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

  站酷

  所有者: 6ix7even 】

  雷鋒網AI金融評論按:前不久,騰訊雲與微衆銀行宣佈成立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合作研發面向「開放銀行」場景的金融科技應用。此舉將雙方的關係又加深了一層綁定。

  微衆銀行成立於2014年底,是國內首家民營銀行,騰訊是其發起股東之一,持股穩定在30%左右。另外,作爲國內首家互聯網銀行,微衆銀行也是第一家基於騰訊雲分佈式架構進行系統搭建的銀行。

  針對騰訊雲和微衆銀行的合作歷史,雷鋒網AI金融評論採訪到騰訊金融雲總經理胡利明和微衆銀行基礎科技產品部負責人盧道和。

  採訪中,雷鋒網AI金融評論發現,騰訊雲是微衆銀行的基石,微衆銀行是騰訊雲在金融領域的首個標杆。在服務微衆銀行之後,騰訊雲逐步在其他銀行、保險、券商領域構建標準化產品,已經在行業內有多個落地案例產生。

  以下爲二位口述實錄,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整理:

  微衆銀行盧道和: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才能服務別人沒有服務過的客戶

  開放銀行現在在銀行業是比較流行的,不是特別新的概念。有一個系列圖書,叫《Bank2.0》、《Bank3.0》、《Bank4.0》,是一個澳大利亞人寫的。主要思想是,銀行可以把自己放在場景裏,當客戶需要銀行的時候,銀行就在客戶所在的場景後面直接提供金融支持。

  原來大家去銀行,要走到銀行網點裏。就算不走到網點裏,用手機銀行辦理業務,也還是在以銀行作爲主體的服務場景中。開放銀行講的是,在未來生活的衣食住行中,當你需要銀行的時候,銀行會在後面支撐你。比如你要裝修,以前要到銀行去找資金支持,未來是銀行嵌入到你的裝修流程中,在背後提供支持。

  這樣一來,對銀行的技術要求會高很多。其中最大的挑戰,也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是降低成本。

  如果銀行要給用戶生活中的細小場景提供金融支持,服務小額場景、普惠場景,但是用的還是原來的大型主機、高端軟件,而不是分佈式體系、雲計算技術,沒有敏捷的能力,就沒有辦法降低成本。成本降不下來,就沒有辦法爲小額做分期,這樣一來這個商業模式就不存在了。微衆銀行的商業模式就是服務小額的長尾客羣,所以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降低成本。

  我們最初和騰訊雲合作的時候,抱的是向互聯網取經的態度。因爲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傳統的銀行體系架構都是佔有統治地位的,所以我們在引入互聯網分佈式架構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沒有人面對過的問題,沒有經驗可以效仿。但我們認爲,這樣的探索非常值得,因爲只有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才能服務別人沒有服務過的客戶。

  雖然互聯網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是互聯網面對的場景和銀行場景還是有區別的,尤其在交易的完整性、系統的複雜度等方面,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只能反覆思考、論證。和做其他系統一樣,經過設計、投產、測試、上線,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

  我們的私有云要符合監管要求,底層架構和互聯網架構完全不一樣。所以對於騰訊雲來說,要在互聯網架構的基礎上滿足信息科技指引管理辦法裏的所有要求,比如兩地三中心、數據備份容災、交易的隔離、安全的隔離、網絡區域的分級、防火牆要求等,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這裏有一個小插曲。2014年底,我們剛開業的時候,因爲拿到的牌照是有時間要求的,所以爲了快速開業,用的是託管模式的雲系統。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創新業務,等2015年中,我們有創新業務的時候,用的就是雲計算技術打造的分佈式銀行的核心繫統了,中間相差大約六個月。其實我們在開業之前就已經在準備這套分佈式系統了,只是迫於時間緊張沒有能從最開始就用起來。

  最初聯合騰訊雲建私有云的時候,建立了符合銀行監管的兩地三中心架構,在深圳有兩個數據中心。但是我們的業務增長是比較快的,到了第二年,我們的雙中心就全滿了,需要快速建立一個新的中心。這樣一來,騰訊雲這邊壓力就很大。雖然騰訊雲有一個很大的池子。如果說是公有云沒機器了,直接從別的地區調就行了。但是私有云不一樣,沒有那麼大的池子,公有云變私有云又是很困難的事情。

