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阿玲读书

前面几篇我们说过了修身篇的诚信,行善,正直。今天我们来说宽容与忍让。

在《增广贤文》中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宽容与忍让的,认为这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

关于宽容的描述: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意思:用苛求和责备别人的心来要求、反省自己;用宽恕、体谅自己的心去宽容体谅别人。

关于忍让的描述: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意思:能宽以待人是通晓事理的人,而不通晓事理的人是不会宽以待人的。痴汉」是指不通事理的痴人,「饶人」是指宽容别人。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意思:如果能够忍受一时的怒气,就可以避免长久的忧愁

六尺巷的故事

在清朝有个叫张英的人,他在朝廷里是当大官的,担任文化殿大学士,同时还是礼部尚书。文化殿大学十就是皇上儿子跟前的家族老师,礼部尚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教育部长一类的,既然能给皇上儿子当老师,这就说明张英是很有学问和修养的人。

有一天张英正在教小皇子学习鹅鹅鹅这首诗呢,突然书童满头大汗地闯了进来,张英正在责骂书童,见书童拿著一封信,似乎是著急让他看。

张英不敢迟疑,赶紧合上课本,拆开信来看。刚开始紧锁的眉头,一下子就松开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张英家里人正为一件事犯愁。

张英老家桐城的房子与吴家挨得很近,两家院子中间有条小巷子,这么多年来两家一起使用这条巷子,一直相安无事。但是最近,吴家要修新房子,他们想把这条巷子占了,这样可以加宽自己家的院墙,这下张家人当然不同意了。双方就为这个小块地争了起来,两家互不相认还打起了官司,最后事情越闹越大,官司都打到县衙了。小小的县官好为难呀,这张英家和那吴家都是名门望族,家里都有人在京城当大官,他谁都不敢得罪,就一直拖著不处理,也不给结果。

这边,张家人很生气,直接写封加急信,让人送到张英上班的地方了。所以才有了刚才小书童才急呼呼地要送信给张英大人。

张英理解家人的心情,但他更明了,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所以他给家里写了封回信。信中说:「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意思是说,这么大老远送来加急信,只是为了几尺的墙,我看没必要,就让他们家三尺吧;你看万里长城是秦始皇命人修的,长城到现在还在那,但秦始皇却早就不在人世了,所以身外之物就不要争来争去了。

家里人收到信后,也明白了张英的意思,决定主动让出三尺地。吴家的人听后,很感激张家人的宽宏大量,也主动让出三尺地,所以两家院子中间就变成六尺宽的巷子了。

这就是六尺巷子的来由。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六尺巷现在仍然在安徽桐城市,是国家3A级景区,有空您可以亲自去看看。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