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究竟這個因素佔了多大比例,有否其他重要原因?


明朝海禁也是有很多原因的,防止海盜、國內和國外反明勢力串聯顛覆明朝,才是海禁的初始原因 。太祖防備的是方國珍和張士誠餘黨和海上倭寇。

根據①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治海倭亂》:「禁濱海民不得私入海,時方國珍餘黨多入海剽掠故也。」
②明朝學者鄭曉的《吾學編》卷67中的《皇明四夷考上.日本》:「初,方國珍距溫、台處,張士誠距寧、紹、杭、嘉、蘇、松、通、泰,諸軍皆在海上。方、張既降滅,諸賊豪強悉航海,纖島倭入寇。」
③明太祖欲通過與日本建立外交關係,先前所派使者被殺,後來又派楊載出使懷良,並帶了明太祖的詔諭:「蠢爾倭夷,出沒海濱為寇,已嘗遣人往問,久而不答,朕疑王使之故擾我民。今中國奠安,猛將無用武之地,智士無所施其謀…………方將整飭巨舟,致罰於爾邦。」懷良親王也針鋒相對的回了一封信:「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豈肯跪途而奉之乎?……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為此,明太祖要求湯和等人付山東和福建江浙一帶修築工事整頓海防預備日本南朝懷良海上來犯。

由此來看,明初海禁是因為北元為明太祖主要征伐對象,海盜、國內反明餘黨逃亡海上、倭寇擾境以及潛在的戰爭對象日本懷良等等軍事因素所堆積而成的軍事防禦政策。

明朝中期嘉靖海禁則是因為倭亂,毋需多言之。

所謂倭亂是由海禁而起。而倭亂的屢禁不止也是由於海禁的嚴格執行所造成的自食惡果。
隆慶開關(1567年始)也是為了斷絕倭亂來源。所謂倭亂事實上是東南沿海地區的海商和依海為生的百姓為了對抗海禁政策而發展出的被迫之舉和叛逆。真倭十之二三,大部分是中國人。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著名抗倭將領時任福建巡撫譚綸的奏摺《條陳善後未盡事宜以備遠略以圖治安疏》中就寫到:「禁之愈嚴則其值愈厚,而趨之者愈眾。私通不得則攘奪隨之。昔人謂弊源如鼠穴也,須留一個,若要都塞了,好處俱穿破,意正在此。」
他說的很明白,明朝海禁導致本已存在的海外貿易變成畸形的由海盜性質的走私,就是因為禁的太嚴導致走私利潤豐厚,海濱民為了生存或者發財紛紛鋌而走險交通海上。
對於海盜或者倭寇惑亂沿海,開放海禁是治根之策。或者至少能緩解官民矛盾維護沿海地帶安全和自身統治吧。

而隆慶開關以後白銀大量輸入中國,為貴金屬短缺的明朝帶來的是幣值穩定的稱量貨幣的白銀。相較於明初發行紙鈔和制錢來說,幣值確實是最為穩定的了。

當然了白銀雖然穩定,但也是會引起物價上漲的,即通貨膨脹。萬曆張居正改革採用一條鞭法「計畝以銀,以銀代役」這在保護小民,削弱人身依附擴大政府財政收入的同時,還有效的將市場上白銀收入政府,控制通貨膨脹,加之白銀作為稱量貨幣幣值較為穩定的關係,這一時期的通脹事實上並不是惡性通貨膨脹,而是溫和通貨膨脹。

再者說通脹又不是只有明朝後期有,明朝初期就有。難不成因為通貨膨脹明朝就得亡國了?
洪武初年明政府以銅錢為法幣,但由於銅原料不足,攜帶不便,且當時百姓習
慣使用元朝沿襲下來的紙幣,加之當時西征敦煌,北伐沙漠,軍需繁重,國內錢爐有限而形成了錢荒(幣材不足,通貨緊縮)。每年鑄錢數目不多,一時間難以滿足流通需要。所以明政府一方面為了解決明初的幣材困難問題,另一方面是為了彌補財政開支,把金銀銅錢集中在國家手中,決定沿用宋、元使用紙幣的作法,印造紙鈔。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
九月,始設寶鈔提舉司。次年(公元1375年)三月,令中書省印造大明寶鈔。
從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大明寶鈔,一石米值鈔一貫。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寶鈔急劇貶值,貶為發行初
的十分之一。
到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米一石折鈔250貫。

這樣的通脹才是惡性通貨膨脹吧?

那時明朝為什麼不滅亡?

所謂封建社會,依靠的就是人口和耕地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各種物質條件。

那按理來說,明朝後期隨著人口增加,勞動力也跟著增加,經濟也應該是增長的,這沒什麼錯。明朝也是封建社會吧,生產力水平和耕地面積的相對固定不可能無限滿足人口的無限增長下去。

本已人口達到峰值的明朝後期,土地兼并又是愈演愈烈,小農沒了土地只能流浪和逃亡。就算能賣身出賣勞動力,富戶和地主的數量是一定的和相對固定的,不可能提供無限的工作崗位來養活這些流浪和逃亡的人口,所以越到後期矛盾越激烈,最終為了搶奪資源和生存權而鋌而走險發動民變。

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有限,不像現在。隨著明朝立國200年,承平日久沒有發生大的致使人口大量消滅的戰爭和自然災害導致人口越增越多,而耕地則是相對有限的。不管你採取怎樣完美的措施依然無法規避這個規律,300年一個輪迴,即人口伴隨大型戰爭而大量消滅社會才能得以真正穩定下來。這也就是所謂盛極而衰的一種表現或者體現吧。


高曉松說的是清朝,你記錯了吧


矮大緊這個傻缺的話也能信?明朝末年白銀不是通脹好嗎,而是極度短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荷蘭人奪取馬六甲,西班牙人屠殺馬尼拉華商,日本中斷了與大明的貿易……沒有一條是因為明朝自己禁海封關。他滿爹都知道留個廣州和洋人交易我大銀帝國會放過白花花的銀子不賺嗎?!朝廷放棄了難道我們民間會放過?

