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視角(關注或吐槽)

竊以為說」現在流行為以前的歷史人物翻案」,這句話本身就是錯誤的兩元論,非黑即白的刻板歷史觀。

的確現在我們再去看待「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角度和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的確存在一些流量為王的自媒體為了迎合某些需求,做了很多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解讀。但總體上,我們不在非黑即白地去評判歷史人物與事件。更多的視角是把歷史人物放到歷史情境下,進行了符合人性訴求和一般客觀規律的解讀。

譬如我們重新去看待」諸葛亮」,我們承認他的治政才能,但是根據《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對照,去除那些小說家杜撰的故事,把諸葛亮還原成「人」。他也會有慾望,也會犯錯誤。這不叫「翻案」,個人以為這才是對歷史人物的真正尊重,才是讀史人獨立思考,客觀對待的成果。現代文明不提倡「反智」,不希望把人「神化」,然後告訴別人他是「神」,你除了崇拜,只能崇拜!

那麼」魯迅先生」也是如此,他曾經是」新文化」旗手,後來又被zhengzhi需要,扶上了」神壇」。很多人抱怨現在甚至連小學課文都要探討是否請他離開。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八三年就發生了著名的「倒魯」運動。個人以為魯迅先生是新舊文化交替時的代表人物之一,於私德、責任方面,有著傳統古典的標準格式;於文學創作方面在當時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然而喜歡魯迅及他的作品,完全沒必要把他供成「神」去瞻仰,魯迅泉下有知,他肯定也是希望大家拿他當朋友,而不是需要頂禮膜拜的「偶像」!

其實改革開放的核心就是「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所以才有了這四十年來的成就。

現在社會對歷史的解讀,由於思維的開放、受認知水平等等影響,也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所以每一個讀書讀史哪怕是讀故事的人,希望都能夠遵從自己的內心,獨立思考,不偏激、不偏頗、據實理解論述。或許你說的是錯的,但是說出來是你的權力!

我是炒米視角,我手寫我心,歡迎關注和吐槽!

近幾年流行的「翻案風」,呈現泥沙俱下的趨勢,各中情況複雜,須本著實際情況就事論事,不宜一概而論。

除了專業的專家學者、閱歷較多的歷史愛好者,我們大多數人接觸的歷史知識主體還是從學校里學來的,這些教材大多以概括性的語言文字、小篇幅地總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被動式的結論接受,並非讀者站在充足的歷史素材上客觀自主的分析,並不能具體反映歷史人物的複雜性、歷史事件的全面性。下面來舉幾個例子來做具體說明:

例一:受《三國演義》這本經典小說影響,曹操的形象在民間街談巷議中一直被定格在奸臣、巨壞的恥辱柱上。但我們混過社會的80後、90後成熟起來回過頭想想,如果不是曹操穩定北方局勢,會有多少人陷於戰亂、流離失所得不到和平的環境,「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千古名句不也直觀表達著曹操感嘆百姓疾苦的痛惜之情嗎! 例二:清末洋務名臣李鴻章也是一個形象頗為複雜的人物。作為清政府重臣,李鴻章和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等民族知識分子痛心國家在兩次鴉片戰爭中的沉淪,積極「師夷長技以制夷」創辦民族工業,造就了清政府「同光中興」的迴光返照,在這一層面上來說他們都是想救國的,無論是高高在上的慈禧、光緒,還是起於草莽的洪秀全、孫中山,我們可以講他們思想受歷史時代局限,但哪有人會不想國家富強嗎?至於李鴻章在《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上留下罵名,不僅是國家喪權辱國,對其本人也是大節有虧罵名留身,自然不該在這點上為其開脫。 例三: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一直以來被解讀成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愛國農民起義運動,似乎它的失敗是中國失去了一個救國的良機。但我們仔細閱讀各類相關史料,南京城裡的太平天國統治高層,腐化享樂、專制統治的程度與清政府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天國不顧正常人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強行割裂家庭,實行男女分管的專制管理。同時排斥讀書的知識分子參與政權建設,專門擄掠裹挾男童進行軍事訓練充當後備兵源。這樣一個知識落後、等級專制的政權對廣大百姓會是一個福音???

