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每日先驅報》中寫道:假如把援助全部給了八路軍,他們能在一年內把日本人趕出華北。我們從這句話中得到的信息是,假如八路軍有和日軍一樣的裝備,哪怕只是子彈多一點,抗戰都不會打得如此艱難。

  其實不只是八路軍,地方部隊、雜牌軍甚至德械師也不好過。當時的中國幾乎沒有重工業,除了步槍和子彈外幾乎全靠進口,就是最起碼的子彈量都不能敞開了供給。淞滬會戰前,即便是最精銳的德械師,單兵裝備也不過中正式步槍一條、M35德式鋼盔一頂、子彈夾50個、彈帶、水壺、糧袋若干。

  武漢會戰後,漢口三鎮兵工廠集體內遷,產能大大降低,又失去了與外界溝通的渠道,中國於1940年陷入抗戰最艱難的時刻。好在次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被拖下水,日軍向東南亞進軍。此舉對於中國亦喜亦憂,喜的是多了美國這一大強援,憂的是滇緬公路面臨被切斷的危險。

  1941年12月,中英簽訂《共同防禦滇緬公路協定》,遠征軍先頭部隊第6軍一部開赴緬甸。遠征軍裝備雖不如英軍,但戰鬥意志堅定,敢衝敢打,一入緬甸便打了好幾場大勝仗,還救了英軍一部7000人。後期由於英軍的傲慢和孱弱,遠征軍接連失利,被迫兵分兩路撤退,一路撤回雲南,一路撤至印度。

  撤到印度的新22師、新38師整編爲X部隊,接受美軍教官訓練,使用美式裝備,史迪威爲總指揮。遠征軍士兵用慣了中正步槍,使用湯姆遜衝鋒槍時還是習慣性地一發發打。史迪威看得心酸,說道:“孩子,衝鋒槍不是這樣打的。”

  整訓後的遠征軍戰力大增,重返緬甸戰場與日軍展開血戰,先後取得松山、龍陵、騰衝數次大捷,與英軍勝利會師,完成了遠征任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