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這對姊妹花的大概情況如下:

1、只上過感興趣的興趣班,從未上過補習班。她們還有個弟弟,樂感好,上到了鋼琴業餘十級程度,但似乎未深造下去。

2、她們的寒暑假和媽媽一起環遊世界,兩姐妹妹精通四國語言: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中文。

3、母親不鼓勵她們參加就讀的民辦私立學校的期中、期末考,以此保證了她們的自信心。

4、父母對她們的運動要求非常嚴格,放學每天要跑步、打網球、練跆拳道,運動兩個小時纔回家寫作業。父母更在乎她們身心健康、為人處世和熱愛生活。以情商培養為主。

5、學習上她們九年級才開始發力。

6、即使如此,面試的時候,她們文化成績並不足夠好。

我的看法如下:
  1. 我一直提倡的興趣班是靈感、自信、習慣、性格培養之源,從小要堅持。補習班一定不要去上,那是自卑之源。
  2. 國外名校對特長、情商、領導力、親和力、公益活動、社會責任感等等看得比成績重要,這要是在國內,未必會被名校錄取。
  3. 身體好纔有努力的資本。

☆這種教育方式不具備普遍性,不值得全面效仿。但是還是有借鑒意義的。各人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參考。比如說1、3條,不難做到。

謝謝閱讀!歡迎關注、轉發。


謝邀。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開明的父母。開明二字不那麼簡單的。

首先說開字。開朗開放開心想得開。孩子成長的環境非常關鍵。給孩子一個開心舒適自在的家庭環境,使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纔有成為優秀的可能。人都是一樣的,開心的做事才會越來越喜歡越來越專註越來越好。她們的父母就是很想得開。不強迫不壓制不焦慮不攀比。我相信他們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也是開放式的,朋友式的,父母把自己的意願自然而然的傳達給孩子,孩子順其自然的接受到心裡。良性循環。不管就是管,效果加倍。

再說明字。英明,聰明,明智。她們的父母都是很有智慧的。父母本就是最瞭解自己的孩子的,孩子的性格脾氣優缺點喜惡。她們的父母基於對孩子的本質瞭解,因材施教,採用孩子喜歡的方式溝通教育引導,孩子願意接受,並理解父母的用心,從而達到雙贏。

我們看到雙胞胎的成功,聽其父母輕描淡寫的教育,但是我們應該深思其父母背後的努力和對孩子的影響,不會是那麼簡單的。一定是從小就注重孩子的成長,用心耐心細心專心的對待孩子教育問題,才會有今天的碩果。世上一切的成功都不是輕而易舉的。背後都有很多努力的付出!


《父母學點心理學》說:如果家庭沒有那份「 你只要自由長大就能活的好」 的強大基礎做靠山,還是收放相宜的家庭教育更好。

日前一則新聞,杭州一對19歲的雙胞胎姐妹花,被英國牛津和劍橋大學雙雙錄取了。據聞這兩名女生「當年初中數學才考了17分,如今卻考入國外名校」。

姐妹花說,爸爸媽媽非常開明,如果別人家的孩子是放養式教育,那我們家就是放生式教育。姐妹倆沒參加過任何培訓班,父母對成績也毫不在意。最終能被名校錄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性格:初生牛犢不怕虎。

是不是很勵志,學渣逆襲成為學霸,並最終圓夢國際名校的故事,總會讓很多被現實焦慮得七竅生煙的父母和學子們產生很強的代入感:17分都行,我有什麼理由不行!

還有關鍵詞「 放生式教育」,那是比「 放養〞更鬆散的模式,更讓人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中艱難中,看到了一條快樂的康莊大道。藍海啊!