回答問題之前,先糾正一個語法錯誤,「以前的歷史人物」。「歷史人物「是一個特定的名詞,不需要用「以前的」作為定語,歷史人物一定是「以前的」,沒有「現在的」歷史人物。

的確,近些年出現了好多為歷史人物翻案的文章,這些文章有的還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和爭議。

所謂「翻案」,就是把對歷史人物「蓋棺論定」的結論翻轉過來,重新評價,有把好的說成壞的,也有把壞的說成好的,總之就是「告訴你們一個不一樣的xxxx......」

翻案之風盛行,使得我們對於從教科書或歷史典籍獲取的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產生某種錯亂,甚至會懷疑我們讀的是「假歷史」。

如何看待這些翻案?這些翻案真的都是對的嗎,都是對歷史和歷史人物重新正確的「蓋棺論定嗎」?亦或是「翻案」僅僅是胡說八道,嘩眾取寵?

我以為,「翻案」之風盛行,不見得是什麼好事,即使是出於好心。

熱衷於翻案,無非就是以下幾種心態:

第一是顯擺,通過搜羅的一些碎片式的歷史人物的花邊「軼事」,嘩眾取寵。

第二,是矯情。無論是那個歷史人物,都有不太光彩的一面,或者在現代人看來愚昧的一面,比如林則徐,他主導的「禁煙運動」以及「虎門銷煙」的壯舉,是載入史冊併名留青史的,「鴉片戰爭」就是因他而起,林則徐是正面人物毫無問題,但是,好事者卻抓住他對所謂洋人認識「孤陋寡聞」,把他描述成為一個「自大的麻煩製造者」,這就很矯情,林則徐只是知道,鴉片對中國人民的毒害以及後果不堪設想,必須禁煙,整個大清朝都沒幾個人了解所謂洋人,為什麼非要求林則徐就一定要了解呢?

第三,就是商業炒作,靠「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邏輯「滿嘴跑舌頭」,所謂的翻案除了博得眼球沒有任何價值。

最後一種就需要十分注意,那就是有目的的醜化或者美化。比如洗白秦檜,抹黑岳飛。洗白蔡京,抹黑和醜化張居正等,甚至抹黑黃繼光,質疑邱少雲,醜化雷鋒等等,這些所謂翻案,其目的和用心都是險惡的。

對於最後一種情況的翻案,我只能用「其心可誅」來定義了。


現在為什麼流行為歷史人物翻案,而且好的說成壞的,壞的說成好的?對於這個我發表一下自己觀點:

第一,說句實話現代這社會,雖然知識份子多,但是精通歷史的人不多,很多人都是通過電視和歷史小說書籍來了解歷史,然而電視與小說與真正的歷史是有區別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電視裡面就是歷史,從而形成了一種歷史文化,討論的歷史就是以電視劇為主。

第二,由於大眾對於歷史事件的認識是通過電視和小說來的了解,以及學校簡略的歷史教材所熟知,而人們又不喜歡看正史,所以常常拿自己看的歷史電視劇和教材書上的一點歷史來討論,所以與很多研究歷史或歷史愛好者討論,產生了矛盾糾紛。

第三,由於現在社會的思想自由化,人們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觀點,然而對於歷史上很多事件和人物都只是很片面的了解,從而在別人面前覺得自己很懂歷史一樣,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別人的想法是錯誤的,從而引起爭論。

第四,由於歷史學者覺得小說和歷史電視劇裡面都有神話和貶低歷史人物形象,所以歷史學者為正史上的人物翻案,但是很多人對歷史不了解,反而對歷史電視劇的印象深刻,總拿電視劇裡面的形象來說,與歷史學者爭論。

