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一篇完整的論文由綜述、建模或實驗方法、結果與討論、結論、參考文獻等部分組成。其中,綜述部分一直是廣大研究生,尤其是剛剛開始從事研究工作的「新人」們所頭疼的。小編也一直為其所困。通過整理現有資料,並結合個人體會,小編在此整理了一些撰寫論文綜述的要點,與讀者一同分享。

01

講好一個故事:綜述的寫作目的

回答本研究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作為文章主體的第一部分,綜述需要以最簡潔、緊湊的文字回答兩個最為關鍵的問題:

(1)為什麼開展這方面的研究?

(Why does the gap need filling?)

(2)為什麼本研究能夠填補該領域的空白?

(Why was this study needed to fill in this gap in scientific knowledge?)

第一個問題點明瞭本研究的「重要性」,即說明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自然環境的改善、基礎理論的發現、科學技術的進步等的重要意義。

第二個問題點明瞭本研究的「必要性」,即說明在現有研究中,本文以何種方式促進了對這一領域內的現象和問題的認識,進而對前人的研究進行了必要的補充。

對於正在拓展人類認識邊界的研究生而言,這兩方面的意義至關重要。缺少對其中任何一個問題的回答,都會使整篇論文處在一個不斷地「打擦邊球」的尷尬境地。

舉個例子,「對孫悟空誕生時靈石炸裂所需能量的建模與分析」這一研究,迴避了第一個問題而可能僅僅回答了第二個問題。這一問題目前確實缺乏研究者去探索並獲得可信服的結論,但實際上這一研究並不「實用」。

▲不過,古希臘時代的研究則純粹是為了「擺脫無知」

又比如:「鎢絲通電發光強度與電流強度的關聯性分析」這一研究,雖然具有「重要性」——在電力能源行業和照明行業中這是一種普遍的重要現象,但已經是較為古老的話題,該領域內許多學者已經開展了非常充分的工作,因此,缺乏研究的「必要性」。

具備了回答上述兩個問題的能力,一項研究就有可能在本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在這個層面上,綜述是「現有研究」與「本文研究」的橋樑

除了綜述寫作之外,上述兩個問題也是廣大研究生在開題階段以及後續研究過程中,需要持續思考的。並且,從提出問題到獲得答案,往往是一個迭代過程。一方面,明確的問題有助於高效地開展研究,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也有助於對問題本身的進一步完善。

▲每次被問到「你的研究ma不make sense」,是個研究生就會一哆嗦

簡述本文工作並引導讀者閱讀

一篇論文的寫作,可以看成是對一個完整故事的恰當表述。因此,作為其開頭的綜述,除了回答上述兩個關鍵問題之外,還需要點明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並通過對核心研究點的呈現,最大限度地激發讀者(尤其是相關領域的研究者)的閱讀興趣,引導其進一步閱讀後續內容。

▲信息時代,你是不是一個合格的Story Teller?

在這個層面上,綜述也是讀者「進入」本篇論文的橋樑。

02

站在巨人肩膀上:如何寫好綜述

一般來說,一篇完整的綜述,應具備三個部分:研究背景研究現狀本文主要工作

從現有的學術論文寫作習慣來看,綜述部分在篇幅上會佔到全文的10%左右,精簡信息量大是其主要特點。例如,綜述中一句很簡短的對於研究現狀的總結,可能就引用了10-20篇甚至更多的文獻。對於綜述而言,所謂「好」的標準,不是「多到不能再多」,而是「少到不能再少」

▲愛因斯坦:嗯,少到不能再少了

(1)研究背景(Brie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searchtopic)

在研究背景部分,作者需要明確本研究的「重要性」,並最快地完成從「大框架」到本文研究關鍵點的聚焦

這一部分的寫作,既不需要將所謂的「大框架」拓展至宇宙演化之初,也不需要將意義提升到「為天地立命」的高度,僅僅需要給出與本文研究最為相關的那部分背景即可。在聚焦的過程中,也需要凝練,否則,每次寫論文都從最基礎的理論開始將整個大學、研究生的課程框架梳理一遍,讀者可能會覺得,這或許是要出書吧······

在研究生階段,如果沒有課題上的重大變故,這一部分的內容基本上不會出現太大改動。因此,每次撰寫新論文的時候,都有機會對這一部分內容進行二次凝練,最終獲得一份滿意的對研究背景的敘述。

(2)研究現狀(Key references to preliminary work or closely related papers.)

