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清明致敬海歸英雄

  視頻來源:神州學人

  清明

  二十四節氣之一

  但又遠遠非止於此

  傳統上

  這是一個有關祭奠的日子

  然而或許因爲是在生機盎然的春天

  故慎終追遠之餘

  便多添了幾分對後人的期許

  哀悼懷思之外

  更是要後來者銘記前人的事蹟精神

  有這樣一羣人

  他們曾負笈異國

  志在攀登科學的更高峯

  學成之後

  毅然放棄海外優渥待遇迴歸故土

  哪怕當時這裏還是一窮二白

  哪怕從此失去先進的科研條件

  哪怕必須宵衣旰食 篳路藍縷

  甚至 獻出生命

  ……

  因爲“家國”二字

  在他們心中

  分量太重 無可比擬

  “國家貧瘠,就是做兒子的無能。”

  ——郭永懷

  “兩彈一星”元勳

  我國近代力學事業奠基人之一

  (1945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1946年起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副教授、教授)

  在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他是唯一一位橫跨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三個領域的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這枚獎章的人。由於從事工作的特殊性,他以身許國的英雄事蹟直到被授予這枚獎章後,纔爲世人所知。

  他,就是郭永懷。

  1909年,郭永懷出生在山東榮成。山河破碎,讓郭永懷立志科技救國。赴美留學期間,郭永懷和錢學森一起,攻克聲障瓶頸,解決了飛機超聲速飛行的問題。這是繼萊特兄弟之後人類航空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1956年,爲了避開美國的監視回到祖國,郭永懷不惜燒掉記錄自己多年科研心血結晶的手稿,毅然攜妻女踏上歸鄉之路。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懷離開已經整整呆了兩個多月的位於青海的試驗基地,帶着重要的實驗數據,連夜從蘭州乘飛機返回北京彙報。然而,在抵達北京距離地面400多米的時候,飛機卻突然失去平衡,數秒後墜地起火。地面人員在救援時發現了兩具緊緊抱在一起,已經燒得面目全非的遺骸。經過辨認,那正是郭永懷與他的警衛員牟方東,而被他們護在身間的寶貴的熱核導彈資料完好無損!

  正是依據這份郭永懷用生命保護的重要資料,在他犧牲的22天后,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爆成功。1970年4月,由郭永懷參與設計的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成功發射。他以身許國的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國際小行星中心將2007年10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觀測站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兩顆小行星,以郭永懷和他的夫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李佩教授的名字命名。國際永久編號爲“212796”的小行星被命名爲“郭永懷星”,國際永久編號爲“212797”的小行星被命名爲“李佩星”。

  “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然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鄧稼先

  “兩彈一星”元勳

  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

  (1948年至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並獲博士學位)

  少年時期目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鄧稼先,深感祖國強大的重要性。抱着要到科學水平更高的美國去,掌握更先進的知識後回來建設新中國的理想信念,23歲的鄧稼先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學習。由於勤奮刻苦、成績優秀,鄧稼先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修滿了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只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博士學位。因爲他當時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10月,鄧稼先婉言謝絕了美方提出的給與更好的科研、生活條件,以及導師、同學的挽留,與200多位科學家一起回到了剛剛成立一年多的新中國。一回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師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到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之中,開啓了中國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工作的嶄新局面。

  1958年,在中央的決策部署下,我國開始原子彈的研製工作。當年秋天,二機部副部長劉傑找到他,跟他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問他願不願意參與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雖然明白這意味着什麼,但鄧稼先仍然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回家後他只告訴妻子許鹿希教授自己要調動工作了,以後可能很難再照顧家裏,甚至通信都很困難,再問其他一概都是“不知道”。自此,鄧稼先開始了大漠戈壁28年隱姓埋名的生活。

  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兩年零八個月後又依據他與于敏的“鄧—於方案”成功爆炸了我國第一顆氫彈,創造了世界上的最快速度。

  1979年,鄧稼先爲了尋回在實驗中未爆炸的核彈頭,身受輻射影響,因此罹患直腸癌,全身大面積溶血性出血。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臨終仍叮囑:“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着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纔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

  ——黃大年

  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

  (1996年獲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

  2017年5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黃大年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爲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爲畢生追求,爲我國教育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先進事蹟感人肺腑。

  習近平強調,我們要以黃大年同志爲榜樣,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爲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黃大年,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1992年,他得到了全國僅有的30個公派出國名額中的一個,在“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全額資助下,被選送至英國利茲大學攻讀博士。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不久,黃大年又被派往英國繼續從事針對水下隱伏目標和深水油氣的高精度探測技術研究工作,在英國劍橋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級研究員12年,長期從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動平臺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場探測技術工作。

  2009年,他毅然放棄在英國的事業,攜妻子回到國內,在母校吉林大學擔任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此他將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在了科研和教學工作中。黃大年帶領團隊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爲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爲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有媒體評價,他的回國,能讓某國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一百海里;他的回國,加速推動中國深探事業用5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20年的道路!