  發展到現在,我們從兩地三中心變成了兩地七中心。其中同城的多中心多活是全國首例,未來我們還將做到異地的多中心多活,這也是我們聯合實驗室要探索的方向之一。我們希望在業內樹立技術解決方案的標杆,雖然不同的銀行有不同的業務場景,我們的方案也不一定完全適合其他銀行,但至少我們做出了一個例子。

  騰訊雲胡利明:扶上馬,再送一程

  跟微衆銀行的合作是在2014年下半年,我們爲他們的技術架構提供支撐,是甲乙方的關係。整個合作過程我們做了非常多的創新。例如,互聯網分佈式架構在銀行的大範圍應用、金融交易數據庫的落地等等,都是業內首創的。

  服務微衆調用了集團非常大的力量,整個項目組有幾百人。我們當時的口號是:扶上馬,再送一程。架構搭好上線運營後,還做了一些後期的支持,這也是爲什麼會成立聯合實驗室。因爲我們發現在過去的幾年內,雙方在科研方面需要進行更緊密的溝通。

  其實我們在服務微衆銀行之前也有金融客戶,例如保險行業和券商行業的客戶,但是我們沒有把金融當成一個細分行業來做。和微衆銀行合作過後,我們發現這個領域存在巨大的機會。

  2015年春節,泰康贊助微信搖紅包活動,一晚上就收穫了5000萬粉絲,成爲當時國內粉絲最多的公衆號。要做類似的場景,在渠道的部分肯定要採用互聯網架構,因爲活動對IT資源的需求會是平時的三倍,如果自己購買設備,會非常不經濟,所以就需要上雲。

  這個時候我們發現,金融的各個領域,銀行、證券、保險、互聯網金融,對雲計算都有很大的需求。雖然各個行業合規的要求參差不齊,但是整體來說行業的IT支出在增長,業務在互聯網上開展的趨勢非常明顯,我認爲我們有機會。所以春節過後,2015年初的時候就開始針對金融行業做專門的解決方案,成立專門的團隊。

  我們首要做的事情,也是我認爲最主要的,是研究這個行業的合規要求和門檻,要敬畏行業。我們的大思路是,從合規要求相對少一些的領域入手,慢慢往更嚴的領域發展。

  有了微衆的標杆,我們首先做民營銀行,因爲我們認爲民營銀行的場景和微衆銀行類似。那個時候民營銀行還在批籌的過程中,大概有十多家。2016年5月左右,我們服務了華通銀行。

  2015年年中的時候,保監下發了關於專業網絡保險公司開業驗收有關問題的通知,裏面提到如果用雲的話,需要注意哪些內容,要求是什麼。這其實是個很重要的信息,因爲當時國內的保險公司沒有核心繫統上雲的。所以第二個方向我們瞄準了保險公司。

  2015年下半年,我們和新批籌的互聯網保險公司安心財險合作,希望在這個領域有突破,支撐它成爲國內首個用雲架構業務系統的保險公司。到2015年末開業的時候,我們發現雲計算在其中的好處非常明顯,安心財險的整個初始成本只是傳統保險公司開業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因爲雲的費用比傳統的主機架構要低很多。隨着業務量的上升可以便捷調用資源,而且在雲上還可以調用各種各樣的技術組件和能力。

  針對保監的要求,我們此前默認的雲技術是滿足不了的,需要做到資源的隔離,對網絡的要求和公有云也是不一樣的。所以當時我們做了金融專區,建立專門的機房,裏面的要求包括物理隔離的要求、網絡隔離的要求、資源調度的要求都是按照保監會的要求去做的。資源池的彈性和隔離天然是有一定的衝突的,所以我們要做很多妥協,花了很大的代價,還要做很多定製。這件事情其實很難,阿里到今天都沒有做這件事情。

  突破華通銀行,是我們和第三方銀行合作的第一個標杆,接下來陸續和很多城商行、農商行達成了合作。例如長江商業銀行、台州銀行、金谷銀行、廈門國際銀行等等。

  這些小銀行有用雲的訴求,是因爲它們遇到了增長的瓶頸,希望在互聯網上開展一些業務,做直銷銀行。所以這些銀行普遍希望建立一個新的互聯網中心,開展包括理財、信貸在內的業務。