矮大緊真滿遺我呸

前後顛倒,因果顛倒!

明初朱元璋洪武年間就已實行海禁,那時候咱鄭和都沒下西洋,哥倫布都不知道在哪,那有美洲什麼事。

實行海禁確實是和白銀(貴金屬)有關,中國歷史上就是銀子缺的很,明初實行海禁的一大原因就是防止白銀外流。

日本、美洲大量白銀大量流入,彌補了短缺,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但也使金融命根子握在外國手上,後來歐洲減少了對明朝白銀輸出,整個大明帝國開始缺乏白銀,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


原話怎麼說的?弄擰巴了吧。

1.明朝初是重農抑商的,加上泉州的蒲家啊一類的原因,任性的太祖皇上關了泉州、寧波、廣州三個市舶司。後來慢慢收緊政策,臨死前已經徹底不允許民間海上貿易了。但是官方通道沒封死。

2.1567年,隆慶開關,解除過海禁。允許在日本和東南亞的交易。正是這個時候【白銀大量湧入】,到了兒子萬曆一朝,張居正才有底氣進行稅改,開始以「貨幣」統一稅收嘛。這個時候出現了【通貨膨脹】。

3.除了禁海以外還有個禁銅令,是因為周邊國家銅幣粗製濫造,假幣多一類的原因造成了流通效率低的問題。宋朝開始中國的銅錢在周邊國家也是可以流通的,而且購買力高於中原地區,同時白銀購買力又低於周邊國家。所以直接有人走私「貨幣」。這是明末海禁再緊的原因之一。

4.中原地區不產銀,主要來源是兩個。一是日本產的銀,二是西班牙在拉美弄的白銀。

前者因為日本的內戰和海岸線封鎖而中斷,貿易中斷。後者一個是因為宗教問題,在菲律賓出現了屠殺華商的事兒,再一個是西班牙又跟英國、荷蘭幹上了,西邊的貿易也亂了。這時候出現過【白銀緊縮】。

5.康熙年間,戰爭平了,貿易順了。清廷還直接開始從日本買銅。銀、銅都多,又迎來了一輪通脹。

6.對這個有興趣,可以去書店找本書,《透過錢眼看中國歷史》,最後幾章就是說這個的。而且那大哥倍兒逗。

7.補個清廷疏於管理貨幣的細節

最近看范岱克的《廣州貿易》有一個點有點意思。直到清末,外商赴廣州貿易都是「以物易物」的形式居多,鮮有直接帶著一船白銀來的,而且曾經出現過,帶著一船白銀來,還要被徵收貨物的進口關稅。

什麼概念,金本位國家拿著自己的外匯儲備白銀到其貨幣流通國家進行消費……一個美國人拿著人民幣到中國來,只查貨不查人的海關部門先要數數他隨身帶著的人民幣,進關依規扣下個一成半成,再放關通行。說白了白銀也當貨對待。

這樣看的話,白銀一直以一般等價物的形式在使用,但是當朝政府有可能只是把它當做便於收稅的「工具」、「便宜之計」,而沒想過這是【貨幣】,能透支未來,能幫著美國建國,能賦予金融屬性。


說白銀不是紙幣不會通脹那位壯士。讓鄙人嘆為觀止。
所謂『重農抑商』、『國富則民貧,民富則國貧』、『防民如防川』,其實統治安全性才是封關禁海的主要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天朝上國』的心態。鄭和下西洋,不為了做生意,不為了搶佔殖民地,只為了炫耀國威。彼等蠻夷,沐我國威就行了,做什麼生意?你跟我能平等交易嗎?那麼為什麼明朝以前不禁海?因為宋元以前對外貿易靠的是絲綢之路。為什麼宋元不禁海?其一,宋元時期海洋貿易畢竟不是很發達,管理起來不是很費勁;其二,也許就是因為宋元海洋貿易的興起,讓明朝皇帝抱定禁海的決心。其實,明清海禁也並非全禁,廣州基本是一直開放的。高曉松說的白銀太多,實在太不靠譜。首先,皇上會嫌銀子多(西班牙、葡萄牙作為南美殖民地的宗主國,白銀大量流入,不但不嫌多還限制白銀外流)?其次,白銀不是紙幣,何來通脹?嫌銀子多可以多買點外國商品多置點銀器。還有人說倭寇是禁海的主要原因。但事實上所謂『倭寇』,從頭領到小卒,大多數都是中國人(高曉松說鄭成功就是大半個倭寇)。所謂『倭寇』其實也是被逼出來的,官家不讓對外貿易就只能偷偷摸摸了,說到底防的還是自己人。
驚現明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