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包容性,而且明顯優於周邊奴隸社會文化。因此在所謂"五胡亂華"時期,儘管中原地區湧進了不少"異族",也有互相殘殺,刀光血影。但中華文化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少數民族的統治集團成員,殺了漢人,但漢人的文化卻傳承了下去。我們討論民族仇恨過多,探究民族融合太少。討論類似"殺胡令"之類的"偽歷史"太多,探究正史資料太少。只有面對這些坎坎坷坷,面對歷史,才能深刻了解中華文化,加強民族團結,避免分裂悲劇的重演。

十六國時期,在年輕的少數民族的君主中,有不少人崇尚中原傳統文化,師從名儒,究通經史,並在境內提倡對中原傳統文化的傳習。

如建立漢國的劉淵,幼好學,師事上黨崔游,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誦讀《史》《漢》諸子,無不綜覽」。他稱蕭何、陸賈無武,絳卜、灌嬰無文,認為「道由人弘」。

前燕主慕容皩尚經學,喜天文。即位後,賜其大臣子弟為官學生者,號高門生。立東庫於舊宮,以行鄉射之禮。每月臨觀考試優劣。皝雅好文籍,勤於講授,學徒甚盛,至千餘人。他自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誡》十五篇,以教胄子。

前秦主苻堅八歲時,向其祖苻洪請師就學。苻洪說:「汝戎狄異類,世知飲酒,今乃求學邪?」但還是答應了他的妄求。苻堅即位後,廣修學宮,召郡國學生通一經以上充之。公卿已下子孫並遣受業。其有學為通儒,才堪幹事、清修廉直,孝弟力田者,皆旌表之。堅又親臨太學,考學生經義優劣,品而第之。問難五經,博士多不能對。史稱,自永嘉亂後,庫序無聞。至是,學校漸興。

後秦主姚興為太子時,與范勖等講經籍,不以兵難廢業。時天水姜龕、東平淳于歧,馮翊郭高等皆耆儒碩德,門徒各數百人,教授長安。諸生自遠而至者,萬數千人。興聽政之暇,引龕等於東堂講論道藝,錯綜名理。涼州胡辯,苻堅之末,東徙洛陽講授,弟子千有親人。關中後進,多赴之請業。興敕關尉,給諸生以往來的方便,不拘常限。

以上這些事例,都見於《晉書》各載記。 除去水分,仍可見劉淵等人所謂異族對中原傳統文化的態度。中華文化就是在腥風血雨中走過來的。


謝邀。本人歷史學的不太好,所以不太好回答,只是知道古詩,詞,畫,歌賦等都屬傳統文化。就拿詩來說,唐朝流傳下來很多,它經歷了幾個朝代的變遷,能流傳至今,可見人們對它的喜愛程度。它何嘗不是歷經坎坷才能讓我們後人得以看到呢。所以它是屬於國家的傳統文化,我們要知道並且讓後代把他繼續發揚光大


中國文化史的線索和發展階段 中國文化史是一幅包羅宏富的壯美景觀,人們在描述這一景觀的時候,由於對它的範圍和線索把握不同,因而會有不同的分類法,本書參照已有文化史分類法,並考慮實際教學的方便,擷取社會物質文化,學術思想,科技、文藝和史學,制度,宗教,風俗等六條主要線索,構成這部《中國文化史》的邏輯框架。其中物質文化僅限於社會物質生活的層面;制度文化以各時代政區劃分、行政管理、教育制、選舉制、兵制、法制、賦役制等為重點;風俗文化以漢族為主體,兼顧到各時期主要少數民族和有代表性的地域性風俗;以學術思想、科技、文藝、史學、宗教為研究對象的社會意識形態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主要內容,也是本書介紹的重點。 關於中國文化史的發展階段,我們按先民在文明進程中里程碑式的文化創造及特點,將整個中國文化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分作8個階段: 1.遠古至夏朝建立以前為中國文化的起源階段,這一階段,中國先民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社會組織形式等方面的建樹,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 2.夏、商、西周、春秋時期,以青銅器、鐵器、牛耕的出現,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經的編定為標誌,是中國文化的形成階段。 3.戰國、秦、漢時期,社會物質生活內容更加豐富,而政治領域內影響中國數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縣制和各級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紙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以諸子散文、漢賦為代表的文學作品及以《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漢 書》等為代表的史學著作相繼出現,道教產生,佛教傳入,是中國文化的發展階段。 4.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在民族遷徙、衝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攝,北方世族南遷,促進了南方文化的發展,接著,南方文化又向北方迴流,實現了南北文化的溝通。同時,玄學從儒、釋、道爭論中誕生,各民族文化風習也在戰亂中薪火相傳,可謂中國文化內部衝突與融攝的階段。 5.隋唐五代時期,由於生產力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唐詩、建築、佛教造像、紡織、科技等標誌性成果接踵而出;遼闊疆域內因地制宜多種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為特徵諸族薈萃的社會風俗習慣,都說明這是中國文化的繁榮階段。 6.宋遼夏金元時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經濟空前活躍;以理學為主導的儒學新派別在三教合一的時代潮流中形成;宋詞、元曲等文藝形式適應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現,《資治通鑒》等史學巨著層出不窮;我國歷史上的「四大發明」,這一時期占其三。種種跡象表明,這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巔峰階段。 7.明清前期,商品經濟繼續發展,海上「絲綢之路」沖開封建統治者的重重束縛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經濟生活領域不斷擴大;近代啟蒙思想、考據學從封建極權政治下產生出來,並在反封建宣傳,歷史文化整理、總結和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顯著,以《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紅樓夢》為代表的章回小說,數以千計的地方史志及《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特大型典籍的編寫,都是文化領域的輝煌成果和中國文化繼續發展的標誌。然而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湧入,中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臨比較劣勢,處於出現轉機的階段。 8.鴉片戰爭至民國時期,隨著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西方文化湧入中國,在民族、國家危機的同時,中國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嚴峻的考驗和危機。於是,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正視現實,主動向西方國家學習工藝、制度和觀念文化,先後掀起了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和新文化運動。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機器製造技術,民主共和制度及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醫學等現代科學被引入中國。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心態文化成果也紛紛出現,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中國文化開始走上了近代化階段。 按中國文化發展的總體狀況,還可將上述各階段歸納為前後兩個不同的階段:即從中國文化形成至宋元時期,是其不斷發展和趨於鼎盛的階段;而明清至民國晚期則是中國文化在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挑戰下,開始反省自強,擺脫困境,走上近代化之路的階段。 對於文化發展的階段,按不同的視角和原則,會有完全不同的分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