第五,由於歷史人物,都有優點和缺點,有的人對歷史某人優點很贊同,喜歡這人,稱讚他,而有的對他的缺點很厭惡,不喜歡這個人,從而否定他的優點,還有的屬於中間人,對其優缺點分的清晰,從而對於同一個人大家有不同的看,引起了一系列的爭論。

第六,有的人是為了博取眼球,別人都稱讚的人,他卻找缺點來毀壞這個人的形象,從而引起人們的注意,這是引起別人最快的方法。這類人為了博取眼球,把好的說成壞的,壞的說成好的,讓人們對於歷史人物的了解,陷入了混亂,分不清真與假。

歷史人物,已經成為過去,歷史人物留給我們的優點,我們就學習,不好就拋棄,與其在這裡爭論這些,還不如多花點時間去想想,怎麼多賺點錢把家養好了。


題主的問題本身就是偽命題!

正確的表述:

1.目前社會上確實出現能從多個層面去全面的還原歷史人物的原貌的現象。

這是國民脫離蒙昧到理智,理性的一個必然過程。

2.在這個多層次還原過程中,出現了背離社會主體價值觀的現象和宣傳偏差。

比如:

岳飛歷史上都是愛國英雄,在清以前也曾經是武聖。

改革開發後不再提岳飛為愛國將領,愛國英雄,而換了一個稱呼民族英雄。

這個主流的提法都偏航了。

3.新文化後,舊的倫理體系支離破碎,而新的社會倫理體系沒有建立起來。

社會上失倫事件,尤其是枉法的失倫事件更助長了新倫理體系建設的難度。

4.學術研究的泛娛樂化

歷史研究的主題脈絡發展到今天已經非常完善。

促使研究更加的細膩入微,這樣歷史越來越豐滿。

歷史人物事件研究多角度多視角長時間跨度,不同學術思想的研究及其成果湧現出來,尤其是一些邊緣研究更是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

另一個原因,距離歷史越遠,學者和讀者都可以更理性,更客觀的看待前人。

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就是當代精英不如前人時,反面的教育反而淹沒/衝垮了學校非系統的倫理教育的成果。


之前自己內心有一個疑問:我們大陸經濟發展勢頭這麼好,祖國繁榮昌盛,為什麼在香港,總有一些小青年總是「腦殘」的搞一些離譜的事情呢?

現在明白了!香港回歸祖國20年了,這二十年里,我們一直給了充分的自由,無論是在經濟發展方面,還是在社會活動方面,或者是教育方面等等!而正是給了他們這麼多的便利,他們沒有好好去把經濟搞起來,反而總是抱怨大陸!更可氣的是,他們的教育壓根就不認同祖國的文化,不學習我們的歷史!!!

也就是說這二十年,香港的教育出了問題!他們學的更多的是西方的思想,導致他們不認同我們的文化,而總覺得西方文化是高人一等,是先進文化!真是可悲呀!

所以年輕人受到西方的思想影響,就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就導致一些幼稚的行為的發生!

回到正題!

現在這個階段,為什麼總有一些人為歷史人物翻案呢?

其實歸根到底就是一些人別有用心,想否定我們的文化和歷史!

因為我們祖國在強大,讓一些不懷好心的國家有了其它的想法!所以,他們就會千方百計去製造一些「事情」,怎麼樣才能達到他們的不法企圖呢!就從文化和歷史著手,讓年輕人對祖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動搖,那就是埋下了禍患的根源!

所以,現階段總有一些翻案的聲音在網上出現,譬如「袁世凱是救國救民的英雄」,譬如「秦檜跪像應該撤掉」,譬如「不存在黃繼光邱少雲」之類的惡意的聲音!看著就怒火中燒!

「欲亡其國,先滅其文化!」,這句話再準確不過!所以,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我覺得我們不能盲目去跟風,還感覺很潮流一樣,如果這樣我們就中了別人的圈套!一定要擦亮我們的眼睛,看清事實,看清一些人的醜陋的面目!




我是熱愛歷史的忠肝義膽岳老三,歡迎關注,歡迎點贊留言!!!


