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蓋出禮官。」儒學源自禮學,儒是軟的意思,據說是墨家取笑儒家這麼叫的。


不是「儒家」出自「儒」而是「儒家(最早沒有名字)這個學派的行為」像「儒」而被稱作「儒家」啊……

這是一個後來者把前者逼死的故事……

儒一詞原本指代對象是商周時期閱讀歷史文獻來占卜兇吉的官員——中國的史學是從占卜分出來的。而孔子的學派重視歷史喜歡用過去的案例分析利害,習慣相似,因此被起外號儒學,再後來史學從占卜獨立了,儒本義不再用,儒家就成主要指代對象了,不然按中國人的習慣多半是孔學。

古代學派分的沒那麼清,叫法自然是五花八門。現代看到的諸子百家的分類很多是司馬遷作為後人分的。比如熟悉法家的朋友們都知道法家人物很多師從儒家——實際上法家本身也是儒家在戰國時代產生的分支……


《周禮·天官冢宰·大宰》記載:「儒,以道得民。」儒者,起初是一種以「道」治理、教化民眾的官職。而據《漢書·藝文志》中「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的說法,又可以說儒者起初是「司徒之官」。「司徒」,是一種理解、掌握並維護社會秩序的官員,類似於法院院長;而在儒者形成的周代,這一社會秩序表現為禮樂。

而由《論語·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我們可以推斷:禮樂的精神之一是「仁」;而據《說文解字》「仁,恕也」的註解,可以說:禮樂的精神之一是「恕」。同樣在《論語·八佾》中,有「為禮不敬……吾何以觀之哉」的語句,由此便足以說明:禮樂的另一精神便是「敬」;同樣參照著《說文解字》的字義解,能夠發覺「敬忠」二字同義。至此,我們可以這樣總結:禮樂的精神是忠恕,一如法的精神是公正。

《周禮》中的「以道得民」之「道」具體是什麼呢?基於「儒者為禮官」這一認知,參照著夫子對作為禮樂之精神的「忠恕之道」的闡發,我們可以說:這個「道」,便是忠恕之道。

故而,為何「儒學叫儒學」?就因為「儒」最初是一種認同、發展著禮樂秩序的且追隨、完善著仁敬品德的人,而儒學者們的夫子——孔子——又極重視禮樂的作用、忠恕的價值。

進而,能夠給出判別儒者和儒學的標準:是否立足於「禮樂之教」,是否推崇著「忠恕之道」。


就是個名稱定義,大家好理解的代號。


人需;

哈哈,開個玩笑,

其實 儒學中的「儒」是禮官;

「儒」字做解是軟的意思,這中間有被其他學派嘲笑儒家軟糯的意思;

然後,孔子就駕著戰車,找他們理論去了


補充給題主:

孔子一開始提出的是「克己復禮」,想要恢復禮儀來結束羣雄爭霸的局面,重新回到周王朝大一統的懷抱;

但是,現實證明 光講道理,傻逼是不會理你的,只有武力才會讓傻逼和你講道理;

所以,他開始「有教無類」「開民智」——這裡要注意一點,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指的是「國人」,就是羅馬的「公民」,當初 國人暴動 的那種人;——

是的,這裡孔子提出「六藝」,提出「禮」,但是 「仁」還只是一種模糊的,還未形成的概念;

後來,孟子提出了「義」,提出了「仁」

這時候 儒家已經是和墨家分庭抗禮的兩大顯學了;

大家都講究「交相親,兼相愛」的情況下,

你說「親親相隱」「推己及人」;

我說「大公無私」「兼愛非攻」;

這不就找茬的了麼,於是 開啟了百家的大混戰;

打到最後,儒家贏了啊,百家的精華自然是好東西,於是 「入華夏者,華夏之」;

於是 有了《荀子》這種披著儒皮的法家鉅著;

後面,什麼心學啊,理學啊;

都是 儒學的分支;

道德敗壞的是人,而不是某一門學說


據說,是因為「儒」這個字,是由單人旁和需組成,就是人之所需的意思。

儒家孔孟之道的仁義說,主張的是人人都有的孝敬父母和側隱之心,是人性的基礎,用於政治上可以使人人安居樂業,安守本分,各施其職。是當時社會環境導致而思考出來的一種理想方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