但是,且慢。還有些內容要補充。「別人利用寒暑假上課,我們的寒暑假是和媽媽一起環遊並探索世界……」

姐妹花的小學讀的是溫州實驗小學。據說是擠破頭也進不去的「貴族學校」。初中讀的是杭州最好的私立中學「綠城育華學校」的「睿勵班」,這是學費近8萬一年的專門給「有出國意向」的孩子提供定製教育的。

高中直接就讀於美國私立高中「白山中學」,國際寄宿生的學費更是近8萬美元一年(即50萬人民幣)。再來看看姐妹倆眼中的學校和學餘生活。

這樣的放養,是不是跟我們能夠想像出來的放養,差距太遙遠了。

姐妹花的父母完全信奉賞識教育,有足夠的眼光也有足夠的財力,可以坦然相信順其自然的教育,既有足夠的願意給孩子充分自由的空間,也恰好有財力完全按照歐洲的頂級精英教育培養兩個女孩。 所以考試都是非必要的,不因成績被打擊纔是重要的。

這兩個女孩在人格層面上肯定是健康的、樂觀的、自信的,也恰巧在合適的時間,在學業上開了竅,在對的時候用對了勤奮,所以一切圓滿。簡直是子女成長路上最佛系的結果:只要你做好自己,老天自有最好的安排。

而對於普通家庭,甚至是很大一部分較富裕的家庭,也不見得剛好匹配這樣的財力、眼力和孩子恰到好處的自我覺醒力。

案例雖然美好,如果取捨性的當作放養的勵志來看待,卻可能成為家庭養育的毒藥。

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放養,是明確定義過的。所謂家庭養育中的放養,只是為了給孩子長成寬廣的獨立人格和培養自律而給的空間,除此以外的放手都是父母的懶惰。

比如規則感,比如時間管理、比有時有始有終 …… 這些都不是人天生具備的,而是優秀的品格。必須在兒時充滿愛和信任的環境之下,給予恰好的管教。

說白了,沒有那份「 你只要健康長大就能活的好」 強大基礎做保障,還是收放相宜的家庭教育更好。

關於放養,你怎麼看?

關注《父母學點心理學》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精神分析既是育兒學,也是人格鑒賞學。


這種教育完全可以。別把小孩逼得太緊了,這樣反而導致小孩的學習下降。別家的我不清楚,我的小孩就是這種教育方式。我從不逼他們的學習,但他們很自覺,放學回來,先做家庭作業,到了飯點,他們的作業也做完。我們從不強迫他們做作業,他們都在玩中學,學中玩,所以他們都考取了大學,雖沒有什麼牛津、劍橋那麼高的學府,但我也感到欣慰,畢竟是他們自己的奮鬥、努力而得來的。貴州大學和貴州民族學院,這兩座大學都是很不錯的學校。我贊成這種教育,別把小孩管得太緊,那樣管也可以,管緊了會導致物積必反。謝謝邀請!


許許多多的家長都擔心孩子出去玩沒就時間做作業,最主要的就是擔心孩子和她的同學們玩的時候玩耍染上某些「壞」習慣,總是擔心孩子出去玩有可能會發生這樣那樣的不好的事……因為這些許許多多客觀上的原因,許多家長恨不得把孩子放在眼皮底下,就讓他們在自己的面前轉過來,進行24小時的看護,寸步不讓孩子離開自己的眼前。這種圈養教育就有教育專家指出,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敢,缺少付出和挫折教育。而這种放養」式教育進行適當的「放養」式教育,即是讓孩子親近自然、接觸社會,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更能錘鍊出堅強的性格,更能培養出對大自然、對人類的博愛之心,從而漸漸懂得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養生教育有其好處,它可以幫助孩子們親近自然、接觸社會,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更能錘鍊出堅強的性格,更能培養出對大自然、對人類的博愛之心,從而漸漸懂得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至於上述問題也只是個列不能代表絕大多數孩子們的想法,因此這種教育我個人覺得不應該大規模的弘揚,畢竟不是每個孩子的自制力都有那麼好。多數自制力差的孩子絕大會因為這種教育,而走上邪路,這只是小規模的教育,同時必須還有一個開明的父母,開明的教育。


「媽媽非常保護我們的自尊心。在綠城睿勵班時,媽媽不鼓勵我們參加各類期中期末考,怕跟其他同學比打擊到我們。這樣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模式是十分罕見的,但培養了我們初生牛犢不怕虎以及不會輕易受挫的性格與樂觀心態。」


相信有這種可能,因為給孩子的成長留出了足夠的空間,一切纔有可能。

大多數孩子,到初高中階段,才會真正完成自我的發現、自我的認同。而中國式教育則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盯死,死盯,最後導致孩子提前厭學,毫無學習責任承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