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實現其飛天夢的過程中,發明和製造了一系列的飛行器,如熱氣球、火箭和飛機等等。但其實在熱氣球發明之後、飛機的廣泛應用之前,飛艇應用發展過一段時間,甚至還被人類傾注了很大的心血,一度得到了快速發展。熱氣球雖然圓了人類的飛天夢,但由於其本身就是一個沒有動力的浮空器,只能在空中隨風飄動,而不能人為的控制,無法實現人類對天空的探索,更不能滿足人們在軍事上的需求。

為了能控制飛行器,人們就對熱氣球進行了改造,以製造出一種可以操控的氣球,於是便有了後來的飛艇。1783年,法國工兵部隊的軍官梅斯尼埃首先提出了飛艇的設計方案,但由於當時沒有合適的發動機,這一方案沒有成為現實。

直到1852年,法國人亨利·吉法德成功製造了第一艘可由人操作的飛艇。雖然他製造的這艘飛艇時速才8千米/小時,航程不到30千米,但卻讓人類操控飛行器變為了可能。直到內燃機發明後的1872年,保羅·海內把內燃機裝上了飛艇。飛艇終於有了質量較輕、動力較大的發動機,於是便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1903年,勒博迪兄弟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實用的飛艇,它一次飛行可達60多公里。

實用性飛艇出現後,便被迅速用到了軍事領域。1911年意土戰爭爆發後,義大利人就曾把軟式飛艇用於了軍事目的。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更是充分應運新式武器——飛艇,組建了「齊柏林」飛艇隊,對英國進行長期的襲擊,以至於造成英國的舉國恐慌。據統計,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蘇聯建造均製造了大量的飛艇,甚至連日本也建造了十幾艘,飛艇終於迎來了它最輝煌的時期。(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