  比如金谷銀行的互聯網核心已經上線運行兩年多了,上線第一個月的貸款放款量就超過了過去兩年的總和。因爲金谷銀行服務內蒙人民,內蒙有很多牧民,即便是屬地運營,也很難有足夠多的網點覆蓋到廣泛地域的牧民。所以網上信貸一上線,通過微信朋友圈進行營銷,銀行沒投多少廣告費就把規模做起來了。

  這些業務用傳統的銀行核心系統支持的話會比較困難,因爲互聯網的玩法是可能會做一些活動來做推廣,這樣的話用戶數量就沒辦法預測。另外,一些農商行是託管在省聯社裏面,IT技術架構的支持響應週期相對來說比較長。所以我們幫助這些銀行建立一個底層架構以及分佈式中間件,我們的合作方長亮科技提供互聯網平臺。

  實際上因爲託管在省聯社,農商行獨立出來突破這個瓶頸是比較難的,要面對比較大的阻力,所以像金谷銀行這種案例不多。接下來我們希望和各個省聯社進行合作,把整個省聯社的架構變成新的架構,這可能是更Top的一個方向。

  再加上建設一朵雲,支持多家銀行,這個技術我們擁有。我們給銀行提供多租戶的雲,銀行可以把這個雲提供給多家乙方去支持他的業務。比如我們給建行建立好私有云之後,建行會把這朵雲提供給合作伙伴和政府使用,這已經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

  城商行和農商行之後,我們做了一些股份制的銀行和四大行,我們希望通過大量的標杆樹立市場地位,再做更多複製。2017年下半年,我們跟中國銀行合作,將騰訊雲的大數據平臺能力和用戶畫像能力輸出,用銀行自身的數據結合我們的技術構建自己的用戶畫像體系。我們和中行建立了一個金融科技實驗室,將一些技術點,比如企業微信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事中風控、智能營銷、促活等等一個一個在中行落地了。

  建行有做生態雲的打算,要用一個公有云的形態承載,在2017年底立項選型。2018年5月,建行選定了我們進行合作。如上面所說,建行要將自己的私有云做成公有云。所以我們在把私有云的東西打包變成解決方案輸出的時候,還要展開做成多租戶架構,系統的複雜度就大大增加。不僅要多地多中心,還要支持權限管理、建立多租戶使用資源運營的平臺、建立計費體系、建立資源的管理計劃、甚至設計盈利模式以及成本管理,這些都要從零做起。我們在這個項目上做了很多的基礎開發工作。

  做完建行的項目後,我們開始重點發展一些中間件技術,還有一些SaaS層的金融科技能力,比如反欺詐、風控、智能營銷、雲支付、區塊鏈等等能力,也發展了一些移動金融開發平臺的能力,讓銀行更快更好地開發APP、公衆號、小程序等。因爲很多銀行缺乏前端人才的積累,採用的技術組件和前端框架也比較陳舊。我們把騰訊多年積累的前端框架以及終端程序的開發、測試、安全等能力包裝成一個平臺,供金融機構使用。

  2018年下半年,我們發現銀行對AI技術的應用開始變多,我們針對這一方面進行支持。比如我們支持招行構建了在AI應用下GPU集羣的管理能力,也跟北京銀行、中國銀行、海通證券合作,爲他們提供機器學習平臺。另外,我們也提供一些AI應用能力,比如OCR票據識別。我們還和中信銀行合作做了語音銀行,定位家庭語音場景,以及爲有視覺障礙的人提供金融服務。

  銀行之外,在資管領域,我們還服務了很多券商,爲行情及資訊的分析提供支持。對於券商來說,這一部分對公開數據的分析是可以放在公有云上的,其他業務目前還沒有清晰的上雲標準,所以我們對券商行業的上雲還是持謹慎態度。

  經過這幾年的經驗積累,最大的感觸是現在金融行業上雲是一個非常大且明確的趨勢,國家的監管機構,包括人行在內都在鼓勵金融科技進行新的嘗試。我們騰訊雲希望順着這個方向和歷史大潮前進,在其中做出我們自己的貢獻。

  【封面圖片來源:網站名站酷,所有者:6ix7eve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