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年過後的第一個小長假,清明小長假,假期三天。

  三天不多,比古代的四天、五天、七天等都少,但足夠大家掃墓祭祖和踏青了。

  有假就接着,不要因爲天數而掃興,古人是古人,今人是今人,不可同日而語。

  大家知道,這個假期是清明節小長假,但我們還要知道,還有一個寒食節。

  記得小時候,姥姥每年這個時候就唸叨寒食節到了怎樣怎樣,當時太小,也只是聽一聽。

  寒食節和清明節,現如今是一天過,可古代不太一樣,這一點我們必須弄清楚,這是傳統文化,我們只知道過節不行,還要弄清楚節日的演變。

  清明是什麼?是個節氣,二十四節氣之一。

  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成爲傳統節日的節氣就是“清明”,這與寒食節是分不開的。

  作爲節日,清明節要晚於寒食節。

  寒食節,我們知道是紀念介子推的節日。

  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人。

  這段時間,《重耳傳奇》正在熱播,介子推的事蹟便是與重耳之間發生的事。

  當時,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妃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爲太子。

  後,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害怕被除掉,因此逃亡。

  重耳避難奔翟,追隨他的賢士很多,介子推便是其一。

  逃亡路上,重耳經常的忍飢挨餓,有一次快餓暈過去了,介子推便把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喫了。

  重耳得知之後,非常感動,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報答介子推。

  經過十九年的逃亡,重耳終於當上了國君,爲晉文公。

  由於周室內亂,晉文公忙於勤王,未能及時行賞,介子推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去請賞且認爲自己忠於君王是應該的。

  當他看到一些沒有追隨晉文公逃亡過的人爭先恐後的去請賞的時候,介子推很氣憤,鄙視他們,因此辭官歸隱,成爲不食君祿的隱士。

  晉文公得知介子推的心思後,覺得自己忘恩負義了,因此去尋介子推,要獎賞他。

  可是,介子推不願出現,躲在綿山不出。

  晉文公親自帶人去綿山尋訪,可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難尋。

  晉文公沒辦法,身邊有些小人便提議燒山,逼介子推出來。

  山是燒了,還燒了三天,可介子推卻沒有出現。

  後來,晉文公等人在山上的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一對母子的屍骨,他們正是介子推和自己的母親。

  晉文公悲痛萬分,在屍體前哭拜,然後將他們母子二人安葬。

  晉文公在介子推脊樑堵住的柳樹樹洞裏發現了介子推的一片衣襟,上面題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後來,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喫冷食,稱爲寒食節。

  這一天,在晉文公紀念介子推之前,叫做“禁菸節”、“冷節”或“百五節”。

  遠古時期有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春雷多,容易引起火災。

  古人爲了更好的生存,就在這個季節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爲“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爲“改火”或“請新火”。

  改火時,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爲人犧。

  就這樣,慢慢的成爲一種習俗,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秦漢時期,寒食節活動沒有太大變化,到了三國時期,曹操取消了寒食節。

  三國歸晉後,晉國的皇帝恢復了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

  由於寒食節和節氣清明很近,到了大概唐朝的時候,兩個節日合二爲一了,宋元時期可以確定寒食節和清明正式合二爲一。

  此外,清明節還融合了上巳節的習俗,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三月三。

  這個節日就是玩了,春浴、踏青,曲水流觴等。

  曲水流觴,很高雅的活動,衆人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爲除去災禍不吉。

  大家若是有條件,可以試一試,那種意境和高雅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到。

  至於古人放假的時間,這個不是統一的,《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爲假。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

  宋代的假日爲七天,《文昌雜錄》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古人假期多那麼幾天,這是必須的,因爲古代交通不便,並且祭祖的程序也很複雜,所以假期時間要多點,否則不能完成祭祖儀式。

  現在的我們,交通方便,祭祖的儀式也沒有那麼繁瑣了,三天假期挺好,休息久了就懶了。

  參考文獻:

  1、《唐會要》

  2、《 民俗研究 》

  3、《文昌雜錄》

  注:本文部分來自互聯網圖片很難覈實明確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書生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