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水」社團的淡水第三彈是從北投走到淡水,這也是田園系列的第三次健行,我有幸參加過一次,其他兩次(含此次)都是自己去補走的。無關盲與忙的問題,我既不忙碌於工作或為謀生而盲動,只是活動當天表訂在「霸王級寒流」正襲臺的假日,酷寒天氣裡實在是出門搭車都很糾結,更何況是淒風苦雨的走到淡水!?因為還十分憧憬去北投展開半天的健行,於是在晴朗的第一個早晨,輕簡的補償了我在假日裡的缺席。

照片 057-cover.jpg

側拍古寺。淡水的古蹟老廟有如此清爽視野的不多,雖然天際線也是不堪入目...

----行腳路線----

由「復興崗」站起走,經貴子坑溪步道爬上位於北投與淡水交界的小坪頂概約為南北縱向;從小坪頂來到北3線轉淡水三空泉步道往淡水樹林口約呈「<」形路線,訪這一帶的淡水田園風貌,需要兩個關鍵字,像「通關密碼」般的稍微問下當地人,便可繼續從樹林口,沿著長達3公里的滬尾櫻花大道,走到捷運淡水站,是春暖花開很推的一條路線。

照片 001-舊中影門口.jpg

舊中影片廠門口。

出捷運站後,走北投市區中的步道,經過「中國電影製片廠」所在地(舊址),現在是市府釋出的土地,將是影視音產業專用區,但新市府上任一年多來,沒見任何動靜。

沿著水磨坑溪前行,右側圍牆內的院校教是我以前服務的地方,上課和作息的號音依然令人懷念。

照片 003.jpg

稻香路上的北市圖書分館大樓。

回想初任官時常利用下班空餘來借閱圖書或利用閱覽空間讀書;還有,這條路線有幾個側門衛哨,是查哨必經的路線,當時稻香路上的「阿財」小喫店賣的拌麵加蛋,常是我愛買的宵夜,不過我這趟經過發現麵店不在,物換星移了。

一路人車分道,我顧著回味當初,來到山腳下的秀山路親山廊道,下方的溪牀是經過整治的貴子坑溪,由此前望北投中和街地區。若取直行至登山口,可由貴子坑露營場登上小坪頂山(H-386m,土地調查局圖根點)。我則取秀山路74巷岔往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室,那是一個完全沒有到過的地方。

照片 004-貴子坑溪.jpg

整治後的貴子坑溪。

位於水磨坑溪與貴子坑溪間的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室,園區內解說設施良好,佔地範圍廣闊,裡面有露營區、情人湖、臺北盆地最古老地層「五指山層」,是民眾前來休閒的好地方。除了園區內的地質、鳥類、植物外,還有長長的一面牆,清楚告知北投陶瓷發展的經過。

照片 006.jpg

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內的情人湖,湖邊就是保育教室。


----「鬼子坑」----

貴子坑是北投地區具有特殊地質景觀的小山谷,也是臺北市最古老的地層,此處的「五指山層」築有步道,可親眼接觸露出豐富的白色瓷土(高嶺土與石英砂,是做陶瓷與玻璃的原料)可做實體觀察。

照片 009.jpg

這裡過去開採瓷土礦的歷史可上溯自清領時期,北投的陶瓷業興盛的時代約是日治時期,無論有多少臺北人知道這段過往,都不減其存在過的事實(註一)。我在北投任職時,聽說早期以雅緻的風格聞名花瓶、茶杯、酒杯,戰後以碗盤、瓷磚和耐火磚等為主,規模冠全臺有名聲的;但由於長期大量開採瓷土礦,並用溪水淘洗瓷土,造成該地區溪流凌亂,礦渣處處,嚴重影響當地的水土保持功能。早期此處名為「鬼子坑」,係因早期有商人在此開採,濫墾結果導致地表破壞噵致如此。

