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Figure的第195支

原 創 視 頻

潘粵明,演員, 1974年出生,北京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影視製作專業。代表作《京華煙雲》、《白蛇傳》、《白夜追兇》、《逆流而上的你》等。

《逆流而上的你》大結局了。劇中的潘粵明,在一地雞毛的婚姻中用盡全力,不顧尊嚴的笨拙和執着,像極了身邊那些讓人心疼的中年男人。

好在這個中國式的家庭故事最終以happy ending結束,男主角走出戲外也是一條光明大道。繼《白夜追兇》一夜翻紅後,潘粵明再度口碑刷屏,「憑演技幹翻小鮮肉的中年大叔」成爲他最醒目的標籤。

《白夜追兇》劇照

時光逆流20年,初入演技圈的潘粵明還是一枚憑演技傍身的小鮮肉。處女作就獲獎,之後成爲CCTV6「電視電影」中最臉熟的男主角,到被欽點與趙薇共同擔綱央視重頭戲《京華煙雲》,潘粵明的「職場初體驗」完全是一副開掛的架勢。

然而從少年得志到遭遇職場瓶頸,是很多人會陷入的困境,尤其是那些曾大起又大落過的人生。幸好,一個男人往往走到中年後纔會接受對實力和運氣的最終裁決:擁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還是要爲保住飯碗擔憂。在演藝圈做明星也是如此。

曾遭逢生活和事業鉅變後的潘粵明,人生有了比一般演員更耐人尋味的戲劇性。之後他有意或無意地設定了「半明半暗」的自我:把翻紅後的淡然和不羈展示給外界,而把內心的波瀾和無奈藏得很深。

在新劇看片會後的十餘家媒體訪談中,潘粵明侃侃而談,對一切奉承或暗藏機鋒的話題都從容做答、寵辱不驚。當得知最後一個採訪的Figure是做人物紀錄片的媒體後,明顯已經疲憊了的潘粵明提示工作人員:「多給他們一些時間吧。」之後對導演的每一個問題,他都會深思後再回答——對於深入內心的試探,他坦然接受了。

順遂是壞事嗎?

「我第一個戲《非常假日》就拿獎,第二個戲就金雞獎提名,第三個戲就得到‘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男演員’」。1999-2001年間,不到30歲的潘粵明已經被「蓋章」爲實力派演員。

出生於一個公務員家庭的潘粵明,帶有北京男孩的一切特質:鬆弛、孩子氣,喜歡呆在舒適圈,理所應當的沒有野心。他曾在博客裏留下了大段關於北京胡同生活的記憶:「當我站在空曠而破舊的民房屋頂上時,我在想什麼。那一刻我的思想是真空的,季節也被淡化掉了。那一瞬間,我不再成長,我定格在愉悅的最高點。」

與路學長導演合作《非常假日》時,導演相中了潘粵明的「非專業背景」。這個角色不需要科班出身的演員,潘粵明只需要演他自己。

也許天生就是當演員的材料。外表俊秀卻不張揚的潘粵明,把與生俱來的節奏感帶入表演之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事業發展得一帆風順,愛情也幾乎在同一時間降臨。潘粵明在拍攝自己的第二部央視大戲《紅衣坊》時結識了董潔。2008年這對演藝圈人人羨慕的「金童玉女」完婚,第二年兒子「頂頂」出生。

「太順了!」潘粵明如此評價自己的青年時代,口吻中帶着中年人的審視,卻像在聊另一個人。

那個像父親般默默隱忍的男人

後來的故事成爲「全民微博」時代的狗血大瓜。

在搜索引擎上敲出「潘粵明」這三個字,彈出的第一篇文章是關於那場著名的婚姻風波,接下來纔是熱播劇信息。由「潘粵明」爲核擴展的節點將始終脫離不開固化的成見、舊愛及那場並沒有贏家的官司。

那幾年裏,憂思過甚成爲潘粵明應激反應的表現之一。如果看過當時的訪談,會對他性格的隱忍感到驚訝:「那會的天空好灰,特別特別可怕,除了拍戲從來不出房間,什麼事也不幹。」他用了多個重複的詞彙來加重情緒,絲毫不掩飾自己傷口。同時,他接受了失敗:「在生活和事業中我有自己的韌度,如果這根筋還有彈性,再難也壓不垮我。」

潘粵明與世無爭的樣子,像足了道德感極重的父輩。他們出生於計劃經濟時代末期,被教導着不爭不搶,爲人寬厚。在變革中,他們習得不妥協的心性,有些呆板而執拗。潘粵明不會過度表達,他用剋制和溫柔,在漫長的人生中,試圖與自己和解。而人們也終將理解作爲「父親」生命中那份始終淡淡的堅韌。