謝邀!歷史人物同普通人一樣都生活在現實社會中,也有煩惱,有憂愁。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時代英雄們也是有缺點、錯誤的。

但歷史人物又不同與凡人,在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或多或少地都留有印記——只不過有的光彩,有的晦暗罷了。對於如何評價這些人物的功與過,是與非?其實在人們心中是有標準的:一個人在所處時代的所作所為(1)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2)是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願望。這兩項準則似一把尺子,誰忠誰奸,是英雄還是人民的罪人,立判高下。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更加開放、多元,學術的氛圍也更為寬鬆丶自由。於是乎一些無聊、無德之流打著探尋歷史真相的幌子,為早有歷史定論的「罪人」翻案、立傳;開始詆毀、置疑我們的英雄,放大英雄的缺點……這些人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博眼球、引得眾人注目,除此之外,又能得到什麼?蒼蠅般的嗡嗡聲只會更堅定人們的民族自信心!更加珍愛我們的英雄!


目前的翻案風確實存在矯枉過正的情況,而且有些歷史人物本身就比較複雜,只是抓住一兩件小事就想為其歷史地位犯案,現在社會人人都渴望出名,所以難免會有許多過激的言論。

先說矯枉過正的情況,過去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大多是簡單的善惡判斷,造成了很多人物的臉譜化,有些是長期被通俗小說所誤讀的人物,這方面以曹操最為典型。

三國故事本來就在民間流傳甚廣,加上《三國演義》的精彩故事,使得民間對曹魏和蜀漢的看法形成了這種固定的尊劉貶曹。但《三國演義》本身就是小說,許多地方與真實的歷史人物之間並不符合,這幾年通過對曹操的不同解讀和重新認識,使得現在大部分人對曹操的認識都有了改變,這種翻案是值得的,也是提倡的,弄清歷史和演繹對國民了解我民族之真實歷史很有幫助。

還有一種是本省就有爭議的,因為過去只強調某一方面,現在也有為這一部分人犯案的,典型的例子就是袁世凱。

袁世凱前半生可以說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比如小站練兵簡歷新式軍隊,成立中國的警察系統,逼清帝退位等工作,可以說袁世凱對民國,對中國近代化的發展居功至偉,功不可沒,孫中山當年被稱作孫大炮,就是說他只知道談理想完全不像袁世凱那樣實幹。如果沒有後來袁世凱稱帝這一件事,恐怕袁世凱的地位不必孫中山低。有點像王莽,歷史上有首詩說王莽的,但用來評價袁世凱也非常合適。

周公恐懼留言日,王莽禮賢下士時。若是當時身便死,一生忠佞有誰知。面對袁世凱,我們不能否定他以前對的部分,也要批判他倒行逆施的行為,其實對於大部分歷史人物,都應當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說誰是好人,所有事情都是對的,誰是壞人所有事情都是錯的。

還有一種是為漢奸翻案的,這種行為應當堅決抵制。不管汪精衛直流如何辯解,如何說自己的本意是好的,都不能掩蓋他給民族和國家造成巨大傷害的事實。在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突然調轉牆頭,幫助外族入侵者,這種人過一萬年也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遠不能翻身。我堅決反對為漢奸犯案,並且認為所有漢奸都不值得同情,不管心裡是怎麼想的,只要做了對不起民族和國家的事,那就永遠不能有翻身的機會。

翻案可以,但要尊重歷史,堅持有利於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原則,堅決反對那些嘩眾取寵的行為!