照片 011.jpg

「鬼子坑」的製窯原料土。

之後由於風災(1977年7月)事件,臺北市政府便政策決定禁止開採北投瓷土,並自1980年開始進行整治,投入經費四億餘萬元,才見園區內的步道、成蔭的綠樹、情人湖等美麗的景色,見證從鬼子坑蛻變「貴子坑」的大型公園綠地。

今天行程是從園區的環狀親山步道(往打印臺)接上位於新北市淡水區與臺北市北投區交界的小坪頂開闊地,進入淡水。

照片 015-貴子坑溪環山步道入口.jpg

貴子坑溪環山步道入口。

照片 016-土地公廟.jpg

右側是一座小土地公廟,對聯刻有,左聯:「古今第一正神」;右聯:「天下無雙大老」。

照片 017.jpg

此廟修繕過,包括兩尖脊飾、兩側的邊牆。

離水磨坑溪上游越來越遠,步道接著循稜一段起伏至溪底,再橫跨貴子坑溪谷,親山步道再度爬升至高點處的坪頂圳,這裡也是下菁礐(往青天宮)和往小坪頂聚落的三岔路口。

一處景觀亭的解說牌上有兩隻星瓢蟲,當時只覺得這兩隻有異~就分別都拍下來了。

照片 019-A-星瓢蟲.jpg

下圖為異色瓢蟲(挺少見的耶!)和小十三星瓢蟲。

照片 022.jpg

打印臺,也是三岔路口。

照片 025-坪頂圳.jpg

坪頂圳水渠。

沿著山腰走,沿途遇到好多山友,顯然這是熱門路線。

往小坪頂叉路,若取直行將接回貴子坑溪旁之中和街下山繞回露營場。

照片 028.jpg

小坪頂叉路往右一整片開闊地邊上是淡水與北投交界的小坪頂聚落(墊高的地基下行不遠處)。

照片 030.jpg

北3 5K小坪頂烏鰡池。

通過小坪頂的北3線是北投往淡水山區捷徑,我由這裡轉往三空泉,路過一處有涼亭的雜貨店,向老闆秀出我要去的「三港泉」(閩南語讀音)電子地圖畫面,他回答我幾個關鍵字,像通關密語一樣,挺有趣的:『「餐廳」&「阿三哥」』,雖然我當時有點「丈二金剛」,但真的憑著這兩個KEYS找到對的路線。

過午,於坪頂國小旁的小喫店停下來簡單午餐,買了白飯、佐以蒜炒菠菜一疊,店家還贈我碗豬血湯,飯菜可口,人情溫馨。

坪頂路進入這條過去是小坪頂到三空泉間的要道,古道仍保有古韻味,一路下坡走向三空泉的田園。

照片 032.jpg

步道入口。

照片 034.jpg

鋪以石材為鋪面的三空泉步道。

照片 036-箱涵橋.jpg

箱涵橋。

照片 037.jpg

三空泉的田園。

短短的三空泉步道,只消十來分鐘就走完,前方接上產業道路則視線接觸到了淡水的外海,稍向下方走則見到臺北港。

照片 039.jpg

臺北港。

三空泉休閒農場,是這聚落中心的田園村餐廳,只有熟知門路的饕客才知道,我問當地居民的「餐廳」就是這裡哩。

照片 041.jpg

「餐廳」。

照片 043-臺東漆.jpg

臺東漆。

臨近的樹林口有聚落中留有傳統石造民宅,不遠處就是阿三哥休閒農場。

照片 046.jpg

「阿三哥」是指阿三哥休閒農場啦。

照片 048.jpg

由樹林口接上從「碧湖」沿伸過來的鄧公路,東西橫向走「滬尾 櫻花大道」下往鄞公寺...