反正又不是我一個人丟人

「我現在就是靠積累的經驗生存,我怎麼否定自己的決定呢?」

早期幹場記養成記散碎東西的習慣,潘粵明一直保留着,丟過的幾本筆記甚至成爲他的心結。離婚後,潘粵明不曾刪過一條微博,即使原博已經被刪除,他的轉發也還留着,看上去像個灰色的疤。

「我不拒絕任何迎面來的東西,但是你一定要找到合適自己的解釋方式。」在事業的低潮期,潘粵明寫過劇本,一度要幹導演,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想有口飯喫。

2013年成立工作室之前,潘粵明沒有籤經紀公司,接戲不容易,找他演戲完全基於之前作品打下的基礎,而想要接到理想的劇本,概率就更小。「演員如果一段時間看不到你的影子,大家找你的工作、合作都是有一搭無一搭的,你怎麼自信得起來呢?」

因爲影視劇的機會不好,潘粵明接受了《跨界歌王》的邀請。「那會兒正是工作選擇少的時候,知道李光潔、劉濤他們都去,就想反正又不是我一個人丟人,就一塊去唄!還能掙錢,多好啊!」

潘粵明演唱了崔健的經典曲目《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兒野》,這首與他熒幕形象相悖的歌曲爲他贏得了一個重要的機會。

《白夜追兇》的總製片人袁玉梅看到舞臺上的潘粵明,白色的中式上衣與搖滾的舞臺動作相互排斥又融合在一個人的身體裏,她發現了「悲憫又堅毅」的氣質。於是,《白夜追兇》選角時,袁玉梅跟監製五百提議讓潘粵明來試試。

潘粵明當時演唱的另一首李宗盛的老歌《給自己的歌》,在《白夜追兇》走紅後被反覆拿出來播放。「舊愛的誓言像極了一個巴掌,每當你記起一句,就挨一個耳光,然後好幾年都聞不得,聞不得女人香……」

在《魯豫有約》訪談中,潘粵明再次看到這段演出畫面時,魯豫問他:「你眼圈怎麼紅了?」潘粵明擡手拭眼角的鏡頭被定格放大,他的窘迫暴露無遺。也許是意識到了這個瞬間會被拿來做噱頭,潘粵明有些無可奈何地說:「我是喜歡李宗盛老師的這首作品,對生活沒有感悟的人,寫不了這麼動情(的歌)。」

被食慾裹挾的不完美人生

作爲一箇中年男人,潘粵明把從容和隨性而至演繹到了爐火純青。唯一可以窺探他內心秩序的錯亂,是每年2月5日爲兒子慶生的微博,牛頭和一個氣球的寓意是頂頂生日快樂。

汪涵曾在節目中問潘粵明:現在還是很難見到兒子吧?那時,潘粵明剛離婚,他無法料想,生活中的困境會如此迅速地泰山壓頂般襲來,最難以釋懷的部分是孩子。作家用「一地雞毛」概括了生活的繁蕪,潘粵明卻試圖將兒子抽離出家庭的困境。這種努力可以解釋他在瘋狂的輿論攻擊之下依舊沉默的原因。

時隔12年,再一次回憶起這個在生活中橫衝直撞,在愛情面前義無反顧的許仙,觀衆驚奇地發現,除了他中年略顯膨脹的身體,潘粵明眼睛裏那種少年的純真與深情依然存在。

《白夜追兇》之後,豆瓣上潘粵明即將上映的作品已經排到2022年。在不斷轉換片場的間隙,畫畫和書法是潘粵明排解內心的方式,少年習得的技藝成爲他現在空餘時間最愛的事。「我一直遵循一個質變到量變,你有時候可以去複製一個東西的時候,一點點把我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畫能畫出來。只要你能做到畫一百次,用同樣認真的態度畫一百次,你一定會看到自己的進步。」

潘粵明覺得自己並不孤獨。在他看來,孤獨是老年人的課題,青年人會體驗孤單,而自己作爲45歲的中年人,並不在以上範疇之內。於他而言,最大的困難是來自在無法剋制的食慾和維護演員尊嚴之間的撕裂:「我太愛喫了,我臉圓,一喫臉特別圓。」

導演問:「如果有一個理想的24小時,你會怎麼度過?」

「我希望我能夠一直在跑步機上,甩掉脂肪,然後好好睡一覺。」

- END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