  工作時的黃大年是忘我的,這也迅速地消耗着他的健康,然而他矢志不悔。2016年12月8日,黃大年因膽管癌住進醫院。即便在病牀上,打着吊瓶的黃大年還在改方案,給學生答疑解難。2017年1月8日,黃大年終因長期積勞,溘然長逝,享年58歲。他用一生踐行着自己24歲大學畢業時寫給同學的那句話:“振興中華,乃吾輩之責。”

  “別人都有自己的大設備,我們沒有,我挺想試一試。”

  ——南仁東

  我國著名天文學家

  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

  (曾任荷蘭德雲格勒天文臺訪問學者,日本國立天文臺客座教授)

  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宣佈,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國家天文臺於1998年9月25日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爲“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爲“南仁東星”。

  “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以英文縮寫FAST更加廣爲人知。它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能看到宇宙很遠的地方,有助解開宇宙起源的祕密,乃至探尋地外文明。作爲這一項目的發起者和奠基人,南仁東被譽爲“天眼之父”。

  1993年,在日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南仁東跟同事們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別人都有自己的大設備,我們沒有,我挺想試一試。”23年裏,南仁東把這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現實。FAST這一國之重器的誕生,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項目。

  FAST這顆“巨眼”在調試運行階段,就發現了59顆優質脈衝星候選體,其中有44顆被認證爲新發現的。然而爲其奉獻了20餘載的南仁東,卻積勞成疾,終因病醫治無效,在遠方永遠地闔上了雙眼。

  “任何生命都有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爲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而我們採集的種子,也會在幾百年後的某一天生根發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

  ——鍾揚

  我國著名植物學

  (日本國立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生物系統科學博士;曾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州立大學進行合作研究;曾兩次任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數理研究所外國人客員教授)

  “一個基因能夠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能夠造福萬千蒼生。青藏高原這個佔我國領土面積1/7的地區,植物種類佔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來無人涉足,植物資源被嚴重低估。”上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這樣介紹。從鍾揚到復旦大學的第二年開始,他就主動到西藏採集種子。2009年,鍾揚正式成爲中組部援藏幹部。據統計,在這十幾年間,鍾揚共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萬顆種子,佔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援藏16年,他的足跡遍佈西藏最偏遠、最艱苦的地區,長期的高原工作讓他積勞成疾,多次住進醫院,但他都沒有停下工作。他深深紮根在西藏,只爲努力給人類建起一個來自世界屋脊的“種子方舟”。

  2017年9月25日,鍾揚在去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年僅53歲。

  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傳部追授鍾揚“時代楷模”稱號;2018年6月,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18年12月,入選感動中國2018候選人物 ,2019年2月,獲得“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榮譽。組委會在給鍾揚的頒獎辭中寫道:“超越海拔六千米,抵達植物生長的最高極限,跋涉十六年,把論文寫滿高原。倒下的時候雙肩包裏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願。你熱愛的藏波羅花,不屑於雕樑畫棟,只綻放在高山礫石之間。”

  “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

  ——李德威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1997年赴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

  “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這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在生命垂危之際,用盡最後的力氣,向護士要來紙筆,於重症監護室裏寫下的最後一句話。來不及爲家人留下什麼囑託,兩天後他撒手人寰。遵照遺囑,他的骨灰一半在湖北麻城老家入土,一半被帶上雪域高原,撒葬在岡底斯山下的拉薩河,與他熱愛的青藏高原融爲一體。

  1990年,李德威首次踏上青藏高原。此後的25年裏,他幾乎每年都奔赴那裏開展地質調查和研究。因其獨特的地質結構和形成演化,青藏高原被國際地學界公認爲研究和創新發展地球科學理論的“最佳野外實驗室”。從羌塘到喜馬拉雅,從可可西里到阿爾金山,從阿里班公錯到雅魯藏布江大拐彎,25年來,李德威行程數萬裏,踏遍青藏高原和阿爾金山脈主要構造帶,爲打開我國乾熱巖事業新局面,直到生命最後一息,他都未敢停歇。

  緬懷是爲了銘記

  致敬是爲了繼承

  歲月迢迢 逝水湯湯

  沉澱下的

  是永恆的矢志不渝 無悔奉獻

  青山處處 白雲悠悠

  傳頌着的

  是不變的家國情懷 赤子衷腸

  在新中國70年的建設征程中

  像這樣心懷至誠

  以各種形式爲國家民族昌盛

  貢獻自己的學識 青春

  直至生命最後一刻的歸國留學人員

  還有很多很多

  那一串串光輝的名字

  以及彌散在歷史的星河之中

  那些默默無聞者

  我們都不該忘記

  也不會忘記

  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誠於祖國的人

  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於祖國的人

  在清明節即將來臨之際

  讓我們再次向他們

  獻上

  最誠摯的敬意

  告訴他們

  未竟的事業

  有我們繼承

  他們熾烈熱愛着的這片土地

  縱然幾度經風雨

  已是煥然四海春

  文章來源:神州學人

  本期編輯:楊文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