照片 051.jpg

鄧公路。

滬尾櫻花大道原名淡水鄧公路,道路編號北4鄉鎮道,是樹興裏進出淡水市區最主要的道路。如果是淡淡的三月天來,綻放得恣意盎然的就不只有櫻木花了,淡水的田園裡生態極為豐饒,接觸到的人情味濃鬱醇厚,是規劃田園健行、騎單車的合宜路線。

照片 053.jpg

沒有櫻花盛開,只有點點花苞的滬尾櫻花大道。

照片 056.jpg

順著鄧公路左側出現的一排美麗又古雅的「金包銀」紅磚舊牆面(註二)於T字路口就來到離淡水捷運站已不遠的鄞山寺。


----鄞山寺----

位於鄧公路匯入學府路,座落於淡水區西南近河口的區域臨近學府鬧區的鄞山寺,是汀州籍移民聚集聯絡同鄉情誼的會館,定為國定古蹟;古廟內供奉定光佛,這種類型的廟,在臺灣僅有彰化市彰化(定光庵)及淡水這二座,殊屬難得。

照片 058.jpg

拍正立面也要割捨兩護龍(通常都停放了車輛)。

雖然經過多次整修,大體上仍保存前清道光初年的原貌,「兩殿兩廊兩護室」是原來的平面格局(註三)。前殿闢三門(故曰三穿),兩旁橫屋(護龍);護室前後亦各接過水門,可獨立出入。寺之前方有大埕,稱為「禾坪」(汀州在今閩西,通客語的一種)。

照片 090.jpg

俯視圖。

這是我第一次走進鄞山寺,連「鄞」這個字(音同「垠」)都是事後查的;好在行前讀了英謙的豆油文,知道當地人稱「定光廟」(臺語發音),並非如一般寺廟有纖巧繁麗的面貌,比較多的是粗曠又古樸,可能是修建年代的關係,道光二年間修竣的淡水鄞山寺,讓人直接感受到寧靜優美的古蹟氣質。

三川殿(拜殿)與正殿隔著中庭,兩廊連接前後殿,共同圍住了中庭,四週廊道高於中庭,凸顯了正殿的尊嚴性。

步入正殿,最中間的主供奉神為定光佛,法相似一般僧人(註四);三開間的面寬又產生左右配祀的龕位,供奉信徒最廣的觀音及土地公,頗簡潔的佈局,具佛寺之清修精神。

照片 073.jpg

龍柱為道光三(1823)年修建的,距今193年。

照片 084.jpg

完整的柱刻是:「宋代寵恩綸錫福與天地而悠久」 ;對柱另刻有:「巖前昭佛法波光並日月以齊輝」(道光二十三年 正殿前點金)。還有很多的點金柱上的文字都有「宋代」,大概如汀州府志所云,宋代高僧定光得道於此,並時顯靈異的最佳說明瞭吧。

福建的汀州府在臺同鄉會館,也許有人好奇,這間廟為何出現在淡水?

這和客家人遷移來臺的路線有關,也同時回答了為何現在彰化、淡水兩地有定光廟。客家人遷移來臺的路線方面,「汀州移民至臺灣中部者以鹿港為登陸地點,至北部者則以淡水及小基隆(三芝的一處舊莊名)為上岸港口」(出處同註四)。散居臺北地區的汀洲移民漸增,至道光年間始有鄞山寺之建,故定光佛寺也兼有「會館」之功能,溝通同鄉情誼。寺廟兩旁還建有的廂房,就是作為當年同鄉到臺後住宿的地方,同鄉人在異地有溫暖的庇護所。

鄧公路、定光廟,從臺語的音來瞭解,似乎就不難了,「鄧公」不是人名,和貴子坑、鬼子坑一樣,都被誤訛(或美化轉意)而來!至於鄞山寺,「鄞」是指鄞江,山就應該是大屯山的山腳下,懷念原鄉之情不可言喻了。

歷經將近二百年的古寺,其內部的泥塑與剪黏、石彫、木彫、磚雕等裝飾與附屬文物都尚屬精緻與完整;