說流行的話應該是相對的,這和一個人的閱讀來源有很大關係。

一個在讀研究生多接觸到的歷史學的話,恐怕都是很嚴肅的文字材料,至少不會像野史那樣妙趣橫生,百讀不厭。

真正的歷史是很枯燥無味的,對於一個人一件事的記敘,很可能只是實事求是的幾句話,而不會是各種經過厚黑、成功學或者文學加工形成的「趣史」。

要說「翻案」的流行,一方面可能與寫作者接觸到的材料有關,接觸到的本就是殘缺不全的東西,寫出來的作品自然可想而知,有些善於借題發揮的歷史寫手,可以抓住一點而成一家之言,雖然可能片面,但文字遊戲,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論永不休。

另一方面則是閱讀者本身的感受,不管是從事什麼行業,只要是識字,對於中華民族的歷史,或多或少都有可能接觸了解,不管接觸的渠道是否正規,總會形成自己對歷史的特定看法,尤其是由於閱讀面狹窄形成的片面觀點,往往會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歷史。

一切與他們既有觀念不符的歷史,都可以定義為翻案。

再有可能就是別有用心了,刻意為了吸引讀者眼球,不管對錯,只要吸引人,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對於這類歷史,大家看看一笑即可,真沒必要當真的讀,當真的看。

也沒必要較真說是不是真的,真歷史和假歷史,從你獲取歷史的渠道就可以看出來,你在今日頭條看真歷史,只能說明不懂歷史。

真正的歷史也不是誰都看的下去的,檔案管理的字跡潦草模糊的檔案才是真歷史,冰冷的數據,你看的下去嗎?

翻案翻出了歷史的炫燦多姿,適度的翻案挺好!


現在流行為歷史人物的翻案,更多的是因為信息的快速傳播,往往都是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價值觀不同,立場不同,評價自然也不同,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所知道的歷史知識是受著文化影響的,脫離了歷史,主觀性遠遠大於客觀性。

如今流行「翻案」現象的原因有四。

歷史與文化

中華歷史中,很多歷史人物受文化的影響,現今很多人會把歷史人物的歷史形象和文化形象混為一談,過分地誇大某人,過分地貶低某人,比如曹操與諸葛亮,諸葛亮是被半神化的,而曹操被半妖化。這倆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身上被賦予鮮明的的色彩,非黑即白。可歷史上曹操和諸葛亮都是正面>>負面,糾正錯誤的歷史認知是必然。

知識的傳播開始趨向專業化

現今信息的傳播可謂洶湧波濤,一浪接著一浪,以前,只求有知識,現在則要求「專業」,我們的歷史知識一開始很多都是十分簡化的,大家看過歷史課本就知道了,而從戲曲、影視、小說等得知的歷史知識很多是無中生有,比如「草船借箭」「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都是YY出來的,沒有歷史考證,錯誤的歷史知識導致錯誤歷史認知,倘若有歷史人物蒙冤,自然要洗白。

價值觀與思想

價值觀的多向化與思想的開放,是「翻案」事件的源頭,話說「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歷史也是如此,很多人物是備受爭議的,比如秦始皇嬴政,有人定義其為「暴君」,有人定義為「明帝」,他的功勛與罪惡呈倆個極端,這該怎麼評判呢?依我看,罪即罪,功即功,不能以功抵過,來判斷他是個「好人」,還是個「壞人」,比如我救了一個人,再去殺一個人,是不是我就不用坐牢了?我就沒有罪了?我既算不得「好人」也算不得「壞人」了?肯定正確的做法,否定錯誤的行為,這才是關鍵,不能直接靠一倆事件來否定整個人,可社會上這種以一事論整個人的色彩十分濃重,從牢里出來的人幾乎都是被否定的了。

專業人士的風趣化與獨特觀念

相信大家看過《百家講壇》就知道,很多學者他們開始以一種風趣的口吻來傳播歷史知識,雖然這樣免不了脫離歷史的客觀性,不過總比錯誤的歷史認知要強,畢竟專業的歷史因為其專業化,很少有人能聽得進去。觀念的獨特也吸引了不少人,有了獨特的觀念,當然也希望有人認同自己的觀念,百家爭鳴的相象,千年再現。其實以前也存在「翻案」現象,但大都是雷聲小,雨點更小,極少人關注。如今社會的發展導致了雷聲大,雨點未知的「翻案」現象,我們拭目以待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