是死有餘辜。


說過多少次了,尚方寶劍只對四品以下的官員有用,四品以上的尚方寶劍是不能殺的,毛文龍可是一品武官,袁崇煥只是二品文官,雖然按照明朝規定同品級文官比武官高半級,袁崇煥還是沒有毛文龍官位高,ps:最重要的一點,毛文龍自己也有尚方寶劍。


現在很多人懷疑袁崇煥是漢奸 擅殺毛文龍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毛文龍和他的部屬遠離朝廷 是插在後金腹地的一顆釘子 雖然有時聽調不聽宣但有識之士都能夠容忍他 畢竟毛部的存在最難受的是女真人 但袁崇煥就敢騙殺了毛文龍 實際上袁崇煥雖然節制遼東事 但毛文龍比他資歷高 官職高 被自己人殺死絕對算不得死的其所 毛文龍在遼東打游擊 牽制了後金很大的精力


今天祗因為有一批袁黑天天上班,才會看到老指責袁的言論,又有一批無知噴子跟著噴,看得人火起,毛死有餘辜,有什麼可難過,任何人當皇帝,當統帥,都會殺他,袁根本沒錯,祗因當日情況複雜,袁仍想放他一馬,要他退休就算,他自己要找死,怨不得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