研究現狀部分,最為關鍵的就是對現有研究成果的整理與分析,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分析、總結得出目前學術研究中的「盲點」或「瓶頸」,並給出本研究的「必要性」:即本文是如何對該領域內的現有研究進行補充的。簡而言之,就是完成從「What is known」到「What is unknown」的過渡。

在寫作這一部分內容之前,需要建立一個文獻資料庫。關於參考文獻的選擇和引用,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 全:文獻量需要具備一定的規模,雖不用面面俱到,但該領域內的重要進展需要較為完整地被涵蓋在作者的文獻資料庫中,這是開展研究工作的基礎;

② 新:相信每位研究生在開題時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就是「你這裡近五年的文獻有多少?」。是的,除了個別特殊的原因外,最好引用近幾年的新文獻,以避免觀點與現實研究脫節,更好地跟進最新的研究進展;

▲研究者總是不自覺地認為自己是第一個做這方面研究的人,直到做了文獻調研······

③ 代表性和可靠性:所選文獻要能夠代表這一領域的最新進展,並且期刊來源可靠,同時,業內普遍認同高質量文獻往往需要細讀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引用,這對提高綜述的學術水平很有幫助。時常刷一刷期刊官網是獲得該類文獻的不錯方法;

④ 一次文獻的引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研究者會覺得某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很有價值並希望引用這些參考文獻的觀點,此時,建議找到被引用的原始文獻(一次文獻),不要完全根據引用者的敘述來下結論,因為二次引用可能存在誤差;

⑤ 對經典文獻引用:經典文獻的觀點往往已經融合進大量的文獻中,引用這一類經典時不一定要在文中出現對應的敘述;

⑥ 對相悖觀點的處理:在現有研究中,往往會出現觀點不一致的情況,此時作者需要思考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並在綜述中進行說明,有針對性地進行引用。往往新的研究點就隱藏在這些差異中。

▲在波粒二象性發端之出,研究者要如何做文獻綜述呢?

有了大量的文獻,就需要對其進行分析和總結。一般比較常用的內容組織方式有以下兩種:

① 按照時間順序組織:按照發表時間來組織文獻,反映其歷史演變、最新進展和未來發展趨勢,揭示這一研究的發展脈絡。這種方法尤其適合於對目前正在不斷迭代的研究領域進行綜述。

② 按照研究主題進行組織:某個領域內的研究往往分別專註於不同的主題,可以將屬於一個主題下的文獻歸為一類,並在文中用連接性的、總結性的語句來串聯各個主題。這種方法適合於對現有成果豐富、傳統深厚的研究領域進行綜述。

在這兩種組織方式之外,還需要注意所謂文獻「相關性」的遞進,即讓文獻在組織過程中,體現「逐步與本文直接相關」的遞進順序。這種邏輯有助於研究點的聚焦,並將讀者的視線逐步從大框架引導到本文的研究內容上。同時,在對觀點的陳述和整理過程中,要帶有批判性,在指出其研究主要結論的同時,也要適當點明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選擇性繼承。

這部分的最後,別忘了總結並得出目前學術研究中的「盲點」或「瓶頸」,並明確本研究的「必要性」。

(3)本文主要工作(Research in this paper described in several sentences.)

完成了對「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回答之後,作者需要回歸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上來,在綜述的結尾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內容。綜述部分中對本文工作的闡述,要比摘要部分更簡潔,通過一兩句話,讓讀者對本文的研究工作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

這部分的寫作,非常考驗作者對全文的把握,同時也需要和前面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現狀進行呼應。正因如此,在寫作順序上,綜述需要放到實驗或模擬方法、結果與討論,甚至結論的後面,並且需要不斷修改,使之可靠、緊湊、邏輯清晰並且觀點明確。

03

小貼士:綜述雷區預防

(1)盡量不要使用第一人稱來描述自己的研究,在中文論文中可以隱藏主語或者用「本研究」、「本文」等代替,英文中可用被動語態;

(2)歸納研究現狀特點時,切忌模稜兩可,含糊不清,造成讀者的困惑;

(3)避免記流水賬,對每個研究人員的研究內容都平鋪直敘,要詳略得當,有重點地進行分析;

(4)不要對自己的研究評價過高,或貶低一些同行的研究,綜述要盡量保證客觀

(5)切忌缺乏批判性,單純從正面或者反面來敘述現有研究或者全盤接收都是不理智的

(6)避免僅僅從幾篇文獻出發開展研究,引用的文獻量要有一定的規模;

(7)盡量不要對一些基礎知識或普遍共識進行詳細敘述,避免行文冗餘

彩蛋:中國歷史上第一篇Nature

中國歷史上第一篇Nature論文,是由晚清聲學家徐壽在1904年發表的:The Flowering of the Bamboo,來感受一下:

▲The flowering of the bamboo. Nature, 1904, 70:342.

後記

研究生階段,大家的文獻管理工具(不管是用Endnote也好還是手動建立文件夾索引目錄也好)裏都會有幾百篇甚至更多的論文。從中選擇幾篇綜述寫的比較好(除了上面的標準外,讀者也可以參考其他的綜述寫作方法)的來學習學習。畢竟,當能力無法支撐你的夢想時,就只有多讀文獻來 「破涕為笑」 。

參考資料

YouTube:youtube.com/watch?

科學網:blog.sciencenet.cn/blog

blog.sciencenet.cn/home

Nature:nature.com/articles/070

百度學術:mp.weixin.qq.com/s/ce7z

來源:清華研讀間(ID:qinghuayandujian)。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選題寶」,瞭解更多內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