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關注外匯匯率的朋友應該會聽過購買力平價這個詞,但是具體怎麼理解大家可能就有點弄不大清楚了。只說購買力的話很容易理解,加上平價這兩個字後又是什麼意思呢?

購買力平價其實是一個外匯理論,也是一種表現不同貨幣之間匯率的一種方式。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由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提出。在經濟學上,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以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購買力平價匯率用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差異。

簡單來說就是購買同一樣實物,不同的貨幣所需數量不一樣,兩者之間的比值就可以用來衡量兩種貨幣的匯率情況如何。舉個例子:一瓶辣椒醬在中國賣10元,在美國賣5美元,按照購買力平價,那麼美元兌人民幣=5/10=0.5,但是現在的匯率大概是1/7(為了方便計算)=0.14。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怎麼辦呢?

再舉個例子:

比如在北京買一碗面15元,相同的一碗面放到一個小縣城可能就賣5元,(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大城市生活成本高,錢的購買力都下降了);

北京的面/小縣城的面=15/5=3

如果有一家北京的麵館賣到了20,購買力平價等於20/5=4>3了,那麼說明面賣貴了,要降價回歸到3才行。反之如果低於3了,就要漲價;

總之要回歸到那個合理的大家認可的水平。

再返回上面美元兌人民幣的例子,購買力平價指數為0.5,匯率為0.14<0.5,說明美元可能需要升值。

這裡還要說明的是,購買力平價並不是按照某一件商品來計算,而是按照一攬子的貨物和服務來計算,大約包括:2500種貨物和服務,34種政府、教育和醫療的行業,186項器材貨物及20項建造工程。不用解釋,顯然樣本越多,數據越精確。

購買力平價並不適用於短期操作或者套利,因為真實的比例不會相差這麼多,而且之間的差值也不是短時間就能迅速修正的,這種理論適合用於長線分析匯率是否合理,然後評估一個區間,檢測是否有交易機會。

這裡還要給大家補充一個指數——巨無霸指數,巨無霸漢堡包都知道吧,這是《經濟學人》雜誌原創的「購買力平價指數」,它用巨無霸漢堡的價格來對比不同國家的物價水平,由此測算某國匯率是否高估或低估。因為全世界的漢堡包從原料到加工再到銷售,流程與標準都大體一致,額外影響因素少,所以被選為一個世界級的「標杆」性事物。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