照片 061-A.jpg

大殿裡有很多木雕品雕刻吉祥物,如鰲魚、飛鳳。

照片 061-B.jpg

銅鐘、土地公神像(右)、磚雕、大殿裡兩旁的木雕『螭龍圍爐』窗為欣賞重點之一。

照片 072-脊飾.jpg

脊飾。寺廟屋頂上的剪黏裝飾為清道光年間時的作品,現在仍然維持原貌。

照片 074.jpg

造形古樸的前廊石雕龍柱上,有以來臺的汀洲客家江姓人家所獻的銘刻,同為1823年所修建。

這座古寺是客家移民族羣沿襲慎終追遠和崇祀祖先的陽居空間,折射在淡水這個新舊雜陳、中西並容的城鎮有無比的包容力,雖經歷日本的殖民文化與來自中國戰後的新移民的洗禮,淡水的在地生活文化也能包容併存於閩南移民和外來勢力文化,從過去到未來。

汀州客家建築鄞山寺的格局和苗栗家鄉原有公廳(客語,即祠堂)幾無二致,但卻是完全不相同的命運,就在90年代因舊有的公廳頹廢後被全部拆毀,並改建為兩層樓的水泥祠堂,而阿公婆(祖先)祿位也被遷到樓上,樓下是空曠的穿堂,自由運用,自此古味全失,不知我的祖輩先知以為後世子孫的這般不肖作為以為如何呢?


文末感謝

「樂山水」英謙的訪查資料 暨 臉書社團分享李教授的鄞公寺調查報告書面資料,在此描述引用,不敢專擅。

另,鄧公路上一家簡餐店很樂意幫我這從外地來登山降落淡水的人想找一家修錶帶的店,感恩在地熱力,讓我優閒渡過午後。


行程紀要

11:14 「中影公司」舊址
11:20 稻香路/中央北路二段路口
11:24 稻香圖書館
11:50 貴子坑溪岔
12:06 情人湖
12:09 五指山層地質步道
12:15 貴子坑親山步道口
12:47 小坪頂岔
12:58 小坪頂
13:12 北3 5K
13:15 北3/淡金路(北2)路岔
13:43 三空泉步道入口
14:09 「餐廳」
14:23 「阿三哥」路岔(樹林口)
14:27 樹林口
14:57 鄧公路(櫻花大道)
15:17 鄞山寺。

全程 12K,約 4小時步程(含休息)。


註釋

註一

窯業,是所有矽酸鹽製品行業廣泛的集合,因北投蘊藏有品質優良的黏土礦,日本人和本地人在這裡投資設窯燒,並持續到戰後。1897年松本龜太郎創設北投陶器所,1923年賀本莊三郎設立大屯製陶所,分別以「北投燒」與「大屯燒」著名於世。戰後,兩家工廠合併成「臺灣工礦公司北投陶瓷耐火器材廠」,是當時臺灣規模最大陶瓷廠。

註二

其實這真正的名稱叫做「鬥砌牆」。「鬥」,就是四面有縱的有橫的,並將中間圍起來,中間中空,而為了節省材料,因為從前的生活很窮困,所以牆裡面都裝一些泥巴啦、小時子之類的東西;外牆則利用長方形的紅磚作為主體,每一塊大磚的四周又砌上較小條的紅磚,此種砌磚法又稱「金包銀」。有人將「金包銀」戲稱其為表裡不一的意謂,就是其內求節省,外求美觀。此牆在客家地區的民居中屬常見的一種工法表現。

註三

這座定光佛寺的前殿因日本時代的道路拓寬計畫被拆除了一部分,目前只剩正殿。它原來的平面格局應「兩殿兩廊帶護室」(見李乾朗教授於1987年〈鄞山寺調查報告書〉 第二節)

註四

定光佛又稱定光古佛,在中國的佛教史上是一種特殊而稀有的佛。鼻祖定光佛寺位於汀州府武平縣巖前城,臨上杭、永定的客家地區(福建、廣東界),根據李教授的推斷:「推斷西客家地帶應該是定光佛主要信仰的分佈地區。」同篇又說:「定光佛寺是一種數量不多且具有地緣特性的寺廟,且其主要的信徒可能多為南方的客家人。至於其源由,大概如汀州府志所云,宋代高僧定光得道於此,並時顯靈異,造福閩西客家地區,逐漸成為當地的地緣性信仰